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教学反思
(2017-11-08 15:07:12)
本节课,我在不改变例题呈现形式的前提下,把例题统计表中的名单换成本班学生名单,他们感到十分亲切,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二、充分利用课前小研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探究。
1、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1、
2、
跳绳 |
郑本金 |
张芮晨 |
李庆华 |
宋伍厚 |
白兆金 |
梁佳怡 |
张琪岩 |
郑舒太 |
李羽彤 |
踢毽 |
李庆华 |
贾凯宇 |
梁佳怡 |
孙佳怡 |
李羽彤 |
韩齐文 |
霍佳蕊 |
杜雨杰 |
|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1)你能借助图或其他方法表示“既能清楚地看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同学的情况,又能明显看出一共有多少人?”试着画一画。
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4、我的发现:用集合思想解决数学问题,当两个部分有重复包含时,应当从它们的和中(
学生在课前进行独立思考,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为学生课堂小组交流研究做准备。
教学时,我设计先让师生一起交流“前置小研究”中的1、2题,学生发现有重复现象,教师引入课题。
在学生解决3题时,师生一起让本班学生参加比赛的同学站出来,显示重复同学如何站?学生在小组内边观察边想办法,学生自然分成三部分,两项都参加的,只参加一项的。交流中,不同的解法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在经过交流思考后,学生不仅找出了问题,并改正了错误。同时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实践活动站的位置,用画一画表示出来,逐步引入“维恩图”。这对学生理解“维恩图”中每部分的含义帮助很大。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还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和自我纠错的能力。
在最后的课堂练习中,我要先返回导入新课时设计的两个情境,让学生用“维恩图”表示其含义,之后再列式,从而巩固了“维恩图”的运用。再最后的练习中,设计一个检测题,根据所给信息补充完成“维恩图”,再根据自己完善的“维恩图”列式解答问题。帮助学生灵活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不足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