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豪放开千古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2011年法国著名的《世界报》在全球范围内评选12位“千年英雄”,涉及宗教、政治、军事、文化、科学等诸多的领域,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近日细读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写于丙辰中秋之夜,那是公元1076年的夜晚,北宋的神宗时代,距今已是936年前。中秋之夜,明月当空,天海浩瀚,登高仰望,一览无余。此时正值苏东坡第二次被贬做密州太守,密州即现在的诸城,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靠海。几近四十的苏东坡正跨入不惑之年,被贬的遭遇、月圆人不圆,此时此刻勾起了无尽的联想和涌动的情感。作者有感而发,一挥而就,一首中秋名词便豪放当代,流传千古。
苏东坡中秋词有意境开阔的大画面。全词以青天为背景,明月为中心线索,构成清澄辽阔的境界。“明月”、“青天”之问,场面开阔,气派豪迈;“把酒问青天”,慷慨激昂,气冲牛斗;“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羽化登仙,驰骋想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壮阔旷达,真情至理哲言。作者缘月生情,从天上到人间,从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把赏月的心情与人生的感悟写得如此深刻动人。它透过浪漫的空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出至理的哲言。即便阴晴圆缺自古难全,却仍需有美好的愿望。这是描述天上和人间最好的一首词。
苏东坡中秋词有豪放洒脱的大胸襟。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中秋之夜,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本来就是圆满的象征,是美满崇敬的寄托,然而人生之事,总常是遗憾的,实在难以尽如人意。苏东坡一辈子虽遇种种不幸,却反而成就了他词中如此大气的境界,把块垒升华成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博大情怀。词分豪放、婉约两派,可苏轼这首词却扬二家之长、避二家之短,形成了豪放兼之婉约、飘逸而又深沉的特殊风格和非凡神韵。无论写景、抒情、想象、说理,都给人一种豪放和飘逸的感受,而且蕴含着一种细致曲折、婉约深沉的动人韵味。
苏东坡中秋词有深刻哲理的大内涵。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全词运用形像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作者在上片描述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品出了“高处不胜寒”的人生哲理。在下片对月怀人,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道出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词末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谱出了音冠天下的千古绝唱,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一曲豪放开千古,南宋诗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苕溪渔隐词话》卷二)清代诗人徐轨说:“自有横簌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词苑丛谈》)晚清官员、词人郑文焯云:“坦荡之怀,任天而动,向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抒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苏轼不愧是北宋豪放派的领军人物。我国千古文人,世界“千年英雄”,苏东坡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