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沂亭子头村历史决口处

(2015-09-04 18:11:59)
标签:

文化

分类: 市内风物
亭子头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太平街道驻地西南4公里,东临大太平村,西靠滨河东路,南接市北外环路、北邻徐太平村,距206国道2公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风光秀丽。
临沂亭子头村历史决口处

临沂亭子头村历史决口处

临沂亭子头村历史决口处

临沂亭子头村历史决口处

临沂亭子头村历史决口处

临沂亭子头村历史决口处

“汤水入沂”的千古之谜

 说起汤泉,据有关史料记载,历史上最早对汤头温泉进行区域性资源开发的是汉代。汉昭帝在此设立了温水乡,封胶东(郡)哀王子安国为温水侯。清乾隆25年(1760年)《沂州志·古迹》载:“温水乡,县东北六十里,汉昭帝封刘安国为温水侯,即此。”刘安国系汉室皇族子孙,从小便随父胶东哀王寄居于胶东郡(今青岛即墨市附近),成年后“坐上书为妖言”惹恼汉帝,后因“妖言”罪微且又身为“王子”被赦免。据《汉书》(二)表(一)王侯项《卷五十下》记载,始元(汉昭帝年号,公元前86—81年),温水侯(刘)安国,胶东(郡)哀王子,六月辛丑封。本始二年(汉宣帝号,公元前73—70年),坐上书为妖言,被赦免后继任温水侯,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赴任,居职十年。


  村庄的命名,往往与历史有关。汤头,这个公元前86年即有的村落,傍依着那条自北往南的名为“汤水”的河。想来这河名笃定早于地名。因“汉昭帝时封刘安国为温水侯”,或多数人认为此地处于汤水源头,故名“汤头”?同样因为这条河流,规划部门从历史、文化、资源的角度将那条自汤山径直西下的有着自然坡度的街道命名为“温水侯路”,从而,古镇汤头纵横交错的街道应运而生了一系列名字——温泉路、神泉路、汤河路等等。与之相类似,还有簇拥在乡间的那些古老的村落,如汤坊崖、泉上屯、泉沂庄等等。这些,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汤头温泉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所在。


  大凡,一个地方或一个村庄,其文化传承往往与其固有的天赋资源有关。汤头,恰如此。它因温泉而得名,更因温泉而驰名。汤头,被这汩汩温泉孕育了多少年的古村落,现已成为温泉文化资源的承载者,从而令“汤头”和“温泉”成为最默契最相宜的组合——汤头温泉。民国《续修临沂县志》有文字记载汤头,“有温泉二,一在村内,一在村外。旧为男女浴处。砌石为池,泉自石隙侧出,热如沸汤。在村内者,热至四十五摄氏度上下;在村外者,几至五六十度。浴者非入之渐,则不能忍受。色深碧,质多硫磺及盐,爬搔委顿之疾,浴之辄愈。远方多赍粮而至者,以清明节为尤多”。传统认为,这“赍粮而至者”所“赍”之“粮”,应为煎饼。这当然是由煎饼这种“干粮”便于携带、易于持久保存、食用方便等特殊优点所决定的。而“清明”时节,人们又大多遵守“寒食”的习俗。煎饼是最佳“寒食”。相传孔子当年也曾携弟子前往浴之,浴毕,吃的餐点便是煎饼。更玄者说,其煎饼卷的是“汤螃”和“苗蛋”。这就使得“夫子浴点处”更富有传奇色彩。


  “质多硫磺及盐”且具有“浴之辄愈”功效的汤头温泉声名远播,1862年荣登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此,张守信作为“汤河赤子”,尤其引以为豪。


  在闻名遐迩的汤头,旧日有三眼汤池,坐落于汤河边,为汤头西北村所辖。而今,涌现汩汩温泉的泉眼难觅踪迹,只留下男汤、女汤,赖汤的称谓流传。站在被指认的已掩埋于绿化带下的故址,令今日的寻访者心生遗憾。汤河边立起一块块崭新的文史碑。石刻历历在目,有山有树有人有泉,关于祈福,关于男女争汤,“野馆汤泉”跃入眼目。一块题为“贤聚”的石刻背面,有文字明述:“汤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此图主要展现历朝历代名流贤士对汤头流连忘返的场景”。


  由汤泉、汤水织成的神奇历史文化脉络,常常激起诸多文人、学者和专家的孜孜兴趣,纷纷抛出各自不同的话题或学说。单就这“汤水入沂”之说,就足够令人推敲、质疑、寻访和考究的了。至今,关于“汤水入沂”之故道,已无详细记录的资料可考。但是张守信经过广泛查阅史料,征询学者意见和建议并深入实地考察研究之后,却从另一角度佐证了“汤水入沂”故道的方位。


  据《临沂县志》记载,《后汉志》“临沂”注,杜预曰:“县东北有中邱亭。”《水经注》:“沂水南经中丘城西。《春秋》曰:隐公七年夏,城中丘。《左传》曰:沂水又南,经临沂县故城东”。(按:故城废没久矣,必求其地以实之,则太平近是。)中邱城的位置,据《后汉志》杜预的注解说,在临沂东北的中邱亭。《水经注》说,沂河是汇合了汤河之水以后,南经中邱城,然后又南,经过临沂故城东。由此可推出,“汤水入沂”故道应在汤头镇以南至中邱城之间。如此一来,“入沂”之大概区域既已基本确立,继而再确立出中邱城即可划定出“汤水入沂”故道的地理位置。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张守信认为,中邱城的位置,必当在诸葛城(临沂故城)以北,而且在沂河东岸。今“汤水入沂”故道虽不可寻,但《水经注》记载:“沂水又左合温水,水上承温泉陂,而西南入于沂水者也”。印证了入沂故道起码应在汤头以南。由于,中邱城排除了叶圭缓《续考古录》中关于葛沟的说法,认为太平的可能性较大。《临沂文史集萃》一书记载:“中邱,古城邑。《后汉书》:‘杜氏预曰:县东北有中邱亭’”故址当在今临沂市河东区太平镇一带。


  《山东省古地名词典》一书记载:“中丘邑春秋鲁邑。《左传.隐公七年夏》:‘城中丘’即指此邑。其遗址有两种说法:其一,《后汉志》、《沂州府志》认为在诸葛城。即今临沂市白沙埠镇驻地东北6公里诸葛城村;其二,《续山东考古录》根据《水经注》相关记载,认为在诸葛城(古临沂县城)北五十里葛沟镇。”可能此书记载自觉不够属实。最后加了“孰是,待考。”字样。看来,中邱城在葛沟镇的可能性很小。而是不是在诸葛城呢?这应从历史资料,看诸葛城的沿革。周与春秋秦时,历史上只出现过祝邱、中邱和启阳。到了西汉,才出现临沂、即邱(即邱就是祝邱)和开阳(开阳即启阳)。据《临沂纵横》一书记载:“汉代,即邱县治所在白沙埠镇。”《临沂简史》记载“西汉……临沂县(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一带)。”由此看来,诸葛城曾是汉代即邱县和临沂县治所,而不是周朝、春秋及秦时的中邱古邑治所。


  有学者认为,周朝、春秋及秦时的中邱古邑治所应该在太平镇。其原因有二,一是史料记载(如上所述《临沂县志》、《临沂文史集萃》、《后汉书》记载)。二是,在太平镇所处的河东一带有许多春秋及更远年代的传说。如相公庄与分金台的传说,管仲河与管仲河崖的传说,鶠子台与中邱亭的传说等。
在广泛查阅了相关史料之后,张守信沿汤河岸边仔细勘察了汤河及流域周边的分支河道,其中还包括葛沟水利工程整条灌渠。

 

  张守信继葛沟水利工程的最上游“沂水入汤”处之后,所考察的第二站便是许家长沟村的水利枢纽。张守信原本以为眼前这座水闸处的汤河分水口,很可能就是史料中所载“汤水入沂”的分流口。然而令张守信再度失望——张守信访问了此处许家长沟村两位许氏老人,一位77岁,一位88岁,确知,这里虽有汤河水沿沟渠分流南下,但这条沟渠确实为“人工渠”,并非天然沟壑。

 

  然而,出于对“汤水入沂”之谜的执着,张守信并未就此止步。随着探索足迹的继续向前延伸,几经推敲和反复寻觅,张守信最终获得了新发现:在汤头镇汤河与新206国道交汇处的河床中央,有一处“火山岩礁石”,几十年前因为排水需要已经被实施工程爆破,现在的高度远远低于桥面现有高度。据当地盖家五湖村一些年长的居民介绍,此处之前一直被称为“大墩子”,几十年前的高度和桥梁高度相仿,每年汛期阻挡水流的快速下泄,形成了一个类似堰塞湖的地貌结构。由此我们可以做一大胆设想,上古时期,这座“火山岩礁石”的高度是如何之高。

 

  如此地理环境,汛期汤河水位上涨时,受“火山岩礁石”阻挡,分流或漫流至周边的沟渠之中,地势相对较低的地方就会成为水流聚集的地方。经过对周边环境的调查与研究,张守信发现:汤河以西206国道北侧的三角区域地势低洼,环境潮湿,除了发现了与汤河河道内相同的火山岩石,还呈现出与汤河河道内植被一样的生物多样性。由此推断,这里是汤河水位上涨后漫过的区域。因为汤河在此处以北其右岸即河西是丘陵,被称为长沟西岭,地势较高,汤河水难以突破向西漫流;而汤河在此处以南,则转弯流向东南方向,且河床落差渐渐加大,河水顺势向东南畅流而去,难以再有可能漫过西岸。


  沿着此处低洼地带向西即到达西侧沟渠,此沟渠已在老河道基础上人工开挖了一处新的水利工程,即葛沟灌渠的中游段。但是原始天然河道在杜家岭村以北相当一段还继续保留并发挥作用至今。这更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原始信息。再继续沿这条沟渠向西南方向的下游追寻,即追到地势更为低洼的河东区太平镇的东水湖崖村与西水湖崖村。顾名思义,“水湖崖”周边及西侧区域,地势低洼,芦苇丛生,几十年前均是沼泽亦或是汪洋一片。张守信采访了几位年长的村民获知,227省道在建设过程中经过东、西水湖村周边区域的时候由于地势低洼,施工时以大量土方填充才使其地势高度达到建设要求。


  由此可见,此处地势的低洼程度。如果汤河暴涨时漫过受盖家五湖“火山岩礁石”阻挡漫堤西溢,并顺势向西南方向漫流,必然流到此处。


  那么,漫堤的汤河之水漫流至此以后,又当“何去何从”呢?下文将是“汤水入沂”的“入沂”处了。
关于“汤水入沂”的具体地点,张守信通过现场勘查和研究发现,现太平镇有一村庄名曰:亭子头村。有学者认为此村应为“中邱亭”旧址所在地,尚待考。如果“亭子头”村在古时确有一“亭”,且此“亭”正是“中邱亭”的话,那么,“汤水”在此“入沂”便顺理成章。


  然而这一可能性究竟多大呢?张守信带着疑问采访了亭头子村几位年长村民,一位是85岁的张秀兰老人,另一位是83岁的李献松老人。


  据介绍,很久以前亭头子村确有一“亭”,附近曾有一名曰“龙王庙”的庙宇,而且沂河曾在村南低洼处决口过,每逢大水漫湖时,农田及湖中溢出的洪水由此泄入沂河。“中邱亭”以及“龙王庙”等遗迹因历史等各种原因虽早已不复存在,但张守信在亭子头村及其以南的柳杭头村等考察走访时,却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即此地在古时确有沂河决堤的历史事件,且历史上此处不止一次、一处决口。在今日沂河东岸、亭子头村西、滨河东路边上竖有一块沂河“亭子头历史决口处”纪念碑。

 

    为此,当地至今仍流传一首民谣:“决了金山口,一溜斜坊走……”说明此“决口处”至其东面的“水湖崖”大致能够贯通。由此可见,漫流至“水湖崖”的“汤水”,极有可能在此“入沂”!


  综合众多史料及实地勘查访问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史上,每逢汛期,汤河上游洪水裹挟着“入汤”之“沂水”涌入汤河主河道,致使汤河水位暴涨,咆哮的河水涌流至盖家五湖时,又受到河床中央名曰“大墩子”的火山岩堰塞体阻挡,水位急剧抬升并逐渐漫过河堤,顺势向西岸低洼地带漫流,注入南北走向的沟渠之中,再顺沟渠经现名为杜家岭村、董官庄村、毛官庄村、大姚家庄村、东南白塔村、罗家官庄村、太平到达东水湖崖、西水湖崖附近低洼地带,汇集成大片水域,进而向西漫流,经过亭头子村以南低洼地带,最终借“亭子头历史决口处”的天然沟壑流入沂河。

http://www.linyi.com/userfiles/images/yi11.jpg

  话到此时,关于“汤水入沂”似乎已有了较为客观的注解。当然这仅仅是我们经过一番考察并结合历史、地理、人文等相关知识之后所做出的新推断。真相尚留待后人继续探索。


  搁笔之际,张守信不妨遵循古时诸多文人、学者的老实态度,套用一句“孰是,待考”以作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