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43班马英杰——从儒林看科举——读《儒林外史》有感

(2022-04-16 11:36:54)

如果说,《水浒传》带我走进乱世江湖;那么,《儒林外史》就领我进了封建书院,与书生为友,在时代中沉沉浮浮。

读书人自然是希望学有所用、一展宏图然后功成名就。然人生之事十有八九不如意,作者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这些人生丑态跃然纸上这些现实是人们不愿意看的、面对的,于是世人便把责任归咎给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真的如此腐朽不堪吗?就拿范进来说,他的前半生确实命途坎坷,但最终还是中了举人几年后,做到了三品官放到现在,手中所握的相当于中央办公厅枢纽岗位权力。科举制度让他“咸鱼”大翻身,从此改变命运 

当然,并不是每个书生都可以是一朝得中,平步青云。很多读书人,一辈子也没中举,于是,世人就认为科举制度太过死板。我想,一则是朝廷不需要这么庞大的官员体系,二则有些人确实是自身资质欠佳。科举制度,它只是朝廷选拔、招募各层人才的一个途径罢了。它没有绝对的完美,但也不是世人嘴中那般不堪,只是顺应时代的一个产物而已。

至于那些文人口中所谓的八股禁锢思想,仔细想来,也只是给科划定考试范围,方便考官审评罢了。在我看来,所谓的八股灾难,其实来自于书生和官员。正是因为书生的固执,一钻研科举,生活在“四书五经”中,才会有那些中举的丑态和愚昧;正是官员贪婪,才会有正在求学的读书人痴迷中举行贿之举。如此反复,国家定然选不到贤才,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整座大厦自内外的轰倒。

回溯历史,每个朝代的制度都是顺时代而来。历史的车轮不断滚动,制度定会出现一些弊端。我们应该先想着如何优化制度,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和注销。清末,科举制被迫取消,表面上顺应人心,实则断开了贫寒之士跨越阶层的通途影响了国家人才的正常选拔。

对于任何一制度,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全面客观地分析它的功与过、利与弊不应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