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6之今日书摘(读者2020.06)
文/铠心
1. 这不再是夜,也不再是静,因为每种孤独都有其私隐;在随梦进入森林的人看来,树木也有其静与暗的方式。嘈杂的阴灵似在静寂中漫游,夜挡住光线不让它落到地面。奥秘似有生命:人人都可以按自己的回忆去解释和感受。森林之夜催生思想的黎明;寂静似乌鸟虽然睡着但有翅膀,这对写诗来说实为好事一桩。在林中,心更易坦诚相向:夜让人们的目光更加深沉,爱的表白离不了它的寂静。(森林的夜与静
苏利·普吕多姆)
2. 巴厘岛的传统新年被称为“静居日”。这一天,整个巴厘岛归于宁静,人们待在家里,不外出,不言语,不点灯,不进食,进入静息、冥想状态。不能社交,但可以交流;不能出门,却不妨碍思考——愿你把最近这段停摆的日子当作一场内观”,审视内心、找到自我。2020年,这个世界会好的。(这个世界会好的
《新周刊》编辑部)
3.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
4.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他冻毙于风雪!为生命开路者,不可使他困顿于荆棘。(良知始终不能忘)
5. 第二名就意味着你是头号输家。(科比)
6. 枪响之后,每一次寻常的呼吸,都是生命的恩典。
7. 什么是是算法?这个词刚刚诞生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宏大的内涵。公元820年,阿拉伯数学家提出算法,当时它指的是解决具体问题的一个方法。随着纯数学理论向应用数学理论迁移,算法进入各种各样的应用数学领域,后来又被计算机科学、社会学、法学、政策学等领域借用,逐渐开始指向某种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这几年,算法为大家所熟知,很可能是因为它指向了更为具体的内容:算法决策服务。比如,浏览网站时,它会给我们推荐各种各样的商品打开资讯类App,它会推荐新闻或者短视频;打开地图软件,它会规划前往目的地的路线…算法完成了一个将信息、算法和人三者联系在一起的闭环。这个闭环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从海量的信息当中打捞出最有意义、最有用的内容。和人做决策相比,算法确实具有更客观、更公正、效率更高的优点。但是如果算法出现错误,就有可能造成风险。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在使用各种各样的APP时,并不指的算法在偷偷帮我们做决策,这种隐蔽性意味着一旦它在重要的领域出错,人们往往来不及补救。(假如算法有偏见
方诗诗)
8. 叔本华认为,人生从整体看是悲剧,从细节看具有喜剧性质。尼采说,不对,从生命整体看,短促的悲剧迟早要归入永恒生命的喜剧,“无数笑的波浪”终究要把最伟大的悲剧也淘尽。一个人应该感情充溢、奔放地活,对一切都兴致勃勃,这才是幸福。叔本华曾经把人生比喻成吹肥皂泡,谁都想愈吹愈大结果却是不可避免的破裂。有趣的是,尼采也把人生比喻为肥皂泡,结论却正相反:“在爱生命的我看来,蝴蝶、肥皂泡以及与它们相类似的人最懂得幸福。”望着这些轻盈纤巧的小精灵来回翩飞,查拉图斯特拉感动得流泪歌唱了。不管生命多么短暂,我们要笑着生,笑着享乐,笑着受苦,最后笑着死,这才不枉活一生。(人生是肥皂泡
周国平)
9. 两种植物共饮一条溪水,一种是中空芦第,一种是甘蔗。甘蔗嘲笑芦苇说:“虽然我们长得很像,但我味美甘甜,而你中空无用。芦苇说:“我们被收割后,你只存在几天,我被制成纸,印成经典传世千百年。”好或不好、有用或无用是相对的,而非既定事实。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要看之前如何。如果已经连下一个月,即是坏事。如果干早三年,则是天大的好事。(各有所才
蔡志忠)
10. 旷世奇才都是由时代造就的。并非人人都能生逢其时,很多人虽然生逢其时,却未能很好地把握。有的人就是生不逢时,因为,并非好就一定能够无往不利。凡事均有其时,才俊也是应时而生。不过,学识是永恒的,其好处在于:如果此非其时,必将有许多别的勃发之机。
11. 生活中有许多的期待,可以是一顿美食,也可以是一座房子,还可以是一个职位,更可以是一个理想。顺利实现,自然舒心,一旦不成,甚或刚有希望迅即破灭,此时,我们该怎么办?诗歌没有明确给出它的答案,但是那由劲松、高山、深云、隐者营造的意境传递出来的,或许就是白居易“相寻不遇亦无妨”的心境,因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来无论多大风雨,我都去接你;你不来,我仍安然度日。这就是遇与不遇,一切随缘。(不遇
王立群)
12. 书怎么读?有两个说法值得推荐。一是清末文人孙宝瑄说的,他在《忘山庐日记》中说: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反过来,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林语堂说的更有趣:只读极上流的,以及极下流的书。中流的书不读,因为那些书没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最上流的书必须读,这不用说,谁都会这么认为。可为什么要读极下流的书呢?极下流的书里,泥沙混杂,你可以沙里淘金一一因为社会偏见很多先知先觉者的著述,最初都曾被查禁。还有一点,读这种书的人少,你偶尔引述,可以炫耀自己的博学。很多写文章的人,都有这习惯,即避开大路,专寻小径,显得特有眼光。这氣略,时好时坏。(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陈平原)
13.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生命的敬畏,是从死亡里升腾起来的。人类的出生经常是单一的,死亡却多种多样。即使因为犯罪、战争、天灾人祸,有那么多的意外死亡和牺牲,但从容地谈论死亡,仍旧是一个人勇气的体现。死亡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一样精彩,我们对它要充满敬畏,它是圣洁的。如果人能够在年纪增长的过程中,于某一天学会如何正确地对待死亡、摆脱对死亡的恐惧,这一生才会真的圆满否则,即使长寿到一百岁,面对死亡战战兢兢,那也是不灿烂的生命。(别告诉她
何焰)
14. 《冰雪世界》是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为重度烧伤患者创建的3D虚拟世界。患者头戴VR(虚拟现实)头盔,用操纵杆在虚拟的冰雪世界里漫游。他们可以去探索冰洞,扔雪球,领略各种各样的冬季景色。在烧伤治疗最疼痛的时候,也就是医生为患者清理、缝合创口的时候,患者会戴着VR头盔玩这款游戏。医学研究人员对《冰雪世界》做了临床试验。他们了解到,这款VR游戏让病人的痛感减弱了30%~50%。事实证明,对于最严重烧伤患者的疼痛和整体不适,这款游戏有着比吗啡更强的效力。而且,《冰雪世界》的玩家几乎能够完全忽略残存的痛感。他们反馈说,在游戏中只有8%的时间会意识到疼痛。这意味着,通过玩《冰雪世界》,他们能够在92%的时间里控制自己的所思所感。于是,医生们发现,依靠游戏,他们能减少用药剂量,同时明显地改善疼痛管理。而且,游戏的益处不仅限于心理方面。患者的痛感减轻后,医生们能够采取更积极大胆的创口护理和治疗方案,这是加快恢复、减少医疗费用的两个重要因素。(游戏处方
简·麦格尼格尔
闫佳译)
15.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人在看到或经历过可怕场景或悲剧事件之后可能患上的心理疾病。创伤后应激障得的标志性症状是记忆闪回。创伤性事件过后数月甚至数年,讨厌的侵入性记忆总是突如其来地出现,它扰乱睡眠、触发恐慌,造成严重的情绪困扰。这些闪回通常具有清晰的视觉元素。有人在意识之眼里反复“看到”创伤性事件,就好像它们真的再次发生。心理学家认为,这些闪回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带给人最大压力且难以治疗的一种症状但如果不把闪回当成不可避免的创伤症状来治疗,而是一开始就尝试阻止它们出现,结果会怎样呢?认知科学家发现,在创伤性事件发生6个小时之后,记忆オ会最终形成。这就让一些研究人员产生了一种想法:创伤发生后的最初6个小时里,我们能不能做点什么来抑制大脑形成引发闪回的那种视觉记忆呢?的确有办法。你可以玩《俄罗斯方块》。2009年-2010年,牛津大学的一支精神科医生团队完成了两项研究,研究表明在看到创伤性影像后的6个小时里玩《俄罗斯方块》有助于减少创伤性事件的闪回。事实上,它的效果非常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甚至提出,只要玩上10分钟的《俄罗斯方块》,就能有效地形成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疫苗”。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尽快玩游戏,能明显降低承受严重创伤后压力的概率。(游戏处方
简·麦格尼格尔 闫佳译)
16. 每天工作结束,我们要问自己的问题不是这一天投入了多少时间去工作,而是这一天干成了几件事。必须建立“一定要完成这几件事”的工作观。做成多大的事情才能算完成了一件事呢?我认为值得写在笔记上存档的事情才能算一件事。这种“以任务为中心”的工作,不“好玩”,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你每天都会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这一天过得很有意义。(用事件表取代时间表
万维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