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的含义(转载文章)

(2023-01-04 10:20:32)
分类: 转载文章

《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的含义

《 文摘报 》( 2022年11月30日   06 版)

 

  内圣外王一语虽然出自《庄子·天下》篇,但并非反映的庄子的思想。《庄子》一书内容比较复杂,传统上将其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学术界一般认为“内篇”主要代表庄子的思想,而“外”“杂”篇则包含了庄子后学的思想。刘笑敢教授按照思想倾向将“外”“杂”篇分为三个部分:述庄派、无君派和黄老派,将《天下》篇归于黄老派的作品(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为我们理解《庄子》内圣外王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众所周知,黄老与庄子虽然都属于道家,但在思想、主张上有较大差别。如果说庄子主要反映了士人、知识分子对君主统治的消极反抗,那么,黄老则从逃避现实转向积极参与现实,表现出对政治实践的积极参与和热切关注。就庄子而言,不可能有内圣外王的理想,黄老由于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的思想,表现出兼容并蓄的学术倾向,形成以道家为主而融合儒法的黄老思想,其提出内圣外王则是完全可能而且合理的。

  由于黄老派“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将仁义、尚贤、形名、赏罚等纳入其思想中,故在突出虚静、无为之体的同时,也承认仁义、形名的作用。既讲天地之德,大本大宗,又讲缘理而动,因循为用;既讲“虚静恬淡寂漠无为”,又讲“王天下”“畜天下”,《天下》篇的内圣外王应放在这一背景下去理解。

  黄老道家的两个特点“以虚无为本”和“以因循为用”,这在《天下》篇中也有体现。如《天下》提到圣、王时称:“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这个“一”就是世界的本源,就是道。圣、王之为圣、王就是他们把握了道,认识了道。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天下》篇不是只谈圣或王,而是同时提出了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百官、民七种人,内圣外王虽然主要是针对圣人而言,但也涉及其他几种人。其中,天人、神人、至人代表了庄子的理想人格,其特点是与天为一,超然物外,齐同生死,逍遥自在。圣人位于天人、神人、至人之后,从境界上看,似乎低于后者,但圣人也是得道之人,能够“兆于变化”,预见事物的变化。既“以虚无为本”,又“以因循为用”;既“虚静恬淡寂漠无为”(《天道》),又穷神知化,经纶天下;既是内圣,又是外王。这样的圣人显然是黄老派理想人格的代表,指理想的君上、侯王等。

  在七等人之中,圣人“上通于天人、神人、至人,下通于君子,更下而又以齿百官、理万民”(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载张丰乾编:《庄子天下篇注疏四种》,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实居于中枢地位。君子“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是儒家理想人格的体现。百官处于国家的官僚组织中,国家以法的形式确定官职的名分,然后以官职的名分为标准,考察官员的政绩,做出升降取舍的决定,更多反映的是法家的思想。至于民,则以谋生为急,关注的是衣食蓄养的实际问题,是百官治理也是服务的对象。

  《天下》篇提出七种人说明其所谓内圣外王,并非如后世所理解的是由圣人一人来完成的,而是由以上七种人或至少是百官以上者共同实现、完成的。只不过圣人在其中居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而圣人之所以能够做到内圣外王,也并不是因为其乾纲独断,事必躬亲,而是因为其“因循为用”,虚静无为,既尊重天人、神人、至人的特殊智慧,又发挥君子的教化功用,也借用百官的治理才能,这才是黄老派圣人观的体现。故圣人不必事事有为,只须秉“本”执“要”,不可陷入细枝末节之中,而将后者交予臣下去完成,这样就可以避免“主劳而臣逸”,做到“无为而天下功”。

  (《中华读书报》11.2 梁涛)

                                                                2023年1月4日转载于《光明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