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说明文)
(2012-03-27 21:08: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语文 |
《苏州园林》(说明文)
【复习重点】
1.把握全文结构、说明顺序,把握中心句的特点与作用。
2.细读课文,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精练性。
【整体感知】
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采用总分顺序,第二段的具体说明又采用了局部到细部的顺序,条理清楚、主次分明的为我们展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语段阅读一】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________,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_________。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分别为文中的两个空白处填上原有的词。
①生平多阅历,胸中有_
②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正确意思是(
A.假山的堆叠,是技术也是艺术。
C.假山的堆叠,不仅是艺术,而且是技术。
3.文中在说明池沼的特点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这句话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
4.这段文字所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A.
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
C. 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D. 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安排都体现了设计者们的经验和水平。
【语段阅读二】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磷峋的技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
2、本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3、“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一句中“寂寞”是“单调”之意。 “这”指代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各种花树相间。
4、文段中的第第②句写出了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和层次感。这句话从表达方式来说是描写 ,从说明方法来说是摹状貌。
5、文段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代什么?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是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7、文中“这是不足取的”一句原来是“这才是可取的”,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好?请作简要阐述。
8、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采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9、“珠光宝气”一词原指女性的装扮,这里指苏州园林开花时节花朵的绚丽多彩,耀眼夺目。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着眼在画意的特点。
10、“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指追求自然美 ,用“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一句的目的是:从反面说明首句“着眼在画意。”
【语段阅读三】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①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②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③墙上蔓延着爬山6虎或者蔷薇木香。④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⑤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第一段中,“隔”指的是有墙壁隔着 ,“不隔”指的是墙壁上有镂空图案 ,“界”指的是有廊子界着 ,“未界”指的是廓子两边无所依傍。
2、第二段中,表现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善于化单调为多彩的一个动词是补 。
3、第二段主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这一特征。
4、第二段⑤句中的短语“极小范围的局部”与首句中的每一个角落相照应,又与②③④句中的、阶砌旁边 、墙上、白色墙壁相照应,充分体现了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5、发挥想象,把上面两段文字看做两幅优美的图画,根据审美感受,你认为第一幅图的特点是层次丰富,第二幅图的特点是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