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文学:斯多葛学派的死亡哲理评析

(2012-05-10 14:43:10)
标签:

杨文学

斯多葛学派

马可·奥勒留

杂谈

分类: 杂写

斯多葛学派的死亡哲理评析 

杨文学

    当你因为什么事苦恼时,你忘记了这一点:所有事物都是按照宇宙的本性发生的;你忘记了:一个人的邪恶行为接触不到你;你还忘记了:现在发生的一切,过去是如此发生,将来也如此发生,现在也是在各个地方如此发生;你也忘记了:一个人和整个人类之间的亲缘关系是多么紧密,因为这是一种共有,不是一点点血或种子的共有,而是理智的共有。你忘记了:每个人的理智都是一个神,都是神性的一种流溢;你忘记了:没有什么东西是人自己的,他的孩子、他的身体以及他的灵魂都是来自神的;你忘记了:一切都是意见;最后你还忘记了:每个人都仅仅生活在现在,丧失的也只是现在。

人啊,你一直是这个伟大国家(世界)里的一个公民,五年(或三年)会对你有什么不同呢?因为与法相合的事情对一切都是公正的。如果没有暴君也没有不公正的法官把你从国家中打发走,把你打发走的只是送你进来的自然,那么这又有什么困苦可言呢?这正像一个执法官曾雇用一名演员,现在把他辞退让他离开舞台一样。——“可是我还没有演完五幕,而只演了三幕。”——你说得对,但是在人生中三幕就是全剧,因为怎样才是一出完全的戏剧,这决定于那个先前曾是构成这个戏的原因,现在又是解散这出戏的原因的人,可是你却两方面的原因都不是。那么满意地退场吧,因为那解除你职责的人也是满意的。(以上文字摘自《沉思录》第十二卷)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官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沉思录》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马可·奥勒留做为古罗马帝国皇帝,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等方面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为罗马帝国夙兴夜寐地勤勉工作,做为体恤民情的法律实践者,他颁布了大量法令,做出诸多司法决定并从民法当中删除不合理的条款,做为统帅,他为平定兵患动乱而风尘仆仆征战四方,并最终死于军中。利用辛劳当中的片暇,他不断写下自己心灵的对话,从而铸就了永悬后世的《沉思录》。马可·奥勒留在晚期成为了著名的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

 

“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想要引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欲望。但是实现这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这是伟大的哲学家对另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评述,是对其哲学思想基础的一种精辟概述。

 

斯多葛学派哲人追求的生活是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他们把一切对他们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而这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们恬静、自足,一方面坚持自己工作,把这些工作看做是自己的应分;另一方面又退隐心灵,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一遇。两位杰出的斯多葛学派典型代表一位是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另一位是奴隶出身的艾比克太德,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悬殊,精神和生活方式却相当的一致。足可见斯多葛学派的包容性与广泛性。

 

死亡,一直是哲学范畴里的一永恒话题。文章开头引用了两句伟大的古罗马哲学家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这两段话是其人、其书对死亡的认知,对死亡的哲理精辟之所在。因为马可·奥勒留所处的的特殊位置及其心灵的追求,铸就了其思想对死亡的非凡哲学思考。马可·奥勒留一面是无比强大的帝国首脑,任重而道远,长期四处征战,各种阅历及其广泛,他的使命是统治好帝国,发展好帝国;一方面,马可·奥勒留又是一个有自己私欲的人,他有他的思想,他也想去追求他的生活,即回归平凡,做自己的事情,去认识自己的世界,享受自然,接受自然的生存规律。

 

在以马可·奥勒留为代表的斯多葛学派为代表的哲学思考中,觉得事物都有规律,都应该讲规律。人们生活要遵从自然规律,按照自然本性去生活,所谓自然、本性,实际上都是一种普遍的理性,那怕那个人贵为国王,他也得接受和普通公民相类似的人生秩序,死亡对他们也同样是一个阶段。任何公民包括国王也不可能逃过井然有序的宇宙规律。人生就像是是剧场的剧目,都是按照故事情节所经行,不管故事如何发展,剧目的最后都要落幕,这就是“人生”,落幕也就是死亡。当直面死亡的时候,应该都要直面死亡,应该是心满意足的离去。这个死亡就像是剧目的落幕,好像有人安排了似的,剧目是被人编写出来的,而人生的死亡也好像就像是有人给编排,只不过那只是一种规律。剧目的编剧者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意愿编写着落幕那个的故事,人生的死亡同样也是按照自然的规律的意愿经行开来的。

 

总之,马可·奥勒留对与死亡的哲学探讨都是通过联系的、符合自然规律的,通过感性的认知总结出了理性的哲学理念。马可·奥勒留为代表的斯多葛学派认为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死亡也仅仅只是事物按照其本性是天生要变化、扭转和衰朽的。生命在恰当的时候停止,因为它已经停止,所以也并非遇受到不幸。如果一个受到虐待、折磨的人在恰当的时候结束这一过程,他也就没有受到痛苦。生命的终结对于每个人耻辱,这是由于它不依赖于意志也不对立于普遍利益,而且这还是件好事。

 

在东方的中国,对死亡的哲学也一直有所探究。庄子认为人之生死都是一种“天行”,即自然运动变化的结果,故应以自然的态度去对待,即“恬淡寂寞、虚无无为”的平常心。生前的是非功过,总不免与其人名字连在一起,有的流放百世,有的遗臭万年。而“重如泰山”与“轻如鸿毛”之说,也正是由此而生。庄子作为老子思想发扬光大者,对于人之生死更有明确见解,他有很多说法和一些行为远远超世俗之外。他认为“人之生死,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不过究其哲学分析,大多都停留在了感性的认识程度。没有系统、理论的进行哲学的探讨,这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上对死亡的逃避及不愿提及,“死亡”一词甚至一直是国人所忌讳的话,认为是极其不吉列的,其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更多的是用来感慨其时间易逝和短暂的。

 

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不死的人,在中国的古老传说中,彭祖是最长寿的人,但现在我们也只是知道他的名字而已,即便到了社会生活条件好的现今,绝大多数都活不过百岁。时不待我,寿命只是在一天天不断的减少,我们的生命每天都是在倒计时。任何有钱人、穷人,又或是有钱人都逃不过“死亡”,生命的长度或许可以延长,但是也绝对不可能无限期的延续。而且,死亡有的的时候就那么突然,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也不分时间、地点,它就在我们身上潜移默化的发生了,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日子或是日程,从刚出生的小孩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或是炎炎烈日下或是阳光明媚的早晨,又或是田间地头或居家之中,它就随时随刻的发生着。

 

然而,西方古罗马马可·奥勒留为代表的斯多噶学派在公园前一个多世纪就对“死亡”这一话题经行了探讨,并且长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斯多葛学派对死亡的哲学思维之所以受到人们推崇,不仅因为马可·奥勒留和斯多葛学派的影响力,更是因为其共同独特的魅力之所在。用现代人的观点去看,去理解,不难发现其相关理念的先进性、前瞻性、整体性和自然性,不得不对马可·奥勒及斯多葛学派的死亡哲学叹为观止。马可·奥勒对死亡的哲理核心围绕着感性认识,用理性的思维去观摩、审视死亡,认为死亡具有必然性和不可抗拒性,任何人,那怕是国王也同样要经历死亡,所以正式了死亡。正原因其正式死亡,所以其面对死亡也显得很豁然,很坦诚,认为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也不应该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从中也可以看出马可·奥勒留以及斯多葛学派的处世观、世界观,坦然面对,那怕是世界上最为“可怕”的事情也不见得真就有多可怕,连最“可怕”的事情都不可怕了,那其他世界上的事情又还有什么好可怕的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