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内主要期刊口译论文目录

(2011-03-15 16:54:09)
标签:

口译

论文

期刊

杂谈

分类: 翻译理论(笔译口译)

《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

《外语教学》《外语界》《外语学刊》《外语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年-2010年的口译研究论文目录



仲伟合、王斌华. 口译研究方法论---口译研究的学科理论建构之二[J ]. 中国翻译, 2010(6)

谌莉文、王文斌. 论口译双重语境的认知构建:在场概念与不在场概念──以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使用的古训口译为例[J ]. 中国翻译, 2010(6)

李军. 如何更好地进行口译训练[J ]. 中国科技翻译, 2010(1)

李德超、王克非. 口译教学中的选材与版权问题——以香港口译教学为例[J ]. 中国科技翻译, 2010(2)

许明. 口译认知过程中“deverbalization”的认知诠释[J ]. 中国翻译, 2010(3)

仲伟合;王斌华; 口译研究的”——口译研究的学科理论建构之一[J ]. 中国翻译, 2010(5)

胡开宝; 陶庆; 汉英会议口译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J ]. 中国翻译, 2010(5)

邬姝丽; 高校英语专业口译能力评估及其对口译教学的启示[J ]. 中国翻译, 2010(4)

周青; 英语演讲艺术与口译[J ]. 中国科技翻译, 2010(3)

杨莉; 数字口译教学探究[J ]. 中国科技翻译, 2010(4)

谌莉文; 谈古训汉英口译的言效契合原则[J ]. 中国科技翻译, 2010(4)

张威; 中西口译研究的相似性[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9(2)

苏伟; 社区口译在中国[J ]. 上海翻译, 2009(4)

张吉良;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成就谈[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9(4)

和静; 关于本科口译教学的理性思考——中国译协高等院校本科翻译师资培训心得[J ]. 中国翻译, 2009(5)

胡敏霞; 口译教学师资培训的几点感悟[J ]. 中国翻译, 2009(5)

穆雷; 王斌华; 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基于30年期刊论文、著作和历届口译大会论文的分析[J ]. 中国翻译, 2009(4)

张威; 口译语料库的开发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 ]. 中国翻译, 2009(3)

肖晓燕; 郁锐玲; 社区口译新趋势——电话口译[J ]. 中国翻译, 2009(2)

黄晓佳; 王建国; 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译考试评判标准评议[J ]. 中国翻译, 2009(1)

宋颉; 论礼仪口译的特点及策略[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8(1)

吴建; 中英口译中的文化输出[J ]. 上海翻译, 2008(3)

许明; 西方口译认知研究概述[J ]. 中国翻译, 2008(1)

刘绍龙、仲伟合. 口译的神经心理语言学研究---连续传译过程模式的构建[J ]. 外国语, 2008(4).

许明武; 左洪芬; 现场口译中译员减压策略举隅[J ]. 中国翻译, 2008(3)

赵军峰; 陈珊; 中西法庭口译研究回顾与展望[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8(3)

温年芳; 口译笔记的认知分析和反思[J ]. 上海翻译, 2008(4)

王斌华; 口译研究: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对吉尔教授和波齐哈克博士的联合访谈[J ]. 中国翻译, 2008(5)

蔡小红; 口译互动式教学模式绩效研究[J ]. 中国翻译, 2008(4)

陈振东; 口译课程培养模式探索[J ]. 中国翻译, 2008(4)

沈福卿; 特殊用途口译:理论与实践——论品酒会现场口译策略[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7(1)

刘白玉; 译员应对口译粗话的策略[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7(2)

吴小力; 记者招待会的口译和释意理论——兼谈释意训练[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7(2)

王建军; 论结核病防治国际合作项目英汉翻译策略——兼议西部口译人才现状与对策[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7(2)

段梦敏; 教学互动与口译能力培养[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7(3)

帅林; 跨学科口译理论研究在中国[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7(3)

杨先明; 何明霞; 图示理论与口译记忆能力训练[J ]. 上海翻译, 2007(3)

刘育红; 钟渝; 运用思维推理,在口译实践中脱离原译话语外壳——兼评一期《对话》节目英译汉技巧[J ]. 上海翻译, 2007(3)

黄建凤; 宋亚菲; 口译的怯场心理分析及对策[J ]. 上海翻译, 2007(4)

刘晓峰; Catcher底座”——兼谈口译教学研究的新路向[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7(4)

黄建凤; 李雪; 口译与演讲艺术[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7(4)

刘建军; 汉英口译教学:学生驾驭词汇能力的培养[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7(4)

文军; 刘威; 任务型教学法运用于口译教学的实验研究[J ]. 中国翻译, 2007(4)

王东志; 王立弟; 口译的质量与控制[J ]. 中国翻译, 2007(4)

施燕华; 怎样做好外交口译工作[J ]. 中国翻译, 2007(3)

卢敏; 刘琛; 巩向飞;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口译试题命制一致性研究报告[J ]. 中国翻译, 2007(5)

仲伟合; 口译课程设置与口译教学原则[J ]. 中国翻译, 2007(1)

刘和平; 谈口译研究与专业口译培训[J ]. 中国翻译, 2007(1)

王恩冕; 外语质量:我国口译培训的瓶颈[J ]. 中国翻译, 2007(1)

柴明颎; 口译与口译教学[J ]. 中国翻译, 2007(1)

鲍川运; 口译的职业化[J ]. 中国翻译, 2007(1)

杨柳; 西方口译理论的兴起及其在中国的接受[J ]. 中国翻译, 2007(2)

汪宝荣; 《口译研究入门》介评[J ]. 上海翻译, 2006(1)

黄建凤; 数字口译探究[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6(1)

廖瑛; 论国际商务口译的语言交际技巧[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6(2)

秦红;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等效[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6(3)

杨棣华; 比利时高级口译教学的启示[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6(3)

张培蓓; 任静生; 评估口译忠实度的策略[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6(3)

孟庆升; 口译教材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视——《高级口译现场实录》评析[J ]. 上海翻译, 2006(3)

熊汝琴; 薛中军; 加强跨文化传播交流的国际接轨意识——提高口译人员素质迎世博[J ]. 上海翻译, 2006(4)

张威; 口译过程的认知因素分析:认知记忆能力与口译的关系——一项基于中国口译人员的调查报告[J ]. 中国翻译, 2006(6)

马霞; 口译:选择、协商与顺应——顺应论的语境关系在口译中的应用[J ]. 中国翻译, 2006(3)

任文; 蒋莉华;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重识口译人员的角色[J ]. 中国翻译, 2006(2)

李梅; 改变观念:从翻译角度看翻译——2006年暑期全国英语口译教学与实践高级研讨班述评[J ]. 中国翻译, 2006(5)

赵军峰; 论口译的翻译单位[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5(2)

陈小慰; 口译教学中的相关语用链接[J ]. 上海翻译, 2005(2)

周青; 变译理论与口译探微[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5(3)

任文; 中澳口译水平考试及资格认证对比谈[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5(1)

慕媛媛; 潘珺; 专业化道路:中国口译发展的新趋势——兼评国际口译大会暨第五届全国口译实践、教学与研究会议[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5(2)

王恩冕; 口译在中国调查报告[J ]. 中国翻译, 2005(2)

王晓燕; 汉英礼仪祝辞的口译训练[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5(4)

刘和平; 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J ]. 中国翻译, 2005(4)

杜争鸣; 孟祥春; Workload Studies:一项以人为本的口译工作调研——国际会议口译协会(AIIC)译员工作负荷研究述评[J ]. 中国翻译, 2005(5)

蔡小红; 论口译教学训练评估[J ]. 中国翻译, 2005(6)

黄敏; 谈口译资格认证考试的规范化设计[J ]. 中国翻译, 2005(6)

王绍祥; 口译应变策略[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4(1)

王绍祥; 《口译研究读本》述介[J ].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1)

吕世生; 科技口译策略选择与操作问题[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4(2)

赵卫东; 李梅; 口译中思维惯常定势举隅[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4(3)

李芳琴; 论口译记忆策略[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4(4)

安新奎; 论口译记忆[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4(4)

万宏瑜; 解读图表:另一项重要的口译技能[J ]. 中国翻译, 2004(2)

蔡小红; 曾洁仪; 口译质量评估研究的历史回顾[J ]. 中国翻译, 2004(3)

王瑞昀; 口译的认知与口译教材的编写——跨学科口译理论在《英语口译教程》编写中的应用[J ]. 中国翻译, 2004(4)

鲍川运; 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 ]. 中国翻译, 2004(5)

卞建华; 探讨新世纪的口译教学 迎接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J ]. 中国翻译, 2004(5)

冉永红; 暑期全国英语口笔译教学高级研讨班与我的口译教学实践[J ]. 中国翻译, 2004(5)

杨梅; 论技术谈判口译的特点[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3(1)

伊山楠; 英国出版《公共口译词典》[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3(1)

杨英明; 口译的思维方向性探微[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3(2)

尹耀德; 口译现场争执的处理[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3(2)

侯国金; 口译的语义结构起伏性[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3(2)

张吉良; 论译员的口译准备工作[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3(3)

刘萍; 中式菜肴名称的口译[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3(3)

陈菁; 交际法原则指导下的口译测试的具体操作[J ]. 中国翻译, 2003(1)

柯克尔; 从口译实践到口译教学[J ]. 中国翻译, 2003(2)

刘和平; 职业口译新形式与口译教学[J ]. 中国翻译, 2003(3)

张宝钧;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中的临场训练[J ]. 中国翻译, 2003(3)

宋鸣华; 林本椿; 口译一部茶花女 造就一个翻译家——记被遗忘的翻译家王寿昌[J ]. 中国翻译, 2003(4)

仲伟合; 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 ]. 中国翻译, 2003(4)

王晓燕; 口译特点与口译教学[J ]. 中国翻译, 2003(6)

汪滔; 论口译的跨文化语用失误[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2(1)

方健壮; 论口译教材的特点与编写原则[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2(1)

韩振宇; 笔记在口译中的作用[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2(2)

任诚刚; ’99昆明世博会游览车导游口译[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2(4)

曾文雄; 口译的语用流利性[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2(4)

陈菁; 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J ]. 中国翻译, 2002(1)

张燕; 口译技巧——论提高同声传译的质量[J ]. 中国翻译, 2002(4)

房维军; 英语口译三难[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1(1)

张健青; 贾欣岚; 口译员的工作[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1(2)

杨英明; 汉英口译的领悟与表达[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1(2)

安新奎; 口译的预测机制管窥[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1(3)

徐永胜; 现场口译与译员素质[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1(3)

王永秋; 口译听说技能训练[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1(4)

刘和平; 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现状及展望[J ]. 中国翻译, 2001(2)

蔡小红; 以跨学科的视野拓展口译研究[J ]. 中国翻译, 2001(2)

仲伟合; 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 ]. 中国翻译, 2001(2)

刘靖之; 香港的翻译与口译教学[J ]. 中国翻译, 2001(3)

吕国军; 口译技能训练需要一个科学可行的大纲——评刘和平著《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J ]. 中国翻译, 2001(6)

杜云辉; 论口译人员的综合素质[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0(1)

胡庚申; 盛茜; 中国口译研究又十年[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0(2)

张莉; 孙来麟; 口译中常见的变体形式[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0(3)

任小平; 外交口译的灵活度[J ]. 中国翻译, 2000(5)


穆丹. 语境与口译选词[J]. 外语教学, 2000(3).

张平. 口译过程中语言转换的理论分析及应用[J]. 外语教学, 2003(3).

修月祯. 指代研究在口译教学中的运用[J]. 外语教学, 2003(4).

黑玉琴. 从关联理论看口译过程中的最佳意义选择[J]. 外语教学, 2003(6).

李学兵. 口译过程中影响理解的因素及理解能力的培训策略[J]. 外语教学, 2005(3).

莫爱屏、蒋清凤. 关系语用学的三元关系在口译中的互动研究[J]. 外语教学, 2006(6).

袁小陆. 口译能力与口译测试有用性之关系研究[J]. 外语教学, 2007(5).

杨跃、齐涛云. 关联理论与口译推理思维[J]. 外语教学, 2008(5).

王文宇、周丹丹、王凌. 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口译能力的调查——兼谈口译教学[J]. 外语教学, 2010(5).

鲍晓英. 帮助学生实现口译“信”的标准——记忆心理学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界, 2005(3).

黄建凤. 从英国的口译硕士课程看高级口译培训[J]. 外语界, 2005(3).

李郁、张泳. 商务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新探[J]. 外语界, 2005(3).

王金波、王燕. 口译的特点与口译教材_问题与前景[J]. 外语界, 2006(5).

王斌华. “口译能力”评估和“译员能力”评估——口译的客观评估模式初探[J]. 外语界, 2007(3).

万宏瑜、张燕. 拓宽视野,培养能力——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口译》市级精品课建设[J]. 外语界, 2008(2).

罗选民、黄勤、徐莉娜. 关于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的调查与思考[J]. 外语界, 2008(5).

古琦慧. 口译课程模式的开发及应用——以培养译员能力为中心的模式[J]. 外语界, 2009(2).

王斌华、叶亮. 面向教学的口译语料库建设:理论与实践[J]. 外语界, 2009(2).

鲍晓英.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下的口译测试构卷效度研究——以上海市英语中高级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J]. 外语界, 2009(4).

刘建军. 同声传译中交际策略的使用及其与口译成绩的关系——一项基于学生口译考试语料的实证研究[J]. 外语界, 2009(4).

张吉良. 经典的变迁——巴黎释意学派口译办学模式研究[J]. 外语界, 2010(2).

唐芳. 口译实证研究在中国——一项基于口译实验性研究论文的文献计量研究[J]. 外语界, 2010(2).

刘建军. 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汉英交传笔记特征及其与口译成绩的关系——一项基于学生交传笔记的实证[J]. 外语界, 2010(2).

陶友兰.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专业口译教材建设[J]. 外语界, 2010(4).

王文宇、周丹丹、王凌. 口译笔记特征与口译产出质量实证研究[J]. 外语界, 2010(4).

文军、杨梅. 外事口译标准初探——对外事口译标准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 外语学刊, 2003(2).

张威、柯飞. 从口译用户看口译质量评估[J]. 外语学刊, 2008(3).

王仰正. 再论俄语口译教学与研究之我见[J]. 外语学刊, 2009(2).

王建华. 基于记忆训练的交互式口译教学模式实证探索[J]. 外语学刊, 2010(3).

冯建中. 论口译测试的规范化[J]. 外语研究, 2005(1).

秦勉. 网络环境下口译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考[J]. 外语研究, 2005(3).

马志刚、胡治军. 口译研究方法集粹——《口译研究读本》介绍[J]. 外语研究, 2006(4).

张威. 口译与记忆:历史、现状、未来[J]. 外语研究, 2006(6).

李游子. 口译学习指标和测试评估[J]. 外语研究, 2007(2).

王斌华. 口译即释意——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J]. 外语研究, 2008(5).

刘银燕、张珊珊. 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教学结业测试设计与评估方法探索[J]. 外语研究, 2009(4).

张吉良. 从研究方法看释意学派和科学研究派的口译研究[J]. 外语研究, 2009(4).

张吉良. 国际口译界有关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争议及其意义[J]. 外语研究, 2010(1).

徐海铭. 汉英交替传译活动中的口译停顿现象实证研究——以国际会议职业口译受训译员为例[J]. 外语研究, 2010(1).

曹建新. 摭评同步口译的“步调一致”[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5).

蔡小红、方凡泉. 论口译的质量与效果评估[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3).

付天海、刘颖. 口译中的文化特征与思维建构[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2).

张威、王克非. 口译与工作记忆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1).

马志刚. 反省法对于同声传译研究适用性探析——兼论口译研究的学科独立性[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11).

刘绍龙. 口译“元交际”功能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基于对口译“传播模式”的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1).

王湘玲、危安、蒋坚松. 从口译会场人员看口译质量的一项实证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3).

常世儒. 口译中的释意与等效[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4).

许明武. 口译附加语的语用功能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11).

潘珺. 中国地区口译职业化调查回顾及其对口译教学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3).

谌莉文、梅德明. 意义阐释与口译思维运作的主体间性:语言游戏视角[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