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楹联千古传
(2011-03-20 14:11:20)泰山楹联千古传
陈相元
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对仗工稳,追求典雅、雄浑、壮阔、绮丽、婉转、含蓄等各种艺术境界。如有精美贴切的楹联,加之高水平的书法,供游览者欣赏玩味,往往可帮助人们从目之所见的自然景观和,到心之所想的人文景观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历史借鉴和哲理启迪。而名胜古迹楹联,则是各类楹联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因为名胜古迹本身,无一不蕴含深厚的文化积淀。名胜古迹所在,一般都有优美的风光。这样一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于一体,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的名胜古迹,很容易感发诗情,激扬文藻,因而留下了数不清的名联佳作。
泰山雄伟秀丽的自然美景和无比深厚的人文内涵,不断激发起游人的情思与联想,历代文人雅士以其独特的观察与体验争相歌咏赞叹,为各个景点留下了雄浑壮阔、含蓄典雅、脍炙人口的楹联。这些楹联争奇斗巧,各有特色,有如点睛之笔,更加丰富了泰山美的内涵。
岱庙正阳门外的岱庙坊,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体浮雕,上刻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麒麟送宝、喜鹊登梅等30余幅传统的吉祥图案,雕工精巧,造型生动,图案对称统一,构图设计和雕刻手法变化多端,是清代石雕建筑的精品。坊内柱南北各有联,南联为:
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
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
为众岳之统宗,万国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
操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与京。
人间灵应无双境
天下巍峨第一山
该联意为泰山是人间独一无二的神灵圣地,是天下无双的峻拔之山。作者在楹联中突出了泰山的“神灵之气”和山势之巍峨峻拔,一下就抓住了泰山的主要特点。因为泰山被称为五岳独尊,它突起于华北大平原之上,玉皇顶与泰安城高下落差一千多米,所造成的视野反差使人感到泰山突起,通天拔地,故称“天下巍峨第一山”。至于泰山的神灵之气,早被大众所认可,由于历代帝王的封禅告祭,泰山不断被神化。清朝乾隆年间成书的《元君记》中就不无惊异地说:“统古今天下神祗首东岳”。“自京师以南,河淮以北,男妇日千万人,奉牲牢香币,喃喃泥首阶下”。连泰山的俗语中都有“吃了泰山灵芝草,返老还童永不老”,可谓“人间灵应无双境”了。
位于天阶坊之北的红门宫,因宫西大藏岭上两片赤色巨石似门而得名。它以跨于盘道之上的“飞云阁”为中心,东为弥勒院,西为碧霞元君庙,飞云阁雄踞于门洞之上。门前三重白色石坊,高低错落。再加上两侧的大字石碑,构成了一组高低、虚实、色彩对比鲜明、变化丰富的建筑群。红门宫坊柱联:
万壑泉声沉宝磬
千峰云影护禅关
此联的大意为宫中飘浮的仙乐与淙淙泉水回荡在山谷之中,道教、佛教圣地红门宫被掩隐在山峦云雾之中。短短十四字,便勾画出了红门宫东临中溪清泉,西依丹壁悬崖,北枕巍巍摩天岭的幽雅风景。深壑、高峰是静的,山泉、白云是流动的,作者用一副楹联为游人描绘了处于动静之中的红门宫景色,真可谓绝妙的点睛之笔。
从红门宫北行约一里许,便至建于明代的万仙楼。清人彭玉麟集唐人诗句作成楹联: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
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
李白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诗句,彭玉麟是湖南人,所以引用此句。李白在同一首诗中还写道:“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诗中有“地犹邹氏邑,宅即鲁王宫”句。泰山古属邹国。杜甫诗中有“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之句。作者将多方采撷的名人诗句巧妙地组合,形成一副文气贯通、气势豪放的佳联。从中既可看出李白的雄奇飘逸,又可见杜甫的沉郁深厚,还非常贴切地勾勒了泰山万仙楼的寓意。
天门倒泻一帘雨
梵石灵呵千载文
这是泰山经石峪高山流水亭楹联:此亭建于经石峪西南山梁上,《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流水”该亭即借此而得名。此联高度概括了经石峪的景物:泰山中溪之水如同天门倾泻而下的水帘,广阔的石坪上刻留下灵贯千古的经文。楹联的作者钱岱,是明万历时的山东巡抚,也许这是他作八股文之外的神来之笔。
在泰山西路,黑龙潭石亭联常常被人反复吟咏。
龙跃九霄云腾致雨
潭深千尺水不扬波
此联主要从瀑布之高和龙潭之深上来描述此处壮观景色。瀑布腾空直下九重天,似苍龙兴云播雨,黑龙潭水深千尺,瀑布注入而不见波澜起伏。黑龙潭周围共有东、西、南三个百丈崖,每当夏秋之际,阴雨绵连,云雾缭绕,三个百丈崖的瀑流如玉龙从云中凌空而下,古人称“云龙三现”。上联八个字高度概括了此景。黑龙潭因常年受山水冲击,急湍四撞,潭成腹大口小,这就是水不扬波的原因。这副对联使客观景致与主观感觉水乳交融,给人一种传说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美感。
到过泰山壶天阁的人,多数被它的楹联所倾倒:
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
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
壶天阁位于泰山中路柏洞之上,因其西有九峰山,北临回马岭,山势若壶,亦取“壶天”之名 。按道家之说,鲁人施存常悬一壶,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夜宿其间,号为壶天,为仙人居地之意。此联妙在言简意深:行至泰山的一半路程,已经进入了神仙居住的地方,而瑰丽多姿的泰山景色尚在更高处。让人展开丰富的联想,鼓起登山的勇气。
五松亭在泰山云步桥北面,亭旁的御帐坪瀑布飞悬。此处常有云气弥漫,人在其中,直如仙升。清人恭曾为亭撰联:
山水有缘供啸傲
岱云无意任留连
作者借泰山水、云的啸傲与留连,将自己的心融化在这造化空灵神奇的泰山美景之中。这副楹联情景交融,涵蓄蕴藉,流露出作者对回归自然的渴慕和向往,令人回味无穷。
游人登上南天门,除了被这里的自然景色所震撼,恐怕多数人要被刻在南天门两侧对联所吸引: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这副对联写出了南天门的高耸与险峻,万级台阶之上,巍峨的南天门直插云霄。三天指天上世界,在此举首步行,可见天上世界云蒸霞蔚,胜迹缤纷;俯首鸟瞰,参差错落的千山万壑,又可尽收眼底。联中一仰一俯,活化了自然景观,从而创造了南天门全新的意境。
悬于玉皇顶殿门两侧的对联:
地到无边天作界
山登绝顶我为峰
在其浅表层次上,描写了天柱峰的高拔超绝。九州之内,泰山为五岳之尊,而天柱峰又为泰山极顶。这直耸天界的天柱峰,自然成为峰中之绝顶。而联中之意,不仅于此,更暗涵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玉皇大帝的神秘崇拜。玉皇大帝为道教中天上的最高神明,他行施天的意志,主宰万物众生,此联在对天柱峰的描绘中,曲折表达了古人对至高无上的“天” 的神秘体验。也写出了作者立足极顶“我为峰”的气慨。
泰山上下,各景点楹联多如繁星,它像一颗颗耀眼的宝石镶嵌在泰山上,为泰山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色彩。这些熠熠生辉的泰山楹联,将与泰山永存。
(写于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