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6今日书摘(为了合作的学习——让课堂变革真实地发生)
丁
学生与合作学习
郑杰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铠心
1.
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一条的规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因此,我可以称小学生和初中生为儿童,称绝大多数高中生为儿童。我特别喜欢在文章和谈话中使用“儿童”这个词,不太爱用“学生”来指称,因为儿童指的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而学生指的是某种特定的社会身份;学生到学校里来是受教育的,他们有“受教育权”,儿童是来成长的,他们有“学习权”。更重要的是,学生难免就有“好的”、“差的”之分,要区别对待;而儿童作为成长中的生命体,是应该平等对待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即“儿童的一切事物和行为,都应首先考虑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不论是“由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当然也应该将“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作为首要原则。在这一点上,如果仅仅将学生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话,我们就会说出“学生就要以学习为重”之类的话来,并以此为幌子做出伤及儿童权利的事。(合作学习与儿童的学习权)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习权”的解释是:人们生来就有阅读和写作的权利,提问和深思的权利,想象和创造的权利,读懂自身世界、书写自己历史的权利,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发展个人及集体智慧的权利。(合作学习与儿童的学习权)
3.
合作学习的真正要义是要将学习权还给儿童,而将学习权还给儿童,教师就要学会放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不再是知识领域内的权威,不再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儿童向教师学,教师也可以向儿童学。教师可以向儿童承认自己不懂,教师也可以向儿童请教,向几童寻求帮助;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更不必扮演“万宝全书”的角色,而是与儿童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推进合作学习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教师放不下自己的身段,端着架子,霸占着课堂不能与儿童平等交流,头脑中根本就没有“儿童权利”的概念。教师依然把自己看作权威,所以他们就要“拉着学生往前走”,学生不愿意走,就要“给学生压力”,甚至用严格的纪律来保证学生往前走,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进而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合作学习与儿童的学习权)
4.
经济学中的“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做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由于利益集团的利益是由组成集团的每个成员的需求和动机决定的,每个利益集团成员只有联手努力才能获得共同利益。如果有人没有为此而努力,而另外的人付出了努力,那么这就会抑制集团成员为本利益集团努力的动力;如果利益集团内每个成员都共同努力,则个人成本就会相当小。在合作学习中“搭便车”现象的危害很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因为强调小组成绩,可能导致某些小组成员不愿意承担风险和为小组做质就,却要坐享其成。“搭便车”现象抑制小组成员为小组的利益而努力的动力,也可能削弱小组的创新能力、凝聚力、积极性等。(学困生是否进步是合作学习获得成功的试金石)
5.
如果人的生命是无限的,那么讨论教育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无论让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都可以,反正有的是时间。可是,生命如此短暂,在有限的时间里,到底应该让学生学什么,这オ是一个大问题,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彻底的儿童中心论者认为,似平不必太纠结于这个问题,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幸福,因此,应该由着儿童的兴趣,让学校所设置的课程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喜欢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其实儿童的需求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社会性的需求,他们必须在未来不可测的世界里生存和发展,这都关平他们未来的幸福,却未必出于他们的兴趣。(我们到底应该教学生什么?)
6.
过度练习原则。如果只让学生练习ー两次是不够的,凡是技能的学习都应强调长期的和反复的练习,直到学生已经把这项技能整合到自己的行为当中,并自觉、习惯地去做。技能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初级技能只是“会做”某件事,而未达到熟练的程度。“初级技能”只有经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反复练习,动作オ会趋向自动化,オ能达到“技巧性技能”阶段。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导致合作学习小组解体或不能顺利开展活动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学生不合作并不是他们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缺乏合作的方法合作技能。所以,教师值得花时间教授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做彬彬有礼的合作学习)
7.
合作学习对那些个人成功动机特别强烈的人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福音。所请“成就动机”是个体想将事情做到完美的一种动力,成就动机与个体对自己的高要求、高标准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两个人聪明才智大体相同时,成功动机高的人比成功动机低的人在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要高。成就动机很强烈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们的愿望和追求似乎永无止境,并且成癖上痕,他们总是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却不太在乎外部的评价。只要有50%的把握,他们就会迎接挑战。(从我认为到我们认为)
8.
我们要的合作学习,绝不是牺牲个性和人格的合作学习,更不能以抹杀独立思考为代价。在合作学习的课上,我们一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深思熟虑”之后再展开讨论,绝不要那种以达成一致意见为目的的合作学习任何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机会的合作学习,都是反教育的。(从我认为到我们认为)
9.
合作学习就是一个美妙的概念,教会孩子们如何与他人合作,是多么美好的事。如果不能将合作学习建立在尊重每个个体独立性的基础之上,合作学习也会抹杀学生的个性差异,其杀伤力可能比大班级授课更严重。让我们回到合作学习的初衷:因为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学生オ更愿意在小组内学习,我们之所以在课堂上实行合作学习不正是为了给更多孩子表达自我的机会吗?(小心合作学习也会牺牲学生个性)
10.
教育公平是个大问题。如果让不同的孩子在同一所学校受同样的教育,这就是所谓的“起点”公平。其实这种公平是很不公平的,将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放在一起,对他们施以同样的教育,无论如何都不会是公平的,也许对学优生是不公平的,对学困生也是如此,因为他们的需求实际上都没有得到满足。因此,最好的教育,或者说最公平的教育应该是尊重差异的教育,也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得到适切的教育,或者创造适合每一个的教育。可是,这又是一个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合作学习无法根本解决教育的公平问题)
11.
为每一种差异提供一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最极端的情况是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课表。可是,这样的公平会影响效率,政府是不可能为这样的公平支付高昂的成本的。更何况,即使是一对一的教学,也未必是“因材施教”的,有时候正相反,一对一的教学反而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管控,使学生彻底失去学习的自由。(合作学习无法根本解决教育的公平问题)
12.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这一心理被著名的阿希从众社会心理学实验所证实。实验者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在一排,其中6人是实验者的助手只有一位是真正的被试,被试并不知道其他6人的身份。实验开始之后,实验者向所有人展示了一条标准直线X,同时向所有人出示用于比较长度的其他三条直线A、B、C,其中有一条和标准直线X长度一样,然后让所有人(其中包括6位助手和1位真的被试)说出与X长度一样的直线。实验者故意把真的被试安排在最后一个,前面6位由实验者的助手伪装的被试们,都会按照事先的要求说出统一的错误答案,最后由真的被试判断哪条直线和X长度一样。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做出的所有回答中,有37%的回答是遵从了其他人意见的错误回答大概有3/4的人至少出现了一次从众,大约有14的人保持了独立性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一次从众。阿希从众实验的结论是,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这一事实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会处在个人价值取向和社会要求取向的紧张冲突关系中。大多数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总期望达到两个目标:一是确保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二是通过不负他人的期望来赢得他人的好感和认可。而当个体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与群体一致。(小组活动会消除学生个性吗?)
13.
什么是情感?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表现状态有以下几种:一是表现为“情绪”;二是表现为热情;三是表现为兴趣;四是表现为动机;五是表现为求知欲;六是表现为道德体验;七是表现为美的体验。以上这些情感表现状态都相当重要,在我看来,那些让学生受用一生的关键性素质,那些直接影响人的一生幸福的能力,都是我们应当倾全力培养的。当我们越是意识到情感培养的重要性,就会越重视合作学习,因为除了合作学习,我们几乎很少有别的方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品质,也没有更好的方法发展其情感方面的自我调控能力,更没有一种合作学习的替代品能够促进学生对自我、环境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合作学习的最大魅力在于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14.
青少年学生之所以会沉迷于网络游戏,主要是因为网络游戏成功地保获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而似乎枯燥的学校与课堂学习实在是让人厌倦。网络游戏显然满足了未成年人的需求,比如“挑战性的任务”、“公正的奖励”、“不断升级的制度”、“不怎罚失败,只鼓励成功,并对每个人高期望”、“不确定的奖励”等等,以上这些原则其实也是我们教学的原则,只是游戏开发商将这些原则林离尽致地运用到了游戏中,而学校和教师却没有这么做。或许是不層于这么做,或许是没有能力做到,于是便绞杀网络游戏,试图通过严格控制网络来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我认为这其实是面对“洪水猛兽”一般的网络游戏的一种消极反应,对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绝无好处。我认为,我们的教学中历来缺乏游戏精神,我们太把课堂当作“教堂”,长期顽固地推行无意义的学习,导致学生厌学,却又不思悔改。游戏精神的核心是“追求自由、主动创造、体验生命”,只有当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游戏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整个生活都应该并且能够充满游戏的自由、创造、体验的精神。我主张要将课堂教学游戏化,不仅仅是要在教学中增加游戏环节,使游戏服务于教育的目的,而且要使教学本身富有游戏精神,充分地将游戏精神融人到课堂的基因里去,无论是教学语言表述、教学活动形式、教学情境,乃至教学内容,都要游戏化,都要渗透着游戏精神。(课堂里给不了的,王者荣耀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