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藏寺碑,隋碑第一
(2025-08-28 13:25:11)
标签:
历史文化教育杂谈 |
分类: 杂谈 |
龙藏寺碑,隋碑第一
龙藏寺碑为中华名碑之一,碑现存于河北正定隆兴寺,刻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全称为《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由开府长史兼行参军张公礼撰文、恒州刺史鄂国公王孝仙立。未著书丹人姓名。此碑高3.15米,,宽0.90米,厚0.29米,显得庄重而雄伟。碑文以楷书书写,共30行,每行50字,字迹清晰可辨,共计1500字。碑额为龟跌状,呈半圆形,其上浮雕着六龙相交的图案,造型独特且工艺精湛,展现了隋唐蟠龙的古朴韵味。碑文记述了恒州刺史王孝仙奉敕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修建龙藏寺的情况。其书体方整有致,用笔沉挚有力,刚柔相济,结体严谨安雅,上承南北朝之遗韵,下开初唐诸家之先河,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被历代书法家所推崇,有“楷书之祖”、“隋碑第一”之称,为隆兴寺六最之一。
宋欧阳修在跋《龙藏寺碑》时说:“张公礼撰,不著书人名氏,字画遒劲,有欧虞之体。”从书体上看,《龙藏寺碑》的用笔和结构与初唐欧阳询、虞世南等人的楷书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对《龙藏寺碑》的用笔与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承和借鉴。清王澍《虚舟题跋》将此碑与唐碑递嬗关系总结为:“盖天将开唐室文明之治,故其风气渐归于正,欧阳公谓有虞、褚之体,此实通达时变之言,非止书法小道已也。” 清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评价此碑道:“细观此碑,其正平冲和之处颇似永兴(虞世南),婉丽遒媚之处则似河南(褚遂良),并无信本(欧阳询)之险峭。”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説:“隋碑渐失古意,体多闓爽,絶少虚和高穆之风。一綫之延,惟有《龙藏》。《龙藏》统合分、隶,并《吊比干文》《郑文公》《敬使君》《刘懿》《李仲璇》诸派,荟萃为一,安静浑穆,骨鲠不减曲江,而风度端凝,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虞、褚、薛、陆,传其遗法,唐世惟有此耳。中唐以后,斯派渐泯,后世遂无嗣音者,此则顔、柳丑恶之风败之欤!观此碑,真足当古今之变者矣。”
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书画鉴定家、收藏家、美术教育家吴湖帆评《龙藏寺碑》:“《龙藏》前承《张猛龙》,后启《伊阙》,为六朝初唐一大关键,此三碑实是一家眷属也。” 中国近现代书法家、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文史学家、艺术教育家沙孟海先生在《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的书法》中归纳为四种类型:一是,平正和美一路。自从二王出,以丁道护、智水为代表,下开是虞世南。第二,峻严方伤路。从北碑出,以《董美人墓志》《苏慈墓志》为代表,下开是欧阳询父子。第三,浑厚圆劲一路。从北齐《文殊经碑》《泰山金刚经》出来,以《章仇禹生造像》《曹植碑》为代表,下开是颜真卿。第四,秀朗细挺一路。结法也从北齐出来,由于运笔细挺,另成一种境界,以《龙藏寺碑》为代表,下开褚遂良、“二薛”。以上四种,第一、二种属于“斜画紧结”的类型,第三、四种属于“平画宽结”的类型,承前启后,迹象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