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逸明老师七律《中秋望月》赏析

(2014-09-15 21:35:07)
标签:

情感

文化

分类: 赏析

http://s8/mw690/002c5iT5gy6M4ldWZSf77&690

今年五月份参加中华诗词论坛峰会期间与杨逸明老师合影于惠州西湖丰渚园

 

 中秋望月

杨逸明

数逢三五月圆时,偏到中秋始赋诗。

独步他乡常踽踽,相思此夜最痴痴。

萧骚华发飘霜径,廖廓清辉泛酒卮。

我觉婵娟解人意,总先心迹让她知。

 

    杨逸明老师,祖籍江苏无锡,1948年出生于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当过工人、老师、干部。是《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出版著作有《中华诗词文库·飞瀑集》、《新风集·杨逸明卷》、《古韵新风·杨逸明作品集》等。杨逸明老师是一位正直、正义的诗人,热爱国家,与人民血肉相连,有很强的民族责任感,所以眼睛里容不下一颗小小沙子。他写的诗题材广泛,都是通过细心观察,捕捉生活中真善美和假丑恶,以诗人的敏感洞察事物,以诗人优美的笔触赞扬、歌颂真善美,以侠士锋利的剑嘲讽、鞭挞、揭示假丑恶。杨逸明老师的诗,感情真挚,亦谐亦庄,雅俗共赏,更有一种超尘脱俗的飘逸感,从他的诗中可以参出禅味、悟出道心来。读他的诗常常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这首七律诗是今年中秋夜,我给杨逸明老师发送节日祝福语时,得杨逸明老师赐宝,所以有幸先拜读。

    这首诗是一首写游子思乡怀亲的诗。诗的第一联,“数逢三五月圆时,偏到中秋始赋诗”。诗一开首便紧切诗题,交待时令和写诗的动机。数,屡姿。时序更替,岁月流迁,不知道、数不清多少次相逢月圆的时候了。中秋月夜,万里晴空,月光如水,诗人独步月下寻诗,月光与人遥遥相对,意境空旷、寥廓更显月轮和人的渺小,更能渲染人的孤独感,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就更加浓烈,所以,此时诗人有强烈的写诗愿望,故说偏是中秋始赋诗。这里已经铺排好与下一联的联接。第二联,感事抒情。“独步他乡常踽踽,相思此夜最痴痴”。独,孤。踽踽,形容走路孤零零的样子,随着诗人越行越远,思人那种孤寂的愁绪也越来越浓,特别是中秋佳节是团圆节,诗人离开家人,独自在异乡漂泊,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是何等浓烈。这两句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三联,也是感事抒情,“萧骚华发飘霜径,寥廓清辉泛酒卮”。这联写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时光易逝,岁月难留,更进一步描写诗人节日怀亲思人的孤独愁绪。萧,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骚,扰乱,不安定;华发,白发;飘,随风飞动。“萧骚华发飘霜径”这句是虚写,起到渲染情感的作用,也就是把诗人的孤寂情绪扩大化。读者可以想见,诗人踽踽独行于异乡,风不安分地吹乱了他的白发,所走之路都被染成霜色了,是一个多么孤独的人,那种孤寂的愁绪,深深感染读者心灵,使读者感同身受。一个“飘”字,可以想见诗人人生道路的艰辛与曲折,更加突显离人愁绪。寥廓,空旷、寂寥,面对空旷的清辉,更感寂寥、孤独,无以排遣,只有泛酒卮,借酒消愁了。清辉的空旷,酒卮的小,对比更能渲染诗人的乡愁,乡愁之大就像是寥廓的清辉那样大,酒卮那样小,饮得完那乡愁吗?正如宋·李清照的愁一样,(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第四联,结情,“我觉婵娟解人意,总先心迹让她知”。此情此景只有天上的明月知道呢,所以诗人总是把心里想的先告诉她,这里“她”是指明月,拟人修辞。读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又想起了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在饮的酒中品的是相思、是离愁啊!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整首诗通篇构思精巧,疏密有致,虚实结合,层层递进,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通过对时境的描写来渲染心境,诗人从中秋望月触景生情着笔,描写中秋思乡怀人的强烈情感,时境有明月、独步、白发、霜径、清辉、酒卮;心境,赋诗、相思。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时而在月下独步,时而对月叹息,时而邀月对饮的情景,强烈刺激读者的感官思维,震撼读者心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唐·白居易)。在表现手法上,通过时空交替,空间交换使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读后感慨万端,不禁嘘唏,使我久久沉浸在诗意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