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日书摘之《班主任与学生的互动智慧》

(2014-11-22 16:13:47)
标签:

情感

分类: 读书

今日书摘之《班主任与学生的互动智慧》

1.       学生非常在意班主任对他们的评价,也非常注重他们在每位班主任心目中的形象和“让他们喜欢的程度”。年级越低的学生,这种心态越多。年级越低的学生,他们对学校施与他们的教育影响,越是受制于他们对师生关系的感受。即使到了中学,学生对教育影响的接受度,仍然受到他们与施与这些教育影响的具体班主任的人际关系质量的影响。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师生双方整体信息的互动,是每地每时每刻在不间断地进行的。因此,班主任只要一和学生接触,就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师生互动实际上已经开始,我得马上进入自己的角色,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2.       在人们通常的互动中,信息的接受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在班主任与学生的互动中,人们通常考虑最多的是班主任的信息“应该”“必须”让学生接受,或者说,做班主任的通常在与学生互动时的心态是“你作为我的学生,理所当然要接受这些信息”。但是,事实上,我们班主任真正需要的是“学生如何来接受这些信息”,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双方都满意的结果。班主任仅仅拥有良好的意图未必能够带来良好的互动效应。所以,作为师生互动的主动方——班主任,不断改进自己发出信息的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3.       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1)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2)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3)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对方设身处地的理解。同理心不等于了解。了解是我们对事物主观的认识,是以个人的、主观的参照物看事物;而同理心是互动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是我们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他,因此而产生的独特感受。同理心不等于认同,不等于认同和赞同对方的行为和看法。认同和赞同中包括互动双方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价值观等方面有一致性,都带入了自己主观的参照评价系统。同理心是对对方有一种亲密的了解,好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由此产生共鸣同感。同理心不等于同情。在同情的心理活动中,交往的双方又高低、尊卑地位的差别;在同理心的心理活动中,互动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无高低之分。在互动中,当同感出现时,给予者与接受者的地位是相等的,同时彼此不一定要有所认同。至于同情,是互动双方往往处于不同的地位上。

4.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互动双方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对方会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心爱护的互动氛围。

5.       班主任要关怀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首先需要先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的参照系统中,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他的心情”,而且,也以他的思想来推理他的一切。

6.       总之,班主任的工作是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与有不同生活经验的人打交道,需要帮助自己对人和生活增加敏感度。当我们对社会和生活不断深入了解以后,也就会明了这个世界是由复杂多样的价值观和不同心境的人组合而成的,对不同的人都要接纳和包容。这样也就不会轻易对别人做出主观性的责难和批评了。

7.       接纳和尊重是这样一种心理品质:班主任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相信他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帮助学生相信他的班主任即使对他的某些行为和想法不认同,他在班主任的眼中仍然是一个有潜力和价值的人。

8.       尊重和接纳学生也意味着当学生在表达它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时,班主任不要轻易下判断,不要对学生随便地做出好或坏的判断,只要先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去无我地聆听,给予学生充分的宽容去表达和自我觉察。这个原则也可以用在普通人际关系中运用得很成功的“互动者的誓言”来体现:即无论我是否同意你的观点,我都将尊重你,给予你说出它的权力,并且以你的观点去理解它,同时将我的观点更有效的与你交换。

9.       学生首先需要对教育活动产生热情,才会有对教育活动的投入;只有对班主任产生尊敬、好感等正面的情绪,才能接受班主任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班主任首先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技巧唤起学生的情感,再进行逻辑层面的教学,才会产生相应的思维热情。而师生之间所有的正面情感都是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产生的。

10.   把人想得好一些,人真得就会好一些。这在心理学上就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当然,不能过分理解这个原理,以致不切实际地滥用。

11.   为什么班主任即使了解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却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经常使用不正确的互动方式,造成与教育目的不一致的后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班主任不愿意聆听学生的讲话。当学生提出问题时,当班主任希望学生出现班主任所期望的结果时,或者班主任在传递一个教育内容时,班主任通常认为所有教育的预期效果都取决于班主任本人,换句话说,班主任在整个的教育过程中,将师生之间本来应该共同来承担的责任,全部归到班主任单方面来承担。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班主任在与学生互动时,会将注意力放在发现学生问题并急于解决这些问题上——他们将学生的问题归结到自己的教育方式上,因此会急于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者会急于直接命令、要求学生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些问题。

12.   在师生互动中,班主任姚明确问题的发生是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还是班主任本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果应该是学生承担的责任,班主任就要帮助学生树立“这个问题我要自己来解决,我可以通过努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的意识。这种意识称为“问题归属意识”。学生如果能够逐渐主动地来把握题自己的问题,并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就会从中逐渐学会积极面对自己成长中的挑战,学会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为自己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而勇于承担责任。在这样的独立意识引导下,学生们变得信任自己,信任自己的责任感,也同时会感谢班主任对他们的信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能够养成自信、自主和独立性。帮助学生确立“问题归属意识”,是班主任聆听的价值所在。

13.   有一次,一位班主任说:“学生在操场上一直吵个不停,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她曾经教过孩子们怎样解决冲突了吗?社会化技能,即那些使我们能够在一个群体重生活的技能,是我们必须教给学生的。如果我们希望学生使用积极的倾听技巧,那么我们就训练他们;如果我们希望他们学会做出让步,那么我们会教他们。我的意思并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该“怎样怎样”。班主任会设计一些课程并做出示范,而学生练习、练习、再练习。像教授学术课程一样来教授社会化技能。那些在同辈群体中被伙伴接纳、有归属感和自信的学生也是取得最好学业成就的学生。在学生的学术和社会化两个方面都做出努力,这是每位班主任的职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