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组张肖伊老师公开课

(2014-05-27 13:11:39)
标签:

教育


项目名称

公开课

项目负责人

叶超群

活动时间

2014.05.13

活动地点

七年1班

活动主题

告别炉火

主备人

张肖伊

参加对象

语文组成员

申请学时

2课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一. 确立课题

二. 组内讨论

三. 主备人形成初案

四. 集体研讨

五. 最终教案:

《告别炉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抓住散文语言精准的特点,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感悟。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细读、精读,挖掘文章内涵,体味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儿歌葫芦娃的音频

学生: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语,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你们都会与什么做告别?

生:告别过去、告别昨日、告别亲人、告别小学生活、告别……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叫做告别——炉火,板书:告别炉火  李晓东

二、细读课文,整体把握

师:这篇文章你们读了几遍?从文章中,你读出什么?

生:温暖、温馨、温情、回忆、从容、惆怅、悲伤、不舍、怀恋、批判等(生板书)。

三、品析语言,体会情感

师,请大家深入文本,具体找一找文章哪个片断、句子、字词,让你读出这些感觉的。

1:我从第2段中的“炉膛醉红着脸,将一腔热情辐射到小屋的角角落落”这句话中读出温暖。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1: “醉红着脸”、“热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描绘出“炉膛”释放的热气洒遍小屋的每一个角落的温暖。

师追问:此处有作者的感情在里面吗?

1:表达作者对炉火的喜爱。

师:请你尝试着读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好吗?

(生评价:角角落落没读出来)

师:那“角角落落”该怎么读呢?

生:语速慢。

师:那你来试一下。大家觉得怎么样?

2:第2段“飞花碎玉烘托出年关将至的温暖与醉意……是小屋里燃着的炉火”让我读出温暖。

师:这句话的哪个地方让你读出温暖。

生:不出声

师提示:“飞花碎玉”什么意思?写什么?

生:写雪花

师:写出雪花的什么特点呢?(飞、碎)

生:大、紧、唯美

师:美到使人陶醉,有了醉意。这里老师有个疑惑:雪下得那么大、那么紧,为什么还会感到温暖呢?这不是矛盾吗?(矛盾处)

3:年关将至,一家团聚,很温暖。即使天气严寒,也觉得温暖。

师: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读到温暖。

4:“悄悄燃着的炉火”

师:悄悄中你读出什么?

4:默默地、安静地

师:这不正是炉火的——

生:性格:热情,却不张扬

师:这句话,还在文章的什么地方出现?看谁找的最快。

生:第六段与第九段。

师:作者为什么要让他反复出现呢?

生:强调炉火给人带来的温暖。

师:给谁带来的温暖?

5:给作者

师追问:就给作者一个人吗?

5:还有她的丈夫。

师:什么地方有提到这一点?

5:第7段“劳碌的,却是温馨的”

师:哪里读出“劳碌”?

6:“丈夫正披着一肩雪花走在回家的路上。”还有“及时是在冬夜,依然不能停下奔波的脚步。”

师:这里有个词很特殊,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

生:肩,量词。

师:“一肩雪花”你读出了什么?这句话,咱们齐读。

7:雪下得紧。

师:此时是何时?

7:夜里(部分学生说深夜)“冬夜”、“迷离了夜的眼”告诉我此时是夜里。

8:我觉得是深夜,因为这里说“一岁的儿子……我在等他”说明很晚。

师:还有补充吗?

9:我觉得是“砂锅里,鸡汤得正浓。“浓”字说明鸡汤蹲了很久。

师:颇有道理,你的推理能力很强,简直可以做福尔摩斯的徒弟了。(生笑)“煨”什么意思?你来说。

10:用小火慢慢炖

师:用小火慢慢炖,都能把鸡汤炖的很浓稠,那说明炖的时间太——长了,说明作者等待丈夫归来很久了。是这样吗?(生点头)丈夫这么晚了还要为生活奔波,真劳碌!却也是——

生:温馨的,因为有炉火的相伴。

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句话:丈夫正披着一肩雪花走在回家的路上。丈夫是怎么回家的?

生:走

师:怎么“深夜”还在走啊?

生:不回答

师提示:要是你们,会怎么办?

生:住宾馆,干脆不回家。

师:那么丈夫为什么这么晚了,天气这么冷,还要回家呢?

11:不答。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12:我觉得是因为家中有妻子在等他回来。一岁的儿子在等他,还有一锅暖暖的鸡汤在等他。

师:既然家里有妻子在等他,那他更应该尽快回到家呀?为什么还要“走”回去?

13:我们他在为这个家奔波,所以他心理是温暖的,从容的。

师:说的真好!妻子是谁呀?(作者)她是怎么等待的?

13:“倚在床头织着毛衣”很惬意的感觉。

师:这个词用的好!惬意具体表现在哪儿?

13:倚

师:你是什么样的一个动作?

生:靠着

师:那我把它换成“靠”,你读一下。哪个好?说说理由。

生:有种轻柔的、舒服之意。这里我读出作者清清地倚在哪儿,随时准备给晚归的丈夫开门。

师:这个细节,你读出了什么?

生:温馨、温暖、宁静的生活。

师提示:还有一段文字,老师觉得写得特别好。投影:砂锅内,鸡汤煨得正浓,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矮矮的砂锅,敦实古朴,清香四溢中,它的每一寸纹理都透着温润。不时有溢出的汤顺着锅沿流下,滴在炉盖上,发出“吱吱”的响声。

师:谁来读?(生读)你读出什么?

14:描写的很细致,观察很仔细

师:此时作者在干吗?

14:倚在床头织着毛衣

师:还能那么仔细地观察,细致的描写,看出——炉火相伴时,从容地等待。所以,这里我们也读出了一份从容。

15:我从第5段“焦黄软香、滚热烫手的一块,……轻轻一掰,热气腾腾送到嘴里……”中的“掰”、“送”让我读出洋芋的可口,和吃靠洋芋时的满足。

师:送改成咬好不好?

15:不好,不能突出烤洋芋的美味、可口,不能表现我的满足与怀念。这个词用得好。这句话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我满足地吃着烤洋芋呢?

16:视觉、触觉、味觉。(分析略)

师:通过朗读,我们读出了作者从炉火身上感受到的温暖、温馨、从容。当随着楼房封顶了,楼层一天天拔高,作者即将要告别炉火了。此时,她的心情怎样呢?

生:对炉火的不舍、依恋、惆怅等。

师: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的情感呢?

16:一切皆源于对炉火的喜爱。

师:为什么对炉火有着这么深的感情呢?

17:因为炉火陪伴作者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让作者从容地等待。

师:这些都是作者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场景,炉火也是作者内心最柔软的东西,而告别炉火,就意味着,炉火只能成为作者心底的一份最珍贵的记忆。

师:所以,即将告别时,作者有一份——

生:不舍、一丝惆怅。

师:齐读第九段,读出不舍、惆怅的味道来。告别时。作者会与炉火说什么?

生:再见。

师:那文章题目叫做告别,为什么不说再见炉火呢?

生:再见是有可能见到,告别意味着永不相见。

师:这种离别的不舍之情就更强烈了。

四、板书略

    五、作业:课外阅读李晓东的《繁花落幕自在等》。

 

 

活动反思

与建议

1、大家积极参与讨论;

2、集体备课达到预期显著。

过程确认

 

 

http://s6/mw690/002bRXVVgy6JdZtMjDn45&690

http://s13/mw690/002bRXVVgy6JdZu1XWs0c&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