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龟山汉墓博物馆

分类: 省外旅行 |






南甬道由26块塞石堵塞,分上下两层,每层13块,每块重达6-7吨,石块间接缝紧密,连一枚硬币也难以塞下。据专家考证,汉墓的甬道在当时处于龟山的半山腰,且塞石的质地来源于西南很远的地方,人们并不知道它的来源。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汉代,人们质疑古人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庞大的塞石运来并塞进甬道的。

盗墓者盗墓时留下的牛鼻扣








龟山汉墓的这块塞石上刻有四十多个字,依次是“楚古尸王通于天述葬棺椁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以葬去服毋今玉器后世贤大夫幸视此书目此也心者悲之”,大意是:身为一代楚王,敢于向上天发誓,墓葬中没有放置任何的金银玉器和值钱的陪葬品,只放置了棺木和尸体,如果后人有幸看到这段文字,应该对他产生同情之心,所以没必要再动他的墓穴了。


龟山汉墓由两条墓道以及15间墓室构成,东西全长83米,南北最宽处达到了33米,总面积700余平方米,容积达2600多立方米。考古学家发现,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在中间以壶门(通向帝王宫殿的通道口)为界,壶门以南10间为男性墓主人的墓葬,以北5间为其夫人墓,两墓皆凿山为室,依山为陵,结构均为大型横穴式崖洞墓。在发掘北甬道时,考古学家们看到了墓葬被盗的证据—这条甬道本应有两条各重六七吨的巨型塞石,一上一下将墓门堵塞严实,如今只剩下面一条,上面的已被盗墓者拖出墓外了。在仔细清理墓道时,有两样东西相继出现在人们眼前,一件是王莽时期的钱币,一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托油灯用的青瓷碟。这两样不同时期的东西表明,龟山汉墓最起码经过两次盗掘,第一次是西汉末期,第二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后者极可能是一次大规模的官盗。

每条通道长56米,高1.78米,宽1.06米,沿中线开凿最大偏差仅为5毫米,精度达到1/10000,南北通道相距19米,夹角为20秒,误差是1/16000,通道地平面,内外高低相差527毫米,呈10/1000的自然坡度,是迄今世界上打凿精度最高的通道。


每条通道由26块塞石分上下两层堵塞,每层13块,每块塞石重达6-7吨。墓室十五间,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墓葬东西全长83米,南北最宽处达33米,总面积达700余平方米,容积达到2600多立方。其中南为楚襄王刘注墓,北为其夫人之墓。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有南北二甬道,甬道沿中心线开凿误差仅5mm;二甬道水平误差仅8mm,夹角仅20″。15间墓室,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总面积700余平方米。



















刘注前殿位于整个墓葬的中心部位,是十五间墓室中最大的一间,面积达68.91平方米。象征楚王生前理政朝拜、宴饮宾客的大殿。中间的擎天石柱,高大粗壮,恰好撑在南北甬道的中轴线上,构造巧妙。人们对是否是巧合产生了质疑。











通往夫人墓室的壶门。据专家考证,楚王夫人下葬应该是在楚王下葬三、四年之后,但楚王和夫人墓都是同时开凿完成的。当时,两个墓宫之间留有一道门,却未开通,直到楚王夫人下葬后,才由工匠们“开门寻夫”。能够建造此墓的能工巧匠,把两座墓宫勘测设计技术打造得天衣无缝,但在这里却留下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问题。这里是5个墓室中唯一一个开凿不规划的过道,楚王这边门小,夫人那边门大,使整个通道成为一曲尺形。有人说,这是在开门寻夫时找错了位置,凿到一半时才修正的。但是,在整个的15间墓室中,除了这一个过道外,没有一处发生误凿,让人质疑的是发生在这道只有两米厚的墙壁处。


假如这方不起眼的刘注银印流落民间,多少年之后,龟山汉墓的属主恐怕就是永远的谜团了。在《史记·楚元王世家》中,司马迁只说其在位14年而卒;但在随后的《史记索引》中,唐人司马贞隐约地说到“文襄继立,世挺才英”。“文”是指第四代楚王刘礼,其谥号为“文”,“襄”即是指刘注,其谥号为“襄”。这句话极概括含糊,但意思是正面的—大约两位楚王都算是英才吧。
虽然出土了大批文物,但由于墓室及墓主棺椁已经被盗扰,墓主人的身份一直是一个谜。南京博物院主持发掘工作的尤振尧先生推断,墓主人应该是第六代楚襄王刘注或第七代楚节王刘纯;同时,由于在墓中的水井里清理出了枣、桃、梅、李、杏、酸枣等六种果核,这些果子又大多在夏秋季节成熟,尤先生进而推断墓主人下葬是在八九月间。但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这些结论只能停留在“推测”的层面。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3年后。1985年初,徐州博物馆考古部忽然得到一个消息,铜山县拾屯乡西瓦厂(即砖瓦西厂)25岁的电工王德成手中有一方“刘注”龟钮银印,这让他们感到十分兴奋。考虑到地、市尚未合并,徐州博物馆征集起来有一定困难,考古队组长李银德连夜向市政府邵元亮副秘书作了汇报,副市长苏士语很快批示,由市政府办公室许太学副主任协调。第二天下午印章就被征集入馆。事后得知,这方银印出土于龟山汉墓,因此确凿无疑地证明此墓主人就是第六代楚王刘注。
王德成是如何拿到这方印的呢?原来当年发掘龟山汉墓时,由于巨大的空间内漆黑一片,手电如同萤火,几乎不起什么作用,考古队便请西瓦厂支持安装电灯照明。当时王德成是西瓦厂的电工班长,在一座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墓内接电,自然不免好奇,于是就东瞅西摸,结果凑巧摸到一个小小的乌龟块子,见无人注意,就顺手藏了起来。王德成守口如瓶,始终未向外人透露此事,直到1984年底,王德成偶然说及龟山汉墓的主人是刘注,别人不信,他一急,脱口说道:我有印章可以证明!消息随即不胫而走。
这一重要发现在考古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刘注”龟钮银印是徐州两汉18个诸侯王惟一的实物证据,龟山楚王墓也因此成为研究徐州西汉楚王墓分期和断代的标尺。这枚印章通高1.7厘米,钮高1厘米,印面边长2.1厘米,重39克;龟钮雕刻细致,背甲和腹甲刻有纹饰,腹下镂空。印面则阴刻小篆体“刘注”二字,字体浑厚古朴,疏密有度。【摘自中国国家地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