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俺得过疥疮----兼评韩寒《求医》

(2012-01-30 12:43:20)
标签:

杂谈

分类: 社会人文

俺向来不看韩寒的文章,近日看了方舟子(俺比他年纪大,就不尊称他为先生了,下同)谈《求医》的文章,说到疥疮的事,正好俺得过疥疮,方文里又有链接,就去看了看《求医》一文。看来方舟子很幸运,没得过疥疮,所以他不能从疥疮本身来谈。而俺恰好得过疥疮,可以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求医》1文的描述对照1下。

那是1984或1985年左右,毕竟20多年了,这1点记不清了。当时俺在合肥某大学(校名不说了,免得影响母校的形象)读书,秋季刚开学,染上了疥疮。当时的生活水平和卫生条件当然比不得现在,加上学校的集体环境,传染疥疮也难免。好在同寝室的同学们有经验,1看就知道是疥疮(《求医》中说小医院看不了,要他去大医院),还告诉俺说疥疮不上头,即脖子以上没有。俺的情况确如他们说的,但《求医》中说头也痒。

再说痒的情况,痒是肯定的,抓痒肯定也抓过,但印象中没有抓出血,绝对没有血染衣服的情形。后来有过小腿前面痒而抓破皮的时候,但那恰恰不是因为疥疮。至于“腮边凸起一块或腿边红肿一片”,俺没有。《求》文说那痒时有时无,俺印象是一直在痒,那痒是虫子在闹腾,不是俺的心情能控制的。

俺也是去本校校医院看的,这种皮肤病,症状外露,有经验的同学都认得出,何况医生,根本不需要借助昂贵的仪器来诊断。只是俺在这种全身难受(除了头颈)的时候去看病,根本没心情去注意医生的模样,病历的写法之类的事,所以俺现在对当时给俺看病的医生的性别,年纪,病历咋写的,甚至写没写都没任何印象。

疥疮是有特效药的,而且很简单:混了硫磺粉的凡士林(俺是化学系的,所以知道凡士林和硫磺),但这药是否就叫“硫磺软膏”俺现在不记得了。那硫磺粉没全磨成粉,还有许多比较大的颗粒,就像沙子。这油乎乎还夹着沙子的东西全身1抹(当然头部不用),那个难受劲,只要是抹过的人,肯定终生不忘,再加上那硫磺的气味,都不好意思离别人太近。这硫磺软膏记得是校医院自产的,当时就给了走,没有要找药店的事。《求》文没说药的具体名字。

以上虽只是俺的个案,但它是俺的亲身经历,写出来,给大家参考。俺自己的经历只能告诉俺:《求》文的作者没得过疥疮。当然韩寒可以说具体啥病并不重要,具体的病并非该文的主旨。文学也允许夸大和虚构,但总要以不会误导读者为好。好像李白说过“白发三千丈”,没人会当真,如果李白说的是“白发三丈”呢?作者虽然可以编故事,读者信不信却由不得作者。

最后套1句:不论别人还信不信韩寒,反正俺是不信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