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昨天晚上自己煮面条吃宵夜的时候...
瞄了一眼《演员的诞生》...
发现还有点意思,过两天没推送写的话我就来说说这个吧。
但是说到关乎演员的话题,我觉得今天我看的这部电影的表演就很值得拿来聊一聊。
至暗时刻
Darkest Hour
《至暗时刻》的上映让我非常意外,因为这部电影是即将到来的颁奖季的热门电影。但是要知道,这类电影在国内院线,要么有特别的卖点,要么就是已经拿了奖,才有可能姗姗来迟的在院线里面走一波。
而像现在这样,还没有开始评奖就上映了的,实在是不多见。
我昨天有点事就没有连着刷两部电影,在今天抽空去看了一下这部片。
我就明白了为啥这部电影能够提前上映。
因为它,好看的非常明显。
《至暗时刻》是一部传记剧情电影,大概就是讲了张伯伦被弹劾,丘吉尔上台到敦刻尔克大撤退之间的那段历史故事。
如果不太熟悉历史的朋友,完全就可以把这部电影当《敦刻尔克》的前传电影去看。
但是我知道有文化的各位一定是非常熟悉这段历史了。
这也是传记类电影一直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历史早就剧透了剧情。
那么常规情况下,被剧透的电影就缺乏了一定的戏剧性,会显得比较的沉闷。
而《至暗时刻》不仅在剧情上可能会显得比较沉闷,连场景也是。
电影百分之九十的场景都是在市内,而且还是比较狭窄的那种。
丘吉尔的卧室、拥挤的议院、地下战时政府会议室...
空间的密闭自然会给观众带来一种沉闷的压迫感....
再加上这样的已知的历史剧情,电影就很容易拍的“又臭又长”
让人看得哈欠连连。
可是《至暗时刻》没有。
我想能让它成功的元素大概有两点。
1.气氛
这部电影是以一个政治惊悚片的路子在走。
丘吉尔临危受任,本来就不受各界人士的待见。不仅要处理着德国带来的种种外界压力,保守党内也是分歧不断。
一波以张伯伦等人为首的保守党人士一直希望通过求和来解决掉德国带来的压力。
但是丘吉尔甚至,现在是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如果现在不反抗,以后就真的是案板上的肉了。
所以电影的在这个紧张的气氛上把握的非常好。《至暗时刻》通过以一个倒计时的方式,不断提醒着观众时间的流逝,给了观众一个时间上的压迫感。
同时在摄影上也多用长镜头以及一些多变的镜头调度来给观众空间上的变换感受。
让观众能够一直跟着剧情走,也不会觉得无聊。
2.表演
上面是导演、摄影等方面的厉害之处。
但是这样的传记电影,真的能让电影直接提升一个台阶的,是表演。
传记电影,我们国内是喜欢请特型演员来演的,就是通过外貌的相似度来进行还原...
这个是非常表面的一个东西,因为气质上的东西是可以填补皮囊上的问题的。
而且...我们现在的化妆技术早就出神入化了..
例如我们这次的丘吉尔扮演者,就是《哈利波特》的小天狼星...你敢信?
但是即便是如此的不相似的演员,在《至暗时刻》里面,你依旧觉得他就是丘吉尔。
而且这个丘吉尔是那么的可爱。
狗爹塑造的这个丘吉尔并不是一个伟大的领导人形象,反而在这样的局势下他显得有些脆弱。
他每天在床上吃早餐抽烟,然后叫人进来打电报。脾气不好是真的,但是对于自己的家人又非常的宠爱。
老婆给他说“我们破产了”
他晃晃悠悠的说“那我每天少抽点,一天四根雪茄好了..”
在写演讲稿的时候会删删改改,做决策的时候也会犹豫很久。
就这样的一个老头子,受困于内忧外患的时间,但是却格外的有力量。
加里·奥德曼为了能够融入丘吉尔这个角色,59岁的他每天凌晨就到片场画特效妆,然后顶着妆模仿着丘吉尔的呼吸。
为了克服说话不像丘吉尔这个问题,专门找到声乐老师,在钢琴上找到丘吉尔的音调,对着那个调每天练习。
“努力”是我们的明星们,最喜欢的一个词。
也是脑残粉们最喜欢的一个词。
不是说明星们不努力,只是他们努力的点过于的外露。
就像表演上,你可以看到他们很努力的在表演,很努力的去演好一个假戏。
可是好的真戏,不是你通过极其努力的现场表现能够得到的,是要时间的积淀的,是让人看不出来,其实你在演戏的。
举个例子,在打字女夸奖丘吉尔“语言组织能力”的那一瞬间,丘吉尔的会心一笑,让我记忆非常深,因为实在是太自然了。让我想起了当我被夸奖的时候我自己的样子。
电影给八分吧。候补一下年度十佳。(十佳名额感觉十一二月填了不少)
电影无论是画面、气氛、还是表演都可以说是满分的制作了。
最后的演讲,慷慨激昂,我想我们国人是能感同身受的·。(旁邊有人看哭了..)
因为英国曾经也是不列颠帝国,在危难关头那种同仇敌忾的情绪和我们是有共通点的。
而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
那段地铁里面的自我感伤...
有点莫名其妙..
感觉实在是有点刻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