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报社老编辑

专访
寻找报社老编辑
作者:戚中仁
1987年,地处沂蒙山沟的军工企业山东光明机器厂,准备落实企业搬迁计划,虽然还没有正式出山,其关系已由山东省国防工办划归泰安市机械电子工业局管理。昔日,企业受保密政策的约束,很少有人向社会媒体投稿,划归地方管理后,开始接触社会媒体。1987年11月我写了一篇散文《小闹钟》,邮给了泰安日报社。让人想不到的是,此稿被泰安日报选中,刊登在1987年12月29日泰安日报第四版文学副刊上。因为这是笔者第一次投稿,所以《小闹钟》一文成为我的处女作。此稿见报,对我鼓舞甚大,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接着,我又创作了《灯光》、《沂蒙情思》等文章,先后被其他报刊刊用。
1988年12月20日,企业完成了搬迁任务。休息几天后,职工将正式在泰城新厂上班。我趁机前往《泰安日报》社,想见见帮我编发《小闹钟》的那位编辑老师。但是,此愿望并没有实现,编辑部的人说,当时负责编发《小闹钟》稿件的是副刊编辑室主任陈相元同志,他现在已经调到泰安市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一
我很想了解这位陈主任,听报社的同志介绍,陈相元是泰安二中老三届的学生,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山师大的本科毕业证。七十年代初,他在泰安县省庄公社放过电影,写过剧本。1973年,他画的农业学大寨幻灯片曾获得省评二等奖。1975他创作的戏曲《农机新兵》参加山东省戏剧汇演,被推选为参加全国戏剧调演的三个剧目这一,并荣获山东省戏剧创作奖,同年他被调入泰安县文化馆。1977年,陈相元以泰安胜利渠工程为素材,创作了九场京剧《响水河畔》,在全省巡回演出中,得到了山东各地市的一致好评,被列为全国农业学大寨题材的优秀剧目。
1978年冬,陈相元被抽调到泰安地区出版办公室,与胡立东、王宪章、李津生等人一块采访编写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老战士回忆录《徂徕烽火》。
这张老照片,是1979年1月陈相元到北京采访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赵杰的留影。
1980年春,陈相元调入到泰安日报社,担任报纸文学副刊编辑。
1989年春,我请假专程到泰安市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去拜访他,很不巧,正碰上他出差去外地。从那以后,我有时还在打听这位老编辑去向。听他的朋友说,九十年代初陈相元曾下海,在南方待了两年。1996年夏,他的美术作品《南海观音》、《释迦牟尼》和两幅书法作品,分别获得中国书画交易博览会金奖、银奖。
这是陈相元1996年的获奖作品“释迦牟尼”画像。
九十年代中后期,陈相元到人民日报社市场信息中心就职。2000年春,我在一本文化期刊上,发现了一首写国内著名书法艺术大师欧阳中石的诗歌,从诗的序言和图片中,我惊喜的发现,这是1999年冬,陈相元从江南采访回京,在首都师大家属楼拜访欧阳中石先生时写的一首诗。
这张照片是陈相元(左)采访欧阳中石的留影。
二
就这样,一晃十几年又过去了,笔者再没有刻意前往报社,寻找那位只知其名未见其人的老编辑。笔者在企业宣传工作岗位上忙绿,一直忙到退休。退休后也没有闲着,动手撰写纪实文学《三线光明人》的故事,边写边上网,累计达27万字。在《光明人故事》外的故事第二章,刊出了我早期发表的六篇散文,其中第一篇就是《小闹钟》。让人想不到的是,已回泰安的陈相元老编辑在新浪网上看到此文,通过熟人,与我取得了联系,2016年12月3日,我兴致勃勃地前往地处泰安市金山路的报社宿舍楼,终于见到了寻找多年的老编辑。网上一则小文章,了却了我多年找寻的心愿。
图为作者戚中仁(右)在陈相元(左)家中采访留影。
坐在我面前的人,就是我寻找了多年的老编辑,心情之激动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思绪之复杂也无法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述,对其印象的评判也很难说清,因为现实和脑海中的想象差距甚大。没有人们传说的青年俊才的感觉,也不像传说中的神秘人物,他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他一位身体健康的老人;一位浑身透着淳朴、和蔼气质的学究;一位像邻居老大爷那样热情、敦厚、让人乐而忘忧的老友,只是从他的眼神里还时而透出曾为高编的神采。
陈编辑与我一见如故,侃侃而谈,讲述了1987年选中《小闹钟》一文的记忆。他说,1987年的《泰安日报》是小报,每周只出三期,所以,用稿量很少。四版副刊每半月一期,用稿量就更少。为什么能选中来自沂蒙山区军工厂作者的《小闹钟》,主要是此稿内容新颖,文笔流畅,情感细腻,让人眼前一亮。稿件不长,却道出了三代人与小闹钟的情缘,给人美的感受和道德的力量。编这篇稿时,正碰上他老父亲有病住进了88医院,白天黑夜都需要人陪护,副刊却只有两位编辑,他把此稿带到了医院,晚间一边陪护父亲一边编稿,第二天就交给了总编。
这些年来,我们俩都有一肚子话要向对方倾诉。交谈中,他拿出几张照片,按时段向我介绍了他退休后的生活情景。
这张照片是陈相元退休后和妻子侯继美从事美术创作的留影。
自2007年以来,陈相元夫妻二人出版发行了《碧霞元君与泰安八景》、《历史名人与泰山》、《百花迎春》三套挂历,参加了三次国内大型美展。建国六十周年,泰安市文化局、泰安市文联、泰安日报社联合举办“泰山杯”书画大赛,由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组成评委,在泰安六个县市区一千五百多名参赛的书画家中,评选出了一百名艺术造诣高深、创作成果丰硕的书画家,被命名为“建国六十年泰山书画百家”,陈相元、侯继美夫妻二人双双荣获这一称号。
图为陈相元、侯继美合画的东岳泰山图
图为陈相元的书法作品。
2009年春,陈相元应泰安日报之邀,参与编写大型历史文献丛书《泰山之子》。在已出版发行的五卷《泰山之子》中,陈相元担任了三至五卷的副主编。
2013年,陈相元根据以前自己编修泰安省庄陈氏族谱的实践经验,多次帮助本市各姓氏撰修家谱。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
图为老编辑陈相元(前右)与泰安市人大原副主任唐昭林(前左)、泰安市档案局原局长孙继琛(前中)为新市泰楼德孙氏修谱做指导时留影。
2014年冬,陈相元被聘为泰山策划研究院副院长,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设计编创了泰山智库网,为泰山策划研究院建立了网络平台。2015年至2016年,陈相元参加了莱芜市《中华嬴秦文化园》项目、章丘九州情大庄园项目和泰安奉高古镇唐北墠村远景规划等方案的策划和撰写。这些方案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有的方案正在实施,有的已被列入十三五规划。
图为老编辑陈相元(壁灯下)与泰山策划院的专家向莱芜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领导汇报《中华嬴秦文化园》项目方案。
2015年夏,老编辑陈相元在百忙中挤时间整理个人诗文集,经常与被人们赞为“岁寒三友”的文友崔西明、杨岩峰在一起探讨当代文学创作和书画创作。
图为2015年夏,陈相元(中)与文友崔西明(左)杨岩峰(右)探讨文学时的留影。
2015年秋老编辑陈相元积极参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活动。
我仔细看了看这张照片,好奇地问,站在石碑右侧揭幕的人好象是你?陈相元笑了笑说,你的眼力不错,那一天我参加了揭幕活动。
泰山学者周郢曾在泰山文史报告会上提到,1980年陈相元在泰安日报上发表了的“历史上的泰安城”一文,其文中论证的“故县奉高遗址”,是研究奉高古城文化的开山之作。泰安市岱岳区东部的故县村,是汉武帝为泰山封禅而专设的奉高县,后来升格为奉高郡。奉高城自西汉武帝时期至隋初,长达六百多年,一直是东方名城。
陈相元退休后,被聘为奉高文化研究院院长。近几年他与山东文史专家、高级记者柳明瑞、著名泰山学者李继生、周郢多次到奉高古城遗址故县村、奉高城畔古镇唐北墠村实地考察、挖掘,多方查找资料,进行反复论证,写出了“奉高古城”、“
西汉古镇唐北墠”“汉武帝东方行宫”等一系列文章,并亲手设计撰写了“历史文化名镇唐北墠村的远景发展规划”。
临分别的时候,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编辑,向我展示了他还未出版的个人文集《如烟往事未随风》。这部文集长达一百六十万字,共分四部。第一部是诗歌绘画卷,其中自传体诗文集《诗情画韵写人生》已打出样本。我翻看了这本全彩色,精装大十六开,图文并茂的样本,真令人赞叹不已。陈相元文集的第二部,是他的乡土考证选,其中包括山水卷、州府卷、乡里卷和血缘卷。第三部是他的文学作品选集,其中包括散文卷、小说卷、戏剧卷。第四部是策划、访谈和个人感悟选集。陈相元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便步入企划、广告行列,为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旅游城市搞过发展策划,本卷精选部分成功案例,以供借鉴。访谈篇是陈相元多年来在国内报刊杂志上发表的言论、为朋友的专著所写的序言,以及对本省市、国内外名人专访所作的记要、摘录。感悟篇是他个人所悟的短语选编。记录了他对佛学,道家、儒家文化的独特见解。
这次会见使我破解了关于他的许多不解之迷,也使我大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很多见识,我再一次深深的感谢这位让我寻找了多年的老编辑,感谢这位情深意厚的老大哥。
写于2017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