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七学社】颐和园霁清轩——古典园林系列

(2011-09-24 23:31:00)
标签:

颐和园

云七学社

霁清轩

古典园林

分类: 云七学社

本文为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卷首语:我是学习园林出身的,一直从事园林设计的工作,很多项目都和古典园林有关。这一年来,因工作的关系,能够去一些不对外开放的地方参观,自己倍感兴奋的同时,也希望能将所拍得的照片跟大家分享,共同体味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我先从一些不对外开放的地方讲起吧,之后再说些开放的园林的事。

 

    第一篇讲颐和园的霁清轩。说道“霁清轩”这个名字,大家一定非常陌生。还记得在谐趣园涵远堂的后面有一个垂花门吗?在那之后就隐藏着霁清轩这组院落。不要说游客,就算是颐和园的工作人员,也估计有九成没有去过这里。目前似乎作为颐和园的贵宾接待室吧~

    百度一下“霁清轩”,百度知道告诉你:“霁清轩在颐和园内东北隅。自成一园,又与谐趣园相连。轩建在巨大岩石上,岩下有道山涧,建小殿扼其源头,名清琴峡。其余亭堂皆借山势,并以爬山廊圈廓一气,布局更显紧凑。是清乾隆时(1736-1795)小型造园的上乘作品。”只有聊聊几字。搜索四库全书得知:霁清轩第一次出现在《御制诗集》是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应该是在这附近建成的。八国联军烧毁清漪园时这里应该是被毁了,重修是在慈禧时还是建国后尚不太确定。

http://s8/middle/77ca83fdgadb1a5642fc7&690

谐趣园、霁清轩平面图(扫描自《颐和园》)

    从这张平面图可看出,霁清轩位于谐趣园的北侧,再往北就是颐和园的北墙了。

    乾隆二十五年农历四月《霁清轩》:

北方春雨艰,自无喜霁时。霁清今来喜,雨既渥可知。

溪烟敛归岫,花露垂恋枝。袭衣气芬芳,吹籁声参差。

凭阑生遥欣,新耕争力为。

    乾隆在诗中写道,一下雨,就来霁清轩,而雨后正好是春耕的好时节,坐在霁清轩遥望园外农田新耕,可见这是一个兼顾自赏与远眺的庭园,还包含了皇帝关心农耕的心意。

http://s4/middle/77ca83fdgadb1a545b203&690

 

放大的平面图,可见垂花门后是主厅“霁清轩”,北侧是主要庭园,西有清琴峡,下有一条西南-东北向的峡谷。东侧是弧形游廊,环绕着叠石上的一座独立四角亭。在主庭园的东侧,还有一个侧院,有军机处和酪膳房。

http://s4/middle/77ca83fdhadb33b919043&690

卫星截图,能看到位于颐和园东北角。
http://s14/middle/77ca83fdhadb331e65a8d&690
放大后看,和平面图基本吻合。

http://s2/middle/77ca83fdgadb1b17f7d41&690

我们从北侧的八角亭进入,这是从八角亭向西看的景象。

这些岩石都是万寿山的原有岩石,人工改造和天然岩石衔接的很好。

http://s15/middle/77ca83fdgadb1b1ad50be&690



http://s14/middle/77ca83fdgadb1b1bc9a6d&690

从八角亭向左看是一条长长的游览,尽头转而成弧形。

http://s14/middle/77ca83fdgadb1b1f9931d&690

走了一段,看见了尽头的弧形爬山廊和四角亭。

http://s11/middle/77ca83fdgadb1b218287a&690

回望八角亭

http://s12/middle/77ca83fdgadb1b236a1fb&690

弧形爬山廊

http://s4/middle/77ca83fdgadb1b29230a3&690

看到这里就震撼了,怎么会有这么壮丽的景象?虽然高差仅十多米,却显得那么高耸。

而且天然颜色和人工堆砌的岩石衔接的那么绝妙。以照片中心的蹬道为界,右下部分为自然岩石,左上部分为人工堆砌的黄石。右上角的建筑物便是霁清轩了,在松枝后隐隐约约的屹立着。

http://s14/middle/77ca83fdgadb1b264771d&690

再往右一看,有这么一条峡谷,名“清琴峡”,左侧为天然岩石,右侧是人工堆砌岩石。

在下雨天时,这里便会出现潺潺水流。于是乾隆往往在下雨天时来这里观景。

http://s4/middle/77ca83fdgadb1b2b0b1f3&690

沿着弧形爬山廊继续走,仰观四角亭。

http://s8/middle/77ca83fdgadb1b2de8947&690

回望弧形爬山廊

http://s11/middle/77ca83fdgadb1b30c583a&690

回望弧形爬山廊


http://s9/middle/77ca83fdgadb1b31b7a08&690

爬山廊上的花窗,每一个都不一样,这是拍了一个细部。和乐寿堂的花窗构造差不多。

http://s13/middle/77ca83fdgadb1b349410c&690
站在四角亭上北望,很有居高临下之感。因为四角亭在一个人工堆砌的石山上,增大了高差。
http://s7/middle/77ca83fdgadb1b367c736&690
在四角亭内望霁清轩和清琴峡
http://s8/middle/77ca83fdgadb1b395a817&690
松枝下的霁清轩很有意味
http://s3/middle/77ca83fdgadb1b3c372e2&690
霁清轩北侧立面
http://s8/middle/77ca83fdgadb1b3e1edf7&690

细看一下这个彩绘,和其他建筑很不一样吧?画的都是葡萄枝条。

http://s14/middle/77ca83fdgadb1b161028d&690
而且所有的建筑构件上都彩绘的同一种图案,看起来就是一体的。

http://s11/middle/77ca83fdgadb1ac896b8a&690
梁上也一样。这样坐在屋里,就像坐在葡萄架下。也算是和通景画的原理一样吧。
http://s15/middle/77ca83fdgadb1ac6ad9ee&690

霁清轩北侧檐廊
http://s11/middle/77ca83fdgadb1acc67fea&690
霁清轩南侧立面,也就是正立面。也就是垂花门后的景象。
http://s12/middle/77ca83fdgadb1ace4e93b&690
霁清轩南侧细部。
http://s8/middle/77ca83fdgadb1ad037177&690
霁清轩南侧庭院。

http://s8/middle/77ca83fdgadb1ad3139b7&690
又绕回霁清轩北侧了,站在这里望四角亭
http://s6/middle/77ca83fdgadb1ad5f1555&690

走到清琴峡这个建筑,俯瞰下面的峡谷和远处的四角亭。

想象一下在下雨天,峡谷里涓涓流水,多么惬意。

http://s14/middle/77ca83fdgadb1ad8cdbfd&690
在清琴峡看四角亭


http://s6/middle/77ca83fdgadb1add90f85&690
跳到峡谷下面,仰观清琴峡。
http://s7/middle/77ca83fdgadb1ae06eaa6&690

在峡谷底部望远方。



http://s4/middle/77ca83fdgadb1ae349ad3&690

走到峡谷的尽头,回望霁清轩和清琴峡。

http://s10/middle/77ca83fdgadb1adab59d9&690
清琴峡西侧的庭院。
http://s4/middle/77ca83fdgadb1ae627cd3&690

清琴峡西侧的庭院。

http://s2/middle/77ca83fdgadb1ac5bab81&690
主要看这个台阶,是自然岩石和人工堆石合成的。

http://s9/middle/77ca83fdgadb1a2d40998&690
看一下细部,很妙。
http://s10/middle/77ca83fdgadb1a2f28f79&690
又回到八角亭西侧的那条路上了。
http://s16/middle/77ca83fdgadb1a32066ef&690

附属建筑
http://s16/middle/77ca83fdgadb1a34e2c9f&690

细看这条路,很漂亮的自然岩石面。
http://s9/middle/77ca83fdgadb1a36cb548&690

铺装细部
http://s12/middle/77ca83fdgadb1a3a9b9bb&690
又看到八角亭,环园一周。
http://s15/middle/77ca83fdgadb1a3c835ee&690
弧形廊东侧的跨院。
http://s11/middle/77ca83fdgadb1a3f5eaea&690
弧形廊东侧的跨院。
http://s3/middle/77ca83fdgadb1a423c2b2&690
酪膳房
http://s13/middle/77ca83fdgadb1a451814c&690
酪膳房南侧的围墙

http://s9/middle/77ca83fdgadb1a46ffc88&690
这个门做的很巧妙。门的另一面就是谐趣园,在谐趣园那边可以看到。
http://s1/middle/77ca83fdgadb1a49dd7d0&690
远看弧形廊
http://s8/middle/77ca83fdgadb1a4cb8c77&690
这个是出水口。清琴峡里的水流到这里,然后留出颐和园。
http://s5/middle/77ca83fdgadb1a4dae8b4&690
一个花窗细部。
http://s14/middle/77ca83fdgadb1a5366ffd&690

参天的古松,述说着历史。

http://s13/middle/77ca83fdgadb1a5089e6c&690
葱翠的大树,已经挡住了北望的视线,而园外也没有了千亩农田。

时过境迁,250年沧桑,不变的是雨天的一淙流水。

建园者为的是在此品一壶清茶,一边江山北望,看国民辛耕。

而这些倾国力而建成的皇家园林,遗存至今,展现了中国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科技水平。

不论如何,这是多么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中国人骄傲和珍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