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屠呦呦获奖后的三大争议
标签:
原创屠呦呦 |
屠呦呦获奖刷新了多个第一。首获科学诺贝尔奖的本土中国人,第一个拿到诺贝尔医学奖的华人等等。然而伴随着屠呦呦获奖,各种争议也纷至沓来,一时之间众说纷纭,好不热闹。总结起来这些争议主要有三点:屠呦呦获奖是中药的胜利吗?为何能获诺贝尔奖却无缘院士?屠呦呦获奖的模式可以复制吗?
1、屠呦呦获奖是否是中药的胜利
关于屠呦呦获奖是否是中药的胜利,争议最为巨大。李克强给屠呦呦的贺信中说屠呦呦获奖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显然中国政府十分希望这是中医药的胜利。中医中药界的人士也纷纷表示,屠呦呦的身份是中药科学院的科学家,她能获得诺贝尔奖当然是中医药的成就。屠呦呦本人说:“与获奖相比,我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在传统中医药启发下发现的青蒿素已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疟疾病人的生命。 ”她本人强调的是中医药的启发作用。药品专家认为青蒿素同阿司匹林、达菲一样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化学药,并不是中药,其发现过程也与中药关系不大。那么关于这个问题,诺奖委员会是怎么说的呢?有新闻说,诺奖委员会委员汉斯是这样解答一位中国记者就此问题的提问的:“非常重要的是,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传统医学。我们是把奖项颁给被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今天我们能够将这种新药推广到全世界。这是本届奖项的意义。因此,你可以说受到了传统医学‘启发’,但这个奖项并不是给传统医学的。”
可以肯定的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发现的的确确受到了中药典籍的启发,但他们所发现的青蒿素却并非中药,青蒿素的提取方法更是现代科学的产物。屠呦呦本人虽然被称为中药科学家,但她本人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学习的是现代医学,并非很多人理解的中医。
2、能获诺贝尔奖为何无缘院士?
关于屠呦呦的另一个话题,就是屠呦呦的三无科学家身份。没有博士学位和国外留学经历倒是没什么好说的,这恰恰表明本次诺贝尔奖的非凡意义,也是国人的骄傲,终于有一位土生土长的科学家获得了国际的承认。争议最多的是一个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居然多次落选两院的院士。有专家称屠呦呦的获奖对中国的院士评选制度提出了疑问。2011年屠呦呦已经获得了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的医学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可见5年前屠呦呦已经获得了国际的承认,那为何5年过去了,院 士名单里仍然没有屠呦呦的身影呢?
业内学者分析,屠呦呦迟迟得不到院士头衔,原因之一是青蒿素发现的背后是一个超大的项目,参与人数众多,屠呦呦在这个项目中的关键性贡献至今仍有争议。其次,屠在业内的声誉不高,未得到包括当年从事青蒿素研究的同事的支持。另外也有人指出屠呦呦的成果发表过程中的确存在拔高自己、贬低他人、忽略别人贡献的缺点。诺贝尔奖委员会则认为他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
现在口径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屠呦呦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她还首先发现了疗效更好的双氢青蒿素,诺贝尔奖既然只能奖给个人不能奖给集体,那屠呦呦凭借这两大成就获奖可谓实至名归。既然如此,科学院和工程院是否应该引起一些深思呢?
3、屠呦呦获奖的模式可以复制吗?
有专家认为,屠呦呦获奖能够刺激国际医药界用传统药物寻找全新化学结构药物、发现已有化合物的新用途。屠呦呦认为:“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的。”青蒿素的发现,源于代号为“523”的秘密项目,这个项目当时是为了越战的需要,主要任务是疟疾防治药物的研究。有专家称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发现了青蒿素。这样的类似于政治任务的科研项目如今已经失去了再度产生的土壤。
就算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也正如屠呦呦所说不是捡来就可以用的。青蒿素发现之后的40年间,虽然有无数的科研人员试图从草药中再创奇迹,却再也没能找到第二种能被国际公认的新药。屠呦呦获奖的模式是历史的产物,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想利用举国利制再复制一个诺贝尔奖必定是极其艰难的任务。
1、屠呦呦获奖是否是中药的胜利
关于屠呦呦获奖是否是中药的胜利,争议最为巨大。李克强给屠呦呦的贺信中说屠呦呦获奖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显然中国政府十分希望这是中医药的胜利。中医中药界的人士也纷纷表示,屠呦呦的身份是中药科学院的科学家,她能获得诺贝尔奖当然是中医药的成就。屠呦呦本人说:“与获奖相比,我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在传统中医药启发下发现的青蒿素已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疟疾病人的生命。 ”她本人强调的是中医药的启发作用。药品专家认为青蒿素同阿司匹林、达菲一样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化学药,并不是中药,其发现过程也与中药关系不大。那么关于这个问题,诺奖委员会是怎么说的呢?有新闻说,诺奖委员会委员汉斯是这样解答一位中国记者就此问题的提问的:“非常重要的是,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传统医学。我们是把奖项颁给被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今天我们能够将这种新药推广到全世界。这是本届奖项的意义。因此,你可以说受到了传统医学‘启发’,但这个奖项并不是给传统医学的。”
可以肯定的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发现的的确确受到了中药典籍的启发,但他们所发现的青蒿素却并非中药,青蒿素的提取方法更是现代科学的产物。屠呦呦本人虽然被称为中药科学家,但她本人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学习的是现代医学,并非很多人理解的中医。
2、能获诺贝尔奖为何无缘院士?
关于屠呦呦的另一个话题,就是屠呦呦的三无科学家身份。没有博士学位和国外留学经历倒是没什么好说的,这恰恰表明本次诺贝尔奖的非凡意义,也是国人的骄傲,终于有一位土生土长的科学家获得了国际的承认。争议最多的是一个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居然多次落选两院的院士。有专家称屠呦呦的获奖对中国的院士评选制度提出了疑问。2011年屠呦呦已经获得了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的医学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可见5年前屠呦呦已经获得了国际的承认,那为何5年过去了,院 士名单里仍然没有屠呦呦的身影呢?
业内学者分析,屠呦呦迟迟得不到院士头衔,原因之一是青蒿素发现的背后是一个超大的项目,参与人数众多,屠呦呦在这个项目中的关键性贡献至今仍有争议。其次,屠在业内的声誉不高,未得到包括当年从事青蒿素研究的同事的支持。另外也有人指出屠呦呦的成果发表过程中的确存在拔高自己、贬低他人、忽略别人贡献的缺点。诺贝尔奖委员会则认为他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
现在口径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屠呦呦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她还首先发现了疗效更好的双氢青蒿素,诺贝尔奖既然只能奖给个人不能奖给集体,那屠呦呦凭借这两大成就获奖可谓实至名归。既然如此,科学院和工程院是否应该引起一些深思呢?
3、屠呦呦获奖的模式可以复制吗?
有专家认为,屠呦呦获奖能够刺激国际医药界用传统药物寻找全新化学结构药物、发现已有化合物的新用途。屠呦呦认为:“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的。”青蒿素的发现,源于代号为“523”的秘密项目,这个项目当时是为了越战的需要,主要任务是疟疾防治药物的研究。有专家称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发现了青蒿素。这样的类似于政治任务的科研项目如今已经失去了再度产生的土壤。
就算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也正如屠呦呦所说不是捡来就可以用的。青蒿素发现之后的40年间,虽然有无数的科研人员试图从草药中再创奇迹,却再也没能找到第二种能被国际公认的新药。屠呦呦获奖的模式是历史的产物,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想利用举国利制再复制一个诺贝尔奖必定是极其艰难的任务。
本文是网生的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世界名著每日读”,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描二维码关注“世界名著每日读”,通过微信在线阅读世界名著
http://s4/mw690/002bTwBtzy6VgDt9LxN13&690
扫描二维码关注“世界名著每日读”,通过微信在线阅读世界名著
http://s4/mw690/002bTwBtzy6VgDt9LxN13&690
前一篇:坦然地面对命运的惯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