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余粮村无梁殿

分类: 市内风物 |
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相传,无梁殿建设之初,有老道士专门到太原化缘,当地人一听很是诧异,这老道士到底要修什么建筑,竟然化缘化到了山西。老道士口中念叨,“南殿到北殿,四十五里半,石桥石门石栏杆……”太原人一听,纷纷解囊结下善缘。其实,无梁殿并没有那么大,只是在四十五里以外的地方另外有一座类似于无梁殿的建筑而已。无梁殿前后各有一寺,前曰玉皇殿,后曰奶奶庙。内供各路神仙及侍童,墙壁上雕龙画凤,五彩斑斓。曾几何时,这里人声鼎沸,香火不断,天天有人在这里摆摊做小生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无梁殿及其前后两殿塑像被毁坏,墙壁上的画被烧了。如今,无梁殿渐渐湮没在村落里,很少有人关注它的曾经。
由于历史的原因,无梁殿已失去了往日的亮丽与繁华。特别是近代以来,风吹雨淋,日晒火烧,各庙宇纷纷倒下,成为一堆破烂砖瓦。唯有无梁殿,虽然墙上皱缝斑驳,但仍屹立不倒,象一座历史的丰碑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据村里人讲,几百年来,雨势再大,雨量再多,佛殿的屋顶都不曾漏过。没有栋梁的支撑,无梁殿为何屹立上百年?当地人介绍,无梁殿的顶部为拱形,建设风格与赵州桥相似。佛殿所用的青砖是用白灰和豆沫掺和黏在一起的,所以非常坚固。
殿旁有银杏树两株,古木参天,高耸入云,春夏秋冬,日月轮回,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夏日来临,巨大的树冠遮住近半亩的阳光,大树底下坐满了乘凉的人。家长里短,谈天说地,吵吵嚷嚷,十分热闹,待到夜深凉快透了,起身收拾板凳,摇着扇子回家,好不惬意。无梁殿因与“无粮店”谐音,在那个年代很犯忌讳,故更名为余粮村。
有侧门通往无梁殿
无梁殿建成于清朝,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1992年,余粮村无梁殿被临沂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破四旧”无梁殿及其前后两殿难逃厄运。经过日晒火烧,无梁殿衰草离披,墙上开缝,破旧不堪。
对于无梁殿的建成,流传着一种传说。建此殿时有位老道士曾化缘到太原。太原人问他修什么,化缘竟化到了山西,老道士说了一句顺口溜:南殿到北殿,四十五里半,石桥石门石栏杆。那些人真的以为有那么大,纷纷解囊结下善缘。其实那座庙并没有那么大,只是在四十五里之外的地方另有一座类似的无梁之殿而已。 据说,当年的无梁殿前后各有一寺,前曰玉皇殿,后曰奶奶庙。内供各路神仙及侍童,墙壁上雕龙画凤,五彩斑斓,人声鼎沸,香火不断,天天有人在这里摆摊作小生意。逢年过节更是热闹非凡。如今,无梁殿渐渐湮没在村落里,很少有人关注它的曾经。
没有栋梁的支撑,无梁殿为何屹立上百年?当地人介绍,无梁殿的顶部为拱形,建设风格与赵州桥相似。佛殿所用的青砖是用白灰和豆沫掺和黏在一起的,所以非常坚固。如今,无梁殿已失去了往日的亮丽与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