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老人当孩子”是郑板桥留给潍坊人的临别赠言。
郑板桥(1693—1765)乃江苏扬州兴化县人。他49岁至61岁出任山东范县(今河南)、潍县知县12年。为官期间,郑板桥嫉恶如仇,痛恨奸吏,对百姓关怀备至,与山东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被百姓称为爱民如子的父母官。
当年的潍县,城镇较大,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是山东东部的大邑。郑板桥任潍县县令,应该说是得到了上司的重用。
以“连云甲第尚书府,带宅园林太守家。”潍县城中的豪绅大户颇多,他们当中许多人都与省城和京内的要员有密切联系。在这样的县做官,最难以处理的就是与这些人的关系。既不能得罪他们,使你难于在本县工作,又不能屈服于他们,成为他们的工具。郑板桥以他的睿智,爱民在潍县站稳脚跟,并流传千古。
来到潍县的前后几年里,适逢该县连年灾荒,郑板桥到潍县后所见到的是:田园荒芜,灾民流离,卖儿卖妇,饿殍遍野。出身贫苦的郑板桥,作为地方父母官,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必须解民于倒悬。
即任之初,他所做出的两项举动,使潍县人民永远怀念:一件是冒着丢官的危险,私自开仓赈济灾民。二是动员潍县城内的豪绅捐资重修县城,让灾民以工代赈,帮助饥民度过灾荒。
那是郑板桥到任后的初春。连续10个月无雨,田中颗粒无收,春荒严重,有的地方家禽和耕畜都被吃光了,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形。县衙官仓有储粮,但要开仓赈济需逐级批复后方可动用。私自开官仓官员要担当责任。当时灾情紧急,如辗转申报等待批复,又不知有多少灾民饿死。郑板桥毅然决定开仓赈贷,并表示上面降罪,由他一人负责。于是开仓赈灾,救活万余灾民。
春荒过后,雨季来临,为防盗,防匪,防洪,他决定修筑城墙。为了带动潍县城内的富商豪绅,响应出资修城的号召,郑板桥先亲自出资三百六十两,修城60尺,作为榜样。在他的缜密策划和亲自带动下,这次捐资修城活动成功了。修城工程从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月开工,士绅富豪们捐了8786两银子和粮食若干,修城1800余尺,于次年三月完工。
完工之时,潍县城内的豪绅们,为捐资修城完工庆贺,郑板桥为通过修城救活了一大批灾民而感到欣慰,而被救活的无数潍县人民,也永远记住了这位爱民如子的父母官。
郑板桥的爱民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情,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期间,爱民如子,不畏权贵,在潍县任县令近十年。这位深得民心,“爱民如子”、“为民请命”的青天大老爷,竟没有得到半步升迁。相反最终只落得个掷去乌纱,回归故里,卖画为生的结局。
郑板桥为官12年“无留牍,无怨民”,深受人民的爱戴。离任前板桥作过一幅画,画上的题诗写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在他离开潍县时,郑板桥骑着他的瘦马,带着他的书童和书籍,可谓“一肩明月,两袖清风”。
全城百姓倾城出动,夹道含泪,十里相送。在烈风中,在桥头上,潍县百姓泣声不断。人群中的年轻人,上前敬大人一杯潍县米酒,请他留句话送给潍县人民以做纪念。
郑板桥稍作沉思后,说出了一句他久存于心的话:“请你们回去后把老人当孩子待吧!”这是郑板桥留给潍县人的忠告,也是留给所有儿女的忠告。把老人当孩子待,郑板桥的话入木三分,令人赞叹和深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