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8-04-25 10:28:25)

潇河湾小学教学设计

课 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 时

1

主备人

渠秀珍

使用人

渠秀珍

第一部分  核心设计

学习目标

1.  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

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  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

法;培养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习任务

任务一;探究图形放大的特点,

任务二:探究图形缩小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绿

难点; 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第二部分  过程设计

 

 

 

 

 

 

 

 

 

 

 

 

 

 

 

 

 

 

 

 

1、观察体验。

师:老师这有一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两次,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这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现在却看清了呢?
    2
、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

 

 

 

 

 

 

 

 

 

 

()感知图形的放大。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

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

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

2、理解要求。(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
、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

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

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

法。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里互

相检查。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

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学生展示画法。

5、小结。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放大后图形的

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

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绿色圃中小出示缩小的要求。

1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 交流评议。

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

图形。

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组合图形,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

 

第三部分  辅助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4

每条边都按一定比例放大

每条边都按一定比例缩小

教学反思:

教学中,在帮助学生在思维中清晰地建立起用比来表示放大的含义的时,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是1、明确比的表示是现在每条边的数据和原来每条边的数据之间的比,2、是对应边之间的比。为了不至于对用比来放大含义的混淆,所以当学生对比了原来图片长、宽和现在图片的长、宽的数据后,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片前后的变化后:“长扩大了2倍,宽也扩大了2倍”,教师应让学生用比来说说有什么变化,学生在表述中肯定是不完整也不规范的,但有了刚才几位同学不同的表述,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感知了,如果此时教师趁热打铁用标准的语言叙述出长方形现在与原来对应边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21来放大,清晰的说明了是现在和原来边之间的比,学生必然在思维中能用比来表示放大的概念。建立好了放大的概念,为建立缩小的概念打好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