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观课报告
标签:
教育文学文化 |
《轴对称图形》观课报告
http://s7/mw690/002bSE8Izy7mOYSfsfY36&690
(蝴蝶)
本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内容,教材在编排上,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如观察、剪一剪、画一画等,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并学会欣赏数学美。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更多地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观察、捕捉美感的能力,关注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整堂课自始至终围绕着“对称”来研究图形,给予充分的空间让学生施展才能,通过赏、折、画、剪、找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对称、感悟对称、理解对称、并且在欣赏的活动中体验对称美,既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又反映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老师出示的是一个反了的课题:“轴对称图形”,引起学生的质疑,兴趣大增。师随口答曰:怎么办呢?我有个好办法。我画一条直线,虽然是虚线,但它也是直线。还得做一个动作,课件翻转了一下,正过来了。板书:轴对称图形。加拼音,重点讲称。
二、动手操作,感知对称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使学生理解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含义,如果单凭眼力判断一个静止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又有点抽象的韵味,不利于学生概念的建立,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让实践出真知,主要体现在:师:用粉笔画出一个左右一样规矩的花瓶不容易,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生:用透明纸。对折,画一半,剪,打开。老师示范。贴在黑板上。观察两个图形,对称图形的特点是什么?生:左右两边完全重合。(板书:轴对称图形)这样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真正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接着,老师让学生判断:哪个图画是轴对称图形?花瓶、剪纸、甲虫、茶杯、蝴蝶、乌龟壳。于是学生对抽对照图形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从而也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美。
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做”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被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整节课的安排,努力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原则,让学生感知对称的美。
三、“拓展延伸,升华‘美感’”。
师:生活中除了轴对称图形还有中心对称图形呢?像八卦图,各种徽标等。“你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轴对称图形或中心对称图形呢?”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一一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等,感受生活中的对称无处不在,数学的美无处不在, 从教学小课堂走进生活大课堂,再次让学生的“美感”得到升华。
总之,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美感和乐趣。
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1.在小组合作折几个基本平面图形对称轴时,应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它的对称轴,学生经历过画的过程,就可以避免多次折叠的情况。2.对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强调不够,学生没有会说轴对称图形。3.轴对称图形欣赏中出现的图形中有的不是完全对称,教师讲解时强调某一部分是轴对称图形。4.对学生的回答一定要有反馈,是问题要给予解答,不能让学生带着困惑坐下。5.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不到位,教师在说的时候也将没有完全重合说成没有重合,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http://s1/mw690/002bSE8Izy7mOZ20JHi30&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