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分类: 其他 |
咬文嚼字
不是“秕漏”,是“纰漏”
“自大”同样是前辈学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秕漏、留缺陷的重要诱因......
这段文字中的“秕漏”有误,应为“纰漏”。
秕,读bi,三声,指中空或不饱满的谷粒。《说文解字》:“秕,不成粟也。从禾,比声。”秕谷的特点是“中空或不饱满”,与“漏”无关。
与“漏”有关的是“纰”。纰,读pi,平声,本指衣冠或旗帜上镶的边。《广雅》:“纰,缘也。”引申为布帛、丝缕 等破败、披散,从而又引申为有疏忽、错误之义。纰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因粗心而产生的差错;小事故或漏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北宋孔平仲《续世说》均有《纰漏》篇,记谬误不合之事。
“卓而不群”?“卓尔不群”!
某报有一篇介绍青年画家成就的文章,黑体大标题十分醒目:“承古开今,卓而不群”。读者朋友稍稍留意就会发现:“卓而不群”有误,应是“卓尔不群”。
“卓尔”源于《论语.子罕》:“如有所立,卓尔。”南朝经学家皇侃疏:“卓尔,高远貌。”“尔”文言释作“......貌”,白话释为“.......的样子”。“卓尔”即高远突出的样子。类似结构的词还有“莞尔”“宴尔”“率尔”“蕞尔”等。“不群”即出众。“卓尔不群”是个成语,义同“超群绝伦”,形容品德才能非常出众,超出一般。
“而”是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x而不x”,为成语常用句型,一般也有转折意,强调前后情况的对比,如“华而不实”“富而不骄”“和而不同”等。如果这样理解,“卓而不群”的意思是“卓越但是出众”,这显然逻辑不通。况且成语的结构具有稳固性,不能随意改字。
“酣声如雷”?“鼾声如雷”!
某文写到:“碰上个酣声如雷或磨牙、说梦话者,其实不算太糟。”文中的“酣声如雷”应为“鼾声如雷”。
鼾,指睡着时粗重的呼吸声,俗称打呼噜。酣,本义指酒喝得畅快尽兴,引申出畅快、深沉之义。如睡眠舒适畅快成为“酣睡”。显然,上述句子中的“酣声”应该用“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