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浮来山定林寺

标签:
文化 |
分类: 省内游记 |
浮来山位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境内。莒县、沂南、沂水三县交界处,336省道从此经过,海拔298.9米,处莒西平原尽头。浮来山有三峰,北为“佛来峰”,西为“浮来峰”,南为“飞来峰”,三峰鼎峙而又拱围相连,唯东面略微开敞。三峰名称的由来,有许多不同的神话传说。浮来山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山东省风景名胜区,是我省四大地质公园之一。主要景观有千年古刹定林寺、天下银杏第一树、刘勰校经楼、千年古观—朝阳观、世界之最檀根王、文心亭、清泉峡、卧龙泉、莒子墓等。其中的定林寺是我省现存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故居,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距今4000多年的银杏树,为天下第一银杏树。
据史料记载,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始建于晋,开山祖僧是竺法汰和僧远。据传过去在浮来山的东山口曾有一座过路牌坊,前后两面的楹联就是对这一历史掌故的记载与诠释。牌坊正面的楹联是:“浮丘公驾鹤来山曰浮来乡人尽信,竺法汰传禅定寺名定林远客鲜知。”其背面的对联是:“鲁公莒子会盟处,法汰僧远坐禅山。”由此可见,竺法汰和另一位叫僧远的禅师就是定林寺的最早住持。据《重修莒志》卷四十六,坛庙下篇记载:从竺法汰和僧远再往后数,能见之经传并有所建树的还有随代仁寿中岁奉敕自长安送舍利于莒州定林寺的“昙观”长老;南朝萧梁时从南定林寺回祖籍莒地浮来山隐居校经的“慧地”刘勰;宋代靖康年间修造三门石柱的僧道“英建”;嘉靖年间铸造十九尊铁佛、新建毗庐阁的名僧“了礽”;清康熙年间募修天王殿重修泰山行宫为碧霞元君再塑金身的“宏恪”;重修地藏王祠的“继荣”;还有清同治年间的定林寺住持“隆济”等。莒地僧侣,皆为禅宗临济派别支。隆济是佛成的师傅,他为同治年间修复定林寺做出过重要贡献。据传,同治初年,定林寺遭到严重破坏,急待修复而又确少钱款。同治二年,一位在兰山、沂州剿杀幅、捻的干员长庚(旗人)兼任莒州正堂(《重修莒志》卷四十八长庚亲笔写的碑记中有‘余于同治甲子五月间,暑兰山令蒹摄莒篆'的记载)。公元1864年5月长庚到定林寺参禅拜佛。隆济住持就不失时机地向他提出了拨款修庙的要求。长庚借故推辞。可是当这位渴望升官的长庚听说定林寺香火特别灵验后,就当着众僧之面向神佛起誓许愿:“如果佛祖显灵,能叫我升为省官,我长某保证大修定林寺。”结果事有凑巧,不足一年,长庚果然被提升为山东省按察使。然而他却没能及时还愿。隆济就坐在省布政司门前敲木鱼化缘,力促长庚“还愿”。长庚惧怕神威,只好实践了诺言,拨银五千两,命当任知州陈兆庆负责监管于同治十三年重新修复了定林寺。
莒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浮来山是莒文化的发源地,刘勰校经楼闻名遐迩,为海内外所独有,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和旅游吸引力。位于校经楼后是三教堂,是定林寺的第三进院落,是院内的主体建筑,三教是指儒、道、佛三教,殿堂内原供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像,现辟为《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专题陈列室。 浮来山风景区位于莒县城西9公里,海拔298.9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温带季风气候。有定林寺、校经楼、银杏树、清泉峡、怪石峪、仙书石、莒子墓和啁鸡岩八大景观,有救生泉、卧龙泉等三大名泉。 千年古刹定林寺,为文学理论评论家刘勰晚年北归藏书校经之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山东省最古老的寺院之一。
《左传》记载:“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可见,该树当时已成浓荫,成为名树。专家考证,此树至少已有4000年历史。树现高26.3米,树冠遮地20余亩,树干周长15.7米,须八人伸展双臂方能合围。此古树乃冰川时代留下来的树种,有“活化石”之称。经国家林业部专家鉴定,为“天下第一银杏树”。此古银杏历尽沧桑,有诗曰:
蓦看银杏树参天,阅尽沧桑不计年。
秦柏汉松皆后辈,根蟠古佛未生前。
清泉峡发源于西面浮来峰山脚下,顺山势蜿蜒而下。泉水四季不竭,为浮来山提供充足的生命之源。古银杏树的根系已伸展到谷底泉畔。据科学家讲,银杏树王盛夏季节,每天需消耗两吨多水分,清泉峡便是它的主要供水源。古有诗云:“山涌流泉山便活,水穿石罅水弥清”。清泉峡的潺潺流水自石灰岩缝隙中流出,穿柳桥,过石罅,在定林寺山门前汇聚成潭,清澈见底。早在1958年,潭中泉眼,四季不竭。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年代里,人们嫌泉水流细,于是凿眼放炮,希望炸出大泉眼。结果,岩层断裂,泉水下沉,再也看不到潭中的泉水溢流了。



怪石峪:这就是浮来八景之一的“怪石峪”,它北起清泉峡,南到飞来峰,西临卧龙泉,东接翠竹园。这里的奇岩怪石为石灰岩结构,约形成于四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岩石之间为绛红色酸性粘土,经过亿万年的风雨浸蚀,碳酸钙溶解变形,形成千姿百态的岩石。这些岩石,有的象蜷卧山羊,有的象怒吼雄狮,有的如慈祥的老者、羞涩少女,您仿佛走进了雕刻艺术展览馆。置身其中我们不禁会惊叹大自然造化之功是多么奇妙。难怪古人会有“具体浑成仙佛鬼,一拳缩小岱恒嵩”的佳句。峪中岩石上,历代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官员、寺僧及文人墨客的题咏多处,其中一首云:“古木扶苏六代余,高人曾说此幽居。莲花贝叶今何在?不抵雕龙数卷书。”诗书俱佳。





浮来山下的清泉峡南岸石壁上,有一架六角飞檐的红亭,隐现于苍松翠柏之中。亭子附近有一石碑,-三个大字“文心亭”。这三个如椽大字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所题,此亭是为纪念梁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所建。




亭内巨石上镌有“象山树”摩崖三字,字体沉雄豪劲,浑穆苍古,有古银杏树之风范,落款为“隐士慧地题”。经专家考证,这是刘勰的亲笔。但究竟“象山树”该作何解释?其说法不一:一说是指寺内古银杏树寿与山齐;一说三字各指一事:“象”,指寺内众多佛像,“山”即浮来山,“树”指银杏树,三者合起来,构成浮来山胜景。


这座小桥名为“柳桥”。阳春时节,站在桥上,但见藤萝绕柏,紫花串串,小燕穿柳,绿丝飘飘,翠竹萧萧,松涛阵阵。清澈的流水,回环曲折从桥底跌下,浪花激溅,如玉碎珠迸,晶莹皎洁,这便是有名的“柳桥飞瀑”。溪水缓缓东流,汇入池中。池水从龙头流出,如玉液琼浆,清澈甘洌,誉为“龙泉吐液”。人为景醉,情为景生,令人心旷神怡。


定林寺,是全世界唯一一座未经过后期人为修复的古寺庙之一。定林寺,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仅存的一座古“定林寺”。“浮来山”又称“福来山”,素以天宫赐福于此山而著称。定林寺雄居于浮来峰下。始建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全寺南北长95米,宽52米,总面积4940平方米。





“天下银杏第一树”


这棵树王有十大怪,第一怪就是“年过四千仍繁帅”,第二怪是“国之会盟当华盖”。据《左传》记载:“(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由此推断,此树树龄应该在4000年左右。清朝顺治甲午年(公元1654年)莒守陈全国立的一通石碑上镌七律一首,诗云:“大树龙盘会鲁侯,烟云如盖笼浮丘,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史载皇王已廿代,人经仙释几多流,看来今古皆成幻,独子长生伴客游。”几千年来,这棵古老的银杏树,历经风风雨雨,但至今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其冠如华盖,繁荫数亩,阳春开花,金秋献实,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第三怪是“量尺竞用媳妇代”。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位小生,赶考途中路过浮来山,听说这棵银杏树有八搂这么粗,就想亲自来搂搂试试,于是就来到了定林寺银杏树前,以这个树洞为记号,就从树洞的右侧开始搂起来,一搂、两搂、三搂、、、、当搂完第七搂再搂第八搂的时候,恰好当时天下起了雨,有一位上山进香的小媳妇躲到树洞中避雨。在当时封建社会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小生无法搂第八搂了,但他很聪明,灵机一动,就用手拃了起来,一拃、二拃、三拃、、、、又拃了八拃,再拃就拃到小媳妇了,但当时雨没有停,那小媳妇也没有离去的意思,只好作罢,这时候,旁边看热闹的人打趣的问:你怎么不量了,你忙活了半天,又搂又拃的,这树到底有多粗?小生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已经量完了,这棵树有“七搂八拃一媳妇”这么粗(小生把小媳妇也当成了一个计量单位)。
第四怪是“树丫安桌可打牌”。这棵树有“大八搂,小八搂”之说,是说这棵树的树干下边细、上端粗,大个子搂上边是八搂,小个子搂下端也能搂八搂,因为稍向上点树干更粗。前几年保护措施不太严格时曾有人在上面的树丫安桌打牌。
第五怪是“树丫育苗成大材”。大家看西边的那棵小银杏树就是原莒县博物馆馆员卢省三老先生1959年冬月,从大树上边的树丫上移栽下来的,为此还作了一首打油诗:此树非是果仁胎,大树怀中移下来,从此古树有后代,一九五九冬月栽。
第六怪是“树枝长橑像拄拐”。大家看到树干上突起地树瘤叫树橑,树橑又名气根,是银杏树自我保护的一种,起支撑作用,民间流传的一句歇后语:白果树底下扔石头——打橑,就由此而来。据说一千年以上的树才生长树橑,所以根据树橑的多少也可以测出树的寿龄。
第七怪是“树杆结果不须枝”。就是在树的主干上不用长枝条,直接生叶结果。
第八怪是“越老果实越可爱”。这棵树王的果实和一般的银杏树结的果明显不同,别的树结的银杏果呈纺锤状,大而长,而这棵树的果子又小又圆,味道也特别可口。
第九怪是“授粉距离百里外”。银杏树是雌雄异株的,这棵树是雌树,最近的雄树在西南方向的沂南县境内,离此有60余里,虽然授粉距离较远,但树王每年都硕果累累。
第十怪是“树干发声丰年来”。1995年春,风传“浮来山古银杏树发声”,沸沸扬扬,一时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境内外的许多好奇者,为探幽猎奇,接踵而至星夜厮守,亲睹为快。银杏树发声的时间多在春季晴天的晚上,夜深人静之时,从晚八点到凌晨1、2点钟不等,似有人紧闭双唇从鼻腔内发出的声音,只要一出声,即使有人用力的拍打树干,声响也不会终止。史料记载,清光绪元年,莒州奉正大夫张竹溪所题浮丘八观“咏银杏树”一诗既有“老干夜阑闻魈语”的句子,由此可知,古老的银杏树,夜深人静之时发出奇异声响,已是久有所闻。发出奇异声响的原因是:高大的树干内,部分腐朽了的木质部形成许多孔洞。在光合作用下,树冠抽芽发叶,需要大量水分树干内的无数导管、筛管担负着液体输导任务,发出声响,这种声响经腐木孔洞,引起共鸣,产生增音效果,人们即可听到声响。当地民间流传一说:每当银杏树发声,必是太平丰年无疑。




十六王子造像碑
大唐永徽二年,有大通智胜佛,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王子。大通智胜佛成道后,十六王子皆出家为沙弥。广讲法华经,今已成佛为八方之如来。可惜的是十六王子的头像文革时期给破坏了。






泰山行宫: 殿内中间供奉的是东岳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塑像,俗称泰山老母祠。
泰山是天的化身,神的至尊,连万岁皇爷都得去祭拜,何况平民百姓呢。旧时每逢岁首,各地的善男信女,长途跋涉登泰山,焚香祭拜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祈求平安多幅。后来,为避免人们的长途跋涉,就在定林寺设泰山行宫,作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驻浮来山办事处。
第三怪是“量尺竞用媳妇代”。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位小生,赶考途中路过浮来山,听说这棵银杏树有八搂这么粗,就想亲自来搂搂试试,于是就来到了定林寺银杏树前,以这个树洞为记号,就从树洞的右侧开始搂起来,一搂、两搂、三搂、、、、当搂完第七搂再搂第八搂的时候,恰好当时天下起了雨,有一位上山进香的小媳妇躲到树洞中避雨。在当时封建社会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小生无法搂第八搂了,但他很聪明,灵机一动,就用手拃了起来,一拃、二拃、三拃、、、、又拃了八拃,再拃就拃到小媳妇了,但当时雨没有停,那小媳妇也没有离去的意思,只好作罢,这时候,旁边看热闹的人打趣的问:你怎么不量了,你忙活了半天,又搂又拃的,这树到底有多粗?小生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已经量完了,这棵树有“七搂八拃一媳妇”这么粗(小生把小媳妇也当成了一个计量单位)。
第四怪是“树丫安桌可打牌”。这棵树有“大八搂,小八搂”之说,是说这棵树的树干下边细、上端粗,大个子搂上边是八搂,小个子搂下端也能搂八搂,因为稍向上点树干更粗。前几年保护措施不太严格时曾有人在上面的树丫安桌打牌。
第五怪是“树丫育苗成大材”。大家看西边的那棵小银杏树就是原莒县博物馆馆员卢省三老先生1959年冬月,从大树上边的树丫上移栽下来的,为此还作了一首打油诗:此树非是果仁胎,大树怀中移下来,从此古树有后代,一九五九冬月栽。
第六怪是“树枝长橑像拄拐”。大家看到树干上突起地树瘤叫树橑,树橑又名气根,是银杏树自我保护的一种,起支撑作用,民间流传的一句歇后语:白果树底下扔石头——打橑,就由此而来。据说一千年以上的树才生长树橑,所以根据树橑的多少也可以测出树的寿龄。
第七怪是“树杆结果不须枝”。就是在树的主干上不用长枝条,直接生叶结果。
第八怪是“越老果实越可爱”。这棵树王的果实和一般的银杏树结的果明显不同,别的树结的银杏果呈纺锤状,大而长,而这棵树的果子又小又圆,味道也特别可口。
第九怪是“授粉距离百里外”。银杏树是雌雄异株的,这棵树是雌树,最近的雄树在西南方向的沂南县境内,离此有60余里,虽然授粉距离较远,但树王每年都硕果累累。
第十怪是“树干发声丰年来”。1995年春,风传“浮来山古银杏树发声”,沸沸扬扬,一时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境内外的许多好奇者,为探幽猎奇,接踵而至星夜厮守,亲睹为快。银杏树发声的时间多在春季晴天的晚上,夜深人静之时,从晚八点到凌晨1、2点钟不等,似有人紧闭双唇从鼻腔内发出的声音,只要一出声,即使有人用力的拍打树干,声响也不会终止。史料记载,清光绪元年,莒州奉正大夫张竹溪所题浮丘八观“咏银杏树”一诗既有“老干夜阑闻魈语”的句子,由此可知,古老的银杏树,夜深人静之时发出奇异声响,已是久有所闻。发出奇异声响的原因是:高大的树干内,部分腐朽了的木质部形成许多孔洞。在光合作用下,树冠抽芽发叶,需要大量水分树干内的无数导管、筛管担负着液体输导任务,发出声响,这种声响经腐木孔洞,引起共鸣,产生增音效果,人们即可听到声响。当地民间流传一说:每当银杏树发声,必是太平丰年无疑。




十六王子造像碑
大唐永徽二年,有大通智胜佛,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王子。大通智胜佛成道后,十六王子皆出家为沙弥。广讲法华经,今已成佛为八方之如来。可惜的是十六王子的头像文革时期给破坏了。






泰山行宫
泰山是天的化身,神的至尊,连万岁皇爷都得去祭拜,何况平民百姓呢。旧时每逢岁首,各地的善男信女,长途跋涉登泰山,焚香祭拜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祈求平安多幅。后来,为避免人们的长途跋涉,就在定林寺设泰山行宫,作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驻浮来山办事处。


三爷殿

菩萨殿


钟楼

清顺治年间莒州太守陈全国立石碑题诗曰:
大树龙蟠会鲁侯,烟云如盖笼浮丘。
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
史载皇王巳廿代,人经仙释几多流。
看来今古皆成幻,独子长生伴客游。

“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隐公八年经。”1979年10月,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重游浮来时所书。碑文录自《左传》。









“山灵助顺”碑:碑文记载了清光绪元年(1875年)夏天,把总(相当于现在的营级以下军官)宋承德,在除夕前一日带炮兵六人夜追强盗于浮来山下,计划在清泉峡周边将强盗抓获,但是盗贼负隅顽抗,持久没有拿下。这时宋承德面对浮来山默默许愿,祈求浮来山山神显灵,助他抓住强盗。事成后必将杀猪宰羊祭祀神灵。果真山神显灵,随即将强盗抓获归案。后刻碑记之——“山灵助顺”。

大雄宝殿,通高9.2米,进深3间,殿门有联阅:晨钟暮鼓惊醒尘世名利客



亘古一人








校经楼原名毗卢阁,相传为刘勰校阅经籍处,故名。




刘勰(465—532年)字彦和,莒(今山东莒县)人。笃志好学,梁武帝时,曾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职,为昭明太子萧统所器重。晚年在定林寺出家,法名慧地。据《南史》载:“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此楼乃当年刘勰校经藏书之处。刘勰于此,晨钟暮鼓之余,埋头校经,直至圆寂,埋骨塔林。浮丘塔林不只代代相传,且有资料可证。据《高僧传》:“隋仁寿中岁,昙观奉敕送舍利于本州(莒州)定林寺。”明嘉靖《青州府志》、清嘉庆《莒州志》均有此类论述。可惜塔林为清康熙七年(1668年)大地震破坏。后人哀悼,题咏崖壁:“铁佛悯莒归地府,彦和碑碎遗荒坟。”当年定林寺最后一位主持僧佛成(卒于1942年前后),在世时,曾多次指点他的墓塔遗址就在寺西。每年清明节和“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佛成总要到遗址前做佛事,以示纪念。



十王殿,又名地藏王祠,殿内塑地藏王和十殿阎君而得名,中间供奉的是地藏王,次者是十殿阎君,下面是牛头马面,黑白无常,日夜游神,判官,孟婆。







三教堂,有唐银杏,树侧有明代重修三教堂碑、清代莒进士庄瑶游浮来观银杏碑与浮来八观碑等。

院内的这棵银杏树,据传为唐代所植,树龄约1300多年。这株银杏树和普通的树生长方式不同,普通的树大树遮荫欺负小树,不会让小树生长,而这棵银杏,它主动让出空隙让小树往上生长,而且是越小的长的越直,俗话说“宁在人下为人,不在树下为树”。而这棵树却长出了这种风格,因此也被称为“风格树”。银杏树也叫“公孙树”,意思是说爷爷栽种的银杏树,孙子才能吃到它接的果子。这棵树还有一个美名叫“四世同堂”,说中间的大树是爷爷,次一级的是父辈,再次一级的是孙子辈,再次一级的重孙子辈等,所以当地人在家里老人过生日时都愿意到这棵树下照个全家福,外地人喜欢在这棵树下系条红丝带,祈望着可以“四世同堂”。


“一山一树一条根 ,一书一字一巢人。”一山是指驰名中外的浮来山,一树是指四千多年的银杏树(被誉为天下银杏第一树),一条根是华人寻根,是华夏民族之根,一书是指刘勰著《文心雕龙》,是开文学评论之先河,一字是比甲骨文还早1500多年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尊,上面刻有“日月山”(今“旦”),是汉字意符象形的鼻祖,一巢人是自远古为抵抗自然灾害架木筑巢的有巢氏、神农氏在这一带活动的记录,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都是这个巢穴的人。

华人寻根馆
天下第一根(天下是草书),为翁宗庆所题。翁宗庆是南方大书法家之一,是翁同龠禾的孙子,翁同龠禾是清朝光绪皇帝的老师。

救生泉: 据莒志记载:清朝咸丰年间,捻军过莒,官兵追杀,附近乡民入山避难,当时因人多泉少造成渴灾,危难之际蒙略知勘识水位者指导,掘地尺许而得此旺水甘泉,渴患幸免,寺僧为感谢山灵,立木碑曰“救生泉”,乱后更之以碑。救生泉之名由此而得。同治癸酉、甲戌年间(约1873年前后)莒西旱灾、蝗灾相继,气候反常,甲戌四月,瘟疫流行蔓延,得病者高烧头疼、呕吐,至口鼻出血而亡,当时定林寺住持宏济,精于医术,率群僧广集柴胡、连翘、双花等草药捣烂装袋,系绳沉泉浸泡,广传乡民饮之以防病。数日后,凡饮此水者得防病、治病双重功效。灾后有民歌传颂道:连翘柴胡配双花,泡入泉涧治瘟痧。救生泉水再救生,慈航普渡济万家。直到现在,浮来山域乡民,还在传承乃至使用着上述验方。



卧龙泉:传说当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回沂水老家探亲,碰上一条恶龙在浮来山下为害乡里,吕洞宾就到浮来山制服了恶龙,用法力运来了佛来峰压住它,并令其四季口吐清泉为乡亲们造福。如果仔细看那清澈的泉水,你就能够看到一个龙头在泉壁上,而龙尾却在北面山峰的脚下。泉水旱而不枯,涝而不溢,就像真是龙吐出来的一样。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为此而称其为名泉。








华人寻根馆


救生泉



卧龙泉:传说当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回沂水老家探亲,碰上一条恶龙在浮来山下为害乡里,吕洞宾就到浮来山制服了恶龙,用法力运来了佛来峰压住它,并令其四季口吐清泉为乡亲们造福。如果仔细看那清澈的泉水,你就能够看到一个龙头在泉壁上,而龙尾却在北面山峰的脚下。泉水旱而不枯,涝而不溢,就像真是龙吐出来的一样。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为此而称其为名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