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该亚独家解析】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乔布斯式"创新型人才?

(2013-12-25 16:00:00)
标签:

乔布斯

创新性人才

该亚中国

该亚微天下

it

分类: 热门分享

  乔布斯,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乔布斯是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前行政总裁。2001年10月,浙江省的省市政府发布了一个重大的人工培养工程,以五年内为一个培养周期,每周期投入5000万,邀请两院院士来做导师,培养100个“乔布斯”式领军人物,然而最终结果是怎样呢?事与愿违,,“培养100个中国乔布斯”成了一个大笑话。

http://s2/mw690/002c5yBlty6FgH5hzs541&690

  乔布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定义了一个时代,他重新诠释了创新的意义。乔布斯的逝世,引发了国人对创新人才的思考与追问,中国何时拥有自己的“乔布斯”?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乔布斯式”创新人才?这实际上也是长期以来萦绕我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钱学森之问”。斯人已逝,追问依旧,见仁见智,谁与破解?

  论是中国网民的呼唤,还是有识之士的期待,其实质问题都是我们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国家应该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环境和制度的土壤。据国内一家知名网站日前做的调查显示,有63.3%的人认为中国目前不会出现“乔布斯式”人物;28.9%的人认为,中国根本不可能出现像乔布斯这样的人;只有7.8%的人认为,20年后甚至更长时间才有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型人才。虽然这个调查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却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乔布斯式”创新人才?想要探究原因,我们必须将思维的触须延伸到中国特定的土壤和气候中去。

  1、中国的教育理念陈旧落后。

  中国的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只注重机械性记忆,不鼓励批判性思维;只注重整齐划一,不注重求异创新。许多知名高校以分数取人,缺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估。我们的教育不是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是在培养只按教科书规定的套路去走的工匠式人才。在此教育体制下,我国青少年的思维受到严重限制,学生的许多独特想法被一再压制。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的创造能力逐渐下降,与国外高中生相比,我国的学生创造能力明显不足。

  2、传统的人才培养制度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制度的保障。当前,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严重滞后,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下的用人制度占主导,重学历,轻能力,重关系,轻才干,阿谀奉承者得到升迁,坦诚直言者打入冷宫。同时,科研、教育机构的行政化严重,本应以科研、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人才管理体系形同虚设,行政权力对学术的侵蚀十分严重,知识与权力之间失衡的现象屡见不鲜。

  3、中国的企业文化阻碍创新。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创新意味着失败的概率比较高,而中国人又非常害怕失败,崇拜成功者,鄙视失败者,结果是大家都不敢去冒险,都愿意随大流,自己的产品永远只有山寨版,没有创新版;只懂得炫耀新技术的先进,却不敢承认技术本身存在的缺陷;只懂得迎合市场的需求,却不懂得去引领消费者的需求。

  4、 中国人普遍缺少特立独行的品质。

  中国人往往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患得患失,讲究中庸调和,缺少特立独行的品质。我们的棱角不够分明,个性得不到张扬,我们没有怀疑一切的心态,更没有颠覆一切的胆量。我们太在意别人的对自己的评价,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阴影之中,这种性格决定了我们缺少冒险意识和探索精神。

  5、中国缺少人才生长的环境。

  我国人才生长的环境非常糟糕。个人施展才华的空间十分狭窄。有人一旦冒了尖,超越了别人,就会受到许多人的嫉妒、排挤甚至打击;有人一旦出了差错,就会被人指责;一次失败,就有可能让你永远无法抬头。如果我们有了善待、赏识人才的环境,拥有了对失败者的宽容、理解,“中国乔布斯”的诞生应当指日可待。

  总之,我们的社会环境不太容像忍乔布斯这样个性张扬的人,人们的价值观太单一,完全是物质化取向。如果我们通过共同努力营造出一个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者、激励年轻创业者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也许多年后中国可能会出现乔布斯式创新型人才。

    最后该亚中国专家总结:“苹果精神”实际上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创新精神。而关注细节、重视细节、苛求细节只是乔布斯借以实现其完美主义的一种方式。离开对细节的关注,乔布斯对完美的追求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创新更是无从谈起。乔布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创新的主要任务就是关注最零星、最微小的细节。”这些细节会产生强大的聚合力,当许多精心设计的细节汇聚在一起时,伟大的产品就会应运而生。创新往往在于细节,而事业的成败也往往在于细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