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伦 孩子咳嗽了怎么办?+聊聊冬季的外感喉咙痛+拨云见日的苓桂术甘汤
(2013-06-25 17:24:42)分类: 罗大伦医案 |
孩子咳嗽了怎么办?+聊聊冬季的外感喉咙痛+拨云见日的苓桂术甘汤
孩子咳嗽了怎么办?
很多家长询问孩子咳嗽的事情,我给大家说一下,以便借鉴。
其实孩子咳嗽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中医里面分的证型很多,但是这又是一个很容易治的病,因为孩子身体每天都在生长,恢复得很快,如果及时用药,会迅速恢复的。
今天我们讲外感咳嗽。
大家记住了,凡是外感病,我们自己第一时间的反应非常的重要,如果刚刚发现迹象,马上采取措施,很快就可以给堵截回去,如果楞了一下,或者抱着再看看的想法,等到病势已成,则就复杂多了,发起烧来了,咳嗽也厉害了,此时再到处找名医,可是名医也不是神仙,所以往往是治疗很长时间,患者折腾掉一层皮。
所以我一再的提醒大家,外感病的最初阶段很重要,就像要着火了,刚刚有个小火苗的时候,一杯水或者拿衣服一扑,就灭了,但是整个屋子都着起来的时候,甭犹豫了,快跑吧,除了消防队谁都灭不了它的。
我对于咳嗽的看法,和感冒一样,我认为开始的时候,一定是受了寒,一定是身上冷,流清鼻涕,痰是白色的,如果刚刚发现孩子有了这些症状,其实此时处理是很简单的,我介绍过,用苏叶,这是我们可以作为食物的药品,一般五六岁的孩子,六克就可以了,再小的孩子三克即可,然后放入一点橘子皮,就是水果摊上卖的橘子,很多朋友问我,到底是桔子还是橙子什么的?我的回答是都可以,橘子类植物的药用相似,我曾经用橙子皮给一个朋友的孩子治疗咳嗽,配合其他的药物,当时手头没有陈皮什么的,看到他们家的美国橙子,灵机一动,就切了用,效果也不错。一般用橘子的四分之一个皮,洗干净(有的小贩为了美观,往橘子皮上涂油类物质,如果不放心,可以把外皮削去一层),切成条,和苏叶一起熬水。
熬的时候要注意,治疗肺经的药,一定不要多熬,开锅三五分钟即可,取其轻清之气,实际要的是它里面挥发物质。
这个水,可以给孩子当做平时喝的水,就像茶一样的喝,但是一定要温热的时候喝。
同时,可以用苏叶六克熬水,然后兑入温水中,给孩子泡脚,让他的身体暖过来,这样寒邪散去,则身体就能恢复了,一般轻浅咳嗽在最初的阶段,如果能够马上采取这样的措施,基本是可以抵抗回去的。
但是,如果大家没有注意,这一个阶段过去了(有时候第一阶段时间很短,大家没有把握住),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此时外邪开始和身体斗争,身体内出现了热证,这叫外寒里热的阶段,此时鼻涕开始黄了,或者黄白相间,一会儿是清的,一会儿是黄的,这是寒热错杂了,痰也是,很多孩子不会咳痰,但是可以听到声音大起来了,痰声很大,如果痰咳嗽出来,也是黄色的,或者黄白相间的。
绝大多数的家长,带着孩子去治疗的时候,都是这个阶段了,基本没有上一个阶段的。
很多家长问我,此时能不能介绍一些成药,这样孩子服用方便,汤药孩子往往不喜欢喝。
在平时,我也遇到这种情况,有的时候我给开方子,有的时候,就让买中成药,但是我也没有注意过都有哪些药,往往是朋友到了药店,打电话给我,把他能看到的药物的说明书念给我,我听哪些药物符合孩子的情况,就告诉他,就是这个药了。
为了给大家介绍,我昨天特别去了同仁堂,还好,十一他们也不休息,于是我把我认为适合的中成药的名字就抄了下来,介绍给各位家长。
我选出来的,有三个品种,这三个品种在制方的时候,一定都考虑到了外寒里热的情况,所以都用麻黄来散外寒,宣肺,这是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的思路,然后用一些清热的药物来清里热,一般的孩子的咳嗽,只要服用这些药物,基本都可以逐步恢复,不至于发展。
这三个品种分别是:
【成 份】麻黄、苦杏仁(去皮炒)、石膏、甘草、桑白皮(蜜炙)、瓜蒌皮、黄芩、板蓝根、法半夏、浙贝母、橘红、紫苏子(炒)、葶苈子、紫苏叶、细辛、薄荷、枇杷叶(蜜炙)、白前、前胡、石菖蒲、天花粉、青礞石(煅)。辅料为
【性 状】本品为棕红色液体;气凉香,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咳。用于面赤身热,咳嗽,痰多,咽痛。
二:【药品名称】:葵花牌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生产企业】:黑龙江葵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组方】:麻杏石甘汤、双黄连、白虎汤
【成分】:麻黄、苦杏仁、石膏、甘草、金银花、黄芪、连翘、板蓝根、鱼腥草、知母、麦冬
【性状】:本品为棕红色液体,久置有少量沉淀,味苦、微甜。
【四大功效】:清热、止咳、平喘、祛痰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用于感冒、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适应症】:消热解毒,宣肺化痰。儿童感冒、发烧、反复咳嗽,用子热邪犯于肺卫所致发热汗出,微恶风寒,咳嗽,痰黄,或兼喘息,口干而渴等症。
三:【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小儿咳喘灵口服液
【商品名称】小儿咳喘灵口服液
【 成 份 】麻黄、石膏、苦杏仁、瓜蒌、板蓝根、金银花、甘草。
【 适应症 】宣肺、清热,止咳、祛痰。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
另外,如果孩子的舌苔很厚,口中有味,同时大便不爽,臭,肚子胀,家长回忆,又有吃什么东西过多的历史的,一般同时会有积食的情况,此时可以用焦三仙各九克熬水,这个要熬的时间长一些,熬二十分钟即可,在服药的同时,给孩子喝。
也可以选用下面的中成药:
【 药品名称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成分】
山楂(炒)、槟榔、枳实、枇杷叶(蜜炙)、瓜蒌、莱菔子(炒)、葶苈子(炒)、桔梗、连翘、蝉蜕。
【适应症】
清热理肺、消积止咳。用于小儿食积咳嗽属痰热证,症见:咳嗽,以夜重,喉间痰鸣,腹胀,口臭等。
当这个外寒里热的阶段过去后,很多孩子往往会回到外寒的阶段,此时余邪未尽,家长会发现孩子的鼻涕又清了,痰是白色的,没有大的症状了,可能鼻子声还有点重,这是邪气又重新回到外表了,这是第三个阶段。
此时,可以用中医里面一个著名的方子,叫止嗽散,方子是: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可以加入款冬花,一般每味药的用量都是三克,这是五六岁的孩子的用量,最好让附近的中医给加减一下,这样才安全。
而且这样的药物不要多服,一般二三天即可,千万别一下子服用一个月,那就错了。
这个方子是清代医学家程国彭在《医学心悟》里创立的方子,他自己说的“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逐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记住,熬药的时候也是先把药泡二十分钟,然后熬开锅七八分钟即可,不用多熬。
特别提示:孩子的咳嗽,如果进入外寒里热阶段(就是我说的第二阶段),服用中成药,两三天没有任何好转,而且有加重的趋势,记住不要耽误了,一定去医院,这说明此次外邪来势凶猛,并非口服成药可以解决,需要医生来处理了,这是一个原则,家长切记。
我就写这么多,仅供大家参考。这些都是最简单的处理方法,还有更复杂的证型的,就需要交给医生来处理了。
聊聊冬季的外感喉咙痛
在冬季的时候,咽喉肿痛是经常会发生的,今天和朋友们聊聊这个问题。
这是冬天的常见病,一般伴随着感冒出现,有的时候没有戴围巾,领口敞开着,被冷风吹到,就可能导致咽喉肿痛,但是如果大家仔细体会,会发现咽喉肿痛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扁桃体发炎了,肿痛是在两腮之下,我们能够摸到扁桃体的地方,这个地方肿,一般是细菌感染,一定要用解毒的药物,西药抗生素也可以使用。
另一种疼痛,是在喉咙附近,仔细体会,这和扁桃体那里是不一样的,在喉咙上下,咽吐沫的时候会感觉明显,就在喉结那里疼痛。
这种情况,有细菌感染,更可能有病毒感染,可能病毒居多,那么对于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我们中医有什么好办法吗?
耿鉴庭先生是中医喉科大师,他出身于扬州六代中医世家,学有渊源,功力深厚,不但临证水平高,而且是文献大家,对中医古籍的发掘有很大的贡献,建国初,曾经被请到北京,参与了中国中医研究院(今天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建立,总之,耿鉴庭先生是我很佩服的人,我以前常常看他的书,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耿鉴庭先生在著作里面,提出了“急症关下喉痹”的治疗,这种病,就是喉咙下面痛,是一种急症,中医叫喉痹,如果肿的厉害了,水饮不得下,在古代则会死人的,但是很多医生不认识,所以古代医案中记载过这种情况,我看到过,忘了是那本书记载的了,总之是最后连名医都看着患者死去。
但是,耿鉴庭老先生家里就擅长治疗这个病,手到病除,那叫一个立竿见影。
那么,他们用什么办法呢?这个办法我能够了解吗?
耿鉴庭老先生一点都不保守,他把自己家里历代保密的方子给公布了,这就是大师,人家绝对不藏着那几个秘方,人家心里装的是天下人的健康,所以把这个方子给写了出来。
这个方子的名字叫:丹栀射郁汤。
先给大家讲讲这个方子的来历,这是耿鉴庭老先生自己说的:他的六世祖原来在山东的东阿,原来不是医生,是种花的,当地有位老中医,总是来买牡丹花、栀子花和射干,很多年过去了,两人处的特别的好。
后来,老中医就把这个丹栀射郁汤的方子告诉了花匠,花匠跟着认真学习了很久,认真跟着临证,终于掌握了治疗喉症的诀窍,后来,就来到了扬州,开始行医,结果立刻扬名,于是,就世代以喉科为主,这个方子也一直就传到了耿鉴庭先生的手中,耿鉴庭先生说,这六代喉科,使用这个方子,从来没有耽误事儿的时候。
耿老说的“急症关下喉痹”,他自己研究过,说应该是急性会厌炎一类的疾病,一般冬季在外面,被冷风吹到,很容易患此病。
比如,1975年的时候,当时北京建筑医院学习到了耿鉴庭先生的经验,因为冬季工人建筑施工,总是有此病,于是他们就用这个方子治疗,效果非常好,共治疗了六十六例,都没有用抗生素,结果都很快痊愈。
我在读书的时候,看耿鉴庭老先生的书,看到这个方子以后,觉得冬天被冷风吹到,不管是否患了会咽炎,都会很容易喉咙疼痛,这往往和感冒的情况伴随出现,所以,就在治疗感冒,患者出现喉咙附近疼痛的时候,加入这个方子,结果效果也是出人意料地好。
那么,这个方子有哪些药物呢?
原来,根据耿老的理论,这种咽喉附近的肿痛,是因为“一阴一阳结而起”,说白了,就是阴阳之气上下不通,寒热互结于咽喉,导致的肿痛,所以,需要行气散结,配合一些清热的药物,这样,就出现了丹栀射郁汤的方子。
耿老的丹栀射郁汤的方子是:牡丹花瓣六克、栀子花九克、射干九克、郁金九克、枇杷叶九克、生甘草三克、赤茯苓九克。
估计一般大家找不到牡丹花瓣和栀子花,所以我们常用的方子可以用牡丹皮和生栀子代替。
这个方子非常的简单,主要的药物是清肝胆之热的丹皮,清三焦之热的栀子,很妙的是用郁金,行气散结的,此时这味药的作用很大,枇杷叶用来降肺气,赤茯苓是导心火从小便而出的,这个方子里面,我们看到没有用大量的清热解毒的药物,而只是清降心肝肺之火,同时行气解郁,结果可以使得气机通畅,喉症解除。
我在临证中,对于这个方子已经使用很多年了,在使用中体会到,果然是喉科世家历代相传的名方,是立竿见影,每次使用,一般是一副即可见效,两副基本就可恢复。
可是,奇怪的是,嫂子的病情两天后并没有任何的改善,这让我很困惑,怎么回事儿呢?总是低烧在三十七度几,于是我就去了他们家给仔细看看。
去了以后,嫂子的叙述就是喉咙那个地方痛,我于是明白了,这是中医说的喉痹,必须解除这个问题,否则总体情况难以迅速改善。
于是,就在我开的感冒方子里面,加上了牡丹皮六克、生栀子九克、射干九克、郁金九克,然后让他们抓两副喝。
结果,第二天早晨,我的朋友就来了电话,说嫂子的烧退了,喉咙也不那么痛了。
然后,第三天,嫂子的病就基本痊愈了,据说已经出门办事去了。
所以,以后大家在患了外感嗓子痛的时候,体会一下,是否是喉咙那里痛,如果是,可以和当地的医生商量一下,看看是否可以加入这个方子(或者其中的前四味药),记住,如果对证,一般两副药,一定会见到明显的效果,根据我的经验,绝大多数的情况都是会见效的。除非是还有一种阳虚导致的喉咙痛,那是要另当别论的,但是这种情况和前面的情况相比少很多,具体可以让当地的医生来帮助鉴别。
需要注意的是,我提供的方子只是一个思路,大家可以在附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孕妇不要服用
拨云见日的苓桂术甘汤
今天北京的天气终于暖和了,我出门的时候,看到很多花都开了,绿草也长了出来,觉得心中感慨万千啊!
那天,在吃饭的时候,听到了一首歌,觉得真好听啊,就问服务员,是什么歌,服务员告诉我,是一位叫李健的歌手唱的《传奇》,我听了,当时有种心中震动的感觉,确实好听啊,词也好:“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我现在发现很多人体内的水湿都重,昨天有几位朋友约我见面,我帮助他们诊断了一下,发现大多体内湿气很重,大家都很奇怪,说为什么湿气这么重呢?我说:这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决定的啊。大家都不运动了,都开车,开空调,喝冷饮,当然会导致体内水湿严重了。
那么,水湿重会出现哪些问题呢?有什么表现呢?我们怎么调理呢?
医圣张仲景为我们早就做出了回答。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图像:雾气越来越重,最后居然遮蔽了太阳,导致天空一片阴暗。
这个图像大家可以记住,然后对照我们身体。
我们身体中的太阳就是心脏,如果水湿严重,遮蔽了太阳,那就是水湿之气影响了心脏的运行。在中医里面,心脏为阳中之太阳,居于胸中,震慑下焦之水寒,如果心脏的阳气受伤,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心阳被伤到,比如使用了不恰当的药物伤害了心阳,也有可能是水寒之气太盛,遮蔽了心阳,不管原因如何,总之是我们身体中的太阳,被乌云给遮住了!
很多人会有眩晕的感觉,您想啊,本来人体的上部应该都是清阳之气,所以头脑才会清醒的,此时水寒之气上升,这是阴中之浊气啊,所以这叫清浊逆乱,本来人体应该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现在浊气都上逆了,那头还能不晕?很多人干脆被西医给带上了“眩晕症”的帽子,我曾经遇到过很多人,就是眩晕,一站起来就不分东南西北,天旋地转,不明原因,什么核磁共振都做遍了,就是找不到原因,自己负担很重,总是觉得脑血管出了问题,其实,从中医的角度看看,原因是很简单的,就是水湿把心阳给蒙蔽了。
人家张仲景描述得好,他说这个情况是:“起则头眩”,就是一起来,头就晕,就这么简单的四个字,把这个情况给概况了。
这种逆满,有的时候是脾胃的感觉,感觉上腹部气机痞满,但是,各位要注意了,还有很多的时候是心脏附近的感觉,感觉心脏附近满闷,不舒服,比如心悸等,很多人其实就是心脏出现问题了,西医一检查,是心脏病了,可是就是不知道怎么患的,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患者,怎么治疗都不好,尤其是很多老年人,老年人本来心阳就弱了,火力不足了,此时如果水湿上泛,蒙蔽心阳,则心脏就出现种种问题,可是大家都用活血化瘀、扩张血管一个办法来解决,那效果是一定不佳的。
这里面说的“气上冲胸”,是一种心中憋闷的感觉,有严重的人,是会觉得有股气,从腹中升气,直冲胸中,更多的人是觉得胸中憋闷。
此时,因为水湿太盛,气机不降,所以会出现一些肺经的问题,比如咳嗽、气喘、夜不能卧等情况,一般老人出现这种情况的比例较多。
此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是心肺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我觉得西医对此研究并不够,如果能够借鉴中医的思路,是会有很多人能够重获健康的。
有位阿姨,自己叙述心脏不好,记得那是一个冬天,对我说已经做过很多检查了,总之是经常去医院打吊瓶,一般的活血化瘀的丹参、红花等静脉点滴都打遍了,有时好转一点,有时完全无效,总之是整天被笼罩在心脏病的阴影中,觉得随时可能都有危险,自觉心中憋闷,乱跳,时时头晕,躺下以后憋闷更厉害,呼吸甚至觉得变粗,西医检查资料很多,西医也认为问题多多。
老年人其实身体各个器官老化是正常的,估计检验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如果一旦给戴上个心脏病的帽子,就会开始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认为自己的心脏已经完全坏了。
还有一男士,是长期肺弱,是以前患过肺结核,经西医治愈,但是现在肺一直没有强健起来,总是动辄咳嗽,痰多,痰色清稀,有时都不能平卧,这样的患者其实很多,都是肺病以后,调理不当,结果导致肺气虚弱,长期体弱。
这两位都有什么临床指征呢?
那位阿姨,我一看舌头,就是一个胖大舌,舌体很大,同时边上有齿痕,这是水湿重,气虚的表现,同时,舌头上都是唾液,透明的,满是唾液,这,就是水湿重的舌像。
那位先生的舌苔厚了一些,但是,也是舌头上满是唾液,水滑欲滴,和那位阿姨一样。
还有一些指征,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伤寒大师刘渡舟先生总结的,是面上有水斑,刘渡舟老先生认为:“水为阴邪,上凌于心。心之华在面,心阳不振,荣卫凝涩,则面必见黧黑,名曰‘水色’,其甚者,或在额、颊、鼻柱、唇周等处,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曰‘水斑’”。
这种水斑,我后来仔细体会过,我当时在医院拍摄了很多患者的舌图,回来后就分析,后来我发现,那些水湿重的舌图,这个患者的脸上确实会有很多水斑,这让我大吃一惊,后来还差点写一篇论文,因为忙,就放下了。
而且,这种水斑,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老人脸上会有很多,估计这和阳气的逐渐不足有关。
总之,我认为舌像是判断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方面,如果再配合面诊,则效果更好。
张仲景告诉我们,我们要从两个方面下手,一边把水湿给去掉,他老人家选用的药物就是茯苓,同时要振奋阳气,他老人家选用的是桂枝。
水湿去掉了以后,空闲出来的阵地,谁来占领呢?当然要派我们自己的部队来镇守了,于是,白术被张仲景老人家给用上了。
同时,配合大家行动的,就是一味药,炙甘草,有镇守中焦的作用。
这个方子,一共就是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就是叫苓桂术甘汤,是中医里面的一个了不起的方子,古时用药,简单而又直接,阵法分明,令人惊叹。
我用的也是这个方子,基本没有加味,那位阿姨的心脏,在服用几副药以后,憋闷感消失,不再觉得呼吸费力,自己说一下松快了很多,于是开始加入一点养心的药物调理。
那位先生,也是这样方子,六副以后,自己感觉咳喘减轻,大为好转,自己感觉局面完全改变了过来,后来换了方子调理,改为滋补,慢慢也恢复了很多,前些日子联系,虽然现在身体仍然有点弱,但是和以前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就是经方的魅力,对证以后,效果来的非常的快。
刘渡舟教授评价苓桂术甘汤:“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
这个苓桂术甘汤,就是张仲景的“拨云见日法”,当水湿遮蔽住心阳的时候,会导致心、肺、脾胃等系统都出现问题,张仲景用这个拨云见日的思路,就把湿气化去,使得太阳重新出现,阳光明媚,则身体自然恢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