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诸多的未解之谜,近日再次登历山并访问了民间有心人,关于大庙始建年代和老母生卒年限又有新的发现。今将前段时间晒出的拙文“历山老母考析”加以充实和调整,再次晒出,恳望方家指正。
—— 老竹箨
经久不衰历山母
![[转载]经久不衰历山母 [转载]经久不衰历山母](//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沂南县城北有座山,今名历山,海拔300米。山顶有一处始建于宋、重建于今的香火之地。这处香火之地,既非佛寺,亦非道观,而以山为名叫做历山大庙。
大庙溯源
历山呈南北走向,从南往北步步升高。第一个山头上,东侧是龙王庙,西侧是山神庙。第二个山头是历山最高峰。峰下有一座红柱红瓦的标志性大门,门楣处题名“历山大庙”。进山门沿南北中轴线拾级而上迎面是老母殿,老母殿左前方是财神庙,东南侧向阳缓坡处有一尊高大的“历山圣母”像。老母殿后面最高处是玉皇殿,玉皇殿右侧偏前有“老母”墓。
老母殿前平台两侧各有一通古碑,西侧是清光绪五年《重修老母殿记》碑,碑文已漫漶不清,大体可以看出是一通施财功德碑;东侧是另一通碑风蚀严重,立碑时间及文字多已辨认不清,仅隐约看出碑楣“重修”和“碑记”四字,从碑文行文格式判断是一通记事碑。
道光七年《沂水县志》记载:“虎蹲顶东南为风火山。县西南六十里,万峰叠翠,南北舒两翼,若振羽然,故亦名凤凰山。又东南为黎山,县西南六十五里,山右麓抵沂西岸。折而南为宣崮山。”《沂南县地名志》也记载:“历山……海拔300.4米……原名黎山,因该山较高,东为平原,登山东望,早见曙光,有迎接黎明之意。后演变为历山。”显然,《沂水县志》记载的黎山就是大庙所在的历山,改名历山是在道光年间以后。
山顶大庙的始建时间,1985年编印的《沂南县地名志》记载:“前中疃……村西历山古庙遗址元代残碑记有中疃王氏捐资修庙事。”现在,山旺庄村民刘立超回忆,历山大庙原有一通元朝碑,碑上记载的捐款施财人多数是中疃村的,老人还传说历山大庙是宋朝建的。
大庙建筑遗物中现存一莲花型柱础和一对大庙门口的门枕石。
柱础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自东汉佛教东传之后,莲瓣的装饰被广泛地运用于柱础。古代的莲瓣柱础多作覆盆式的铺地莲花,其莲瓣较为写实且富变化。宋朝柱础的式样变化更多,雕刻也更加纤细,但仍以莲花瓣覆盆式为主要的通行式样。至于元代,因其民族性格粗狂,所以柱础喜用简洁的素覆盆,不加凋饰。大庙遗物中柱础,是典型的覆盆式铺地莲花柱础,由此可证传说历山大庙始建于宋代是可信的。柱础顶面突起的承柱圆形,直径达40多厘米,也就是说大殿重圆柱直径在40厘米以上。由此可知,当时神殿的规模是很宏伟的。
历山大庙建筑遗物中的门枕石,是山门建筑构件。门枕石阴面刻有“大德七年”字样。“大德”是元朝第二个皇帝元武宗的年号,“大德七年”即公元1304年。门枕石刻记的年号与元代残碑记载的中疃王氏捐资修庙事是相吻合的。这说明,元朝大德七年,中疃村王氏除对大庙作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葺外,还新建了山门。
根据大庙建筑遗物和地方志书记载综合分析,可以认定:今历山,清道光七年以前名为黎山。山顶上宋代就建有大庙,大庙的主神是黎山老母。因为黎山演变成了历山,黎山老母也就演化成了“历山老母”。元大德七年和明弘治七年都曾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兴盛时有神殿房舍近百间,并建有戏台,设有水池,定时逢庙会。
老母由来
![[转载]经久不衰历山母 [转载]经久不衰历山母](//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现在崇祀的历山老母是一百年前的刘氏女。
历山老母墓围墙上镶嵌着一方刻有墓主人生平事迹的刻石。全文及标点如下:
老母系山旺庄沂水南关刘氏十一世少姑母。父秉玉,家贫,七岁为吕丈坡王门童养媳。岁歉疫行,民饥尸横,志心为神,救民倒悬,未学能识碑文,十五岁出走历山,庙中神台打坐,虔心修行,慢禁食饮,双涕近地,骨瘦如柴,面色朝(潮)红,乡野争观活神。付(傅)家庄李女染病求术,母告须嫁王门,应果好,后翻悔复发,再求坚应,身强壮,以报王门养育恩也。数月神逝,县官登山叩祭,厚葬于山,重修庙宇,征田十五亩为香资。由此香火昌盛不衰。今刘王两家,人户兴盛,皆老母福佑也。
二〇〇二年六月六日
墓冢前立建有一座四柱亭,廷内立有一通新刻《历山老母圣位》的石碑,碑文全文如下(原无句读,本文作者标点):
山有神则灵也。世传历山高庙可谓名扬天下,誉遍九州矣。考,老母殿始建于明弘治七年,距今五百二十年矣。香火炽昌,终年不辍,佛道竟依,山门高居,围墙高垒,庙会戏台,水池米碓,屋址百间,足表至盛。断恶行善,礼让兴行,周人之急,济人之乏,容人之过,悯人之孤,集福消灾,神明宗旨也。
山旺庄沂水南关刘氏十一世少姑母,幼年家贫失怙,七岁送吕丈坡王门为童养媳,孤苦凄凉,闻者感为酸鼻。然,姑母志坚修神,诸事多异,未学能熟诵碑文,拾柴未劳悠忽满载。数次登山,兄送归,志难摧。王氏难之,命爪篱汲水、掌托盆水不溢,母能之。王氏大惧,知神助也。然也虔诚修身于殿,乡人香火供奉,瞻仰活神,祈求赐福,聆其教化。王之子登殿探拜,视母面赤闭目,重涕近地,布巾拭之。故世,官葬殿侧,以宜奉祀也。三梦媒傅家庄李女,姻王门为其续弦,李母谓子孙曰:汝辈系老母神赐也,勿忘之。刘王李三族缅怀老母恩泽,捐资修冢,建亭铭志,永垂万世,蜡岁寒社,俎豆长青也。
沂水南关刘氏四世刘应召,于顺治年间迁居原沂水县西南红峪庄(今沂南县铜井镇红峪庄)。刘应召的曾孙七世刘克恕于乾隆年间迁居山旺庄。刘克恕的曾孙十世刘秉玉,生二子一女。刘秉玉因家境贫寒,将七岁的女儿送到吕丈坡(今沂水县许家湖镇吕丈坡村)王家做童养媳。刘氏女在王家生活不顺心,数次逃到娘家附近的历山,在大庙神台打坐,立志修神,每次都被娘家兄长送回。为此,王氏婆家多次难为他,但总是难不倒她。婆家的做法更坚定了她进庙修行的决心,终于在十五岁时出走历山,志坚不回。刘氏女出走历山时,大庙也已处于毁废状态。时值灾荒之年,疫病流行,刘氏女仅靠乡人香火供奉生活。从碑文描述看,刘氏女或因已染疫疾,因此不数月即病逝。从官府出面为其收尸入葬这一记载看,刘氏女病逝时王刘两家均为其收尸。
因为刘氏女在慢绝饮食的情况下,打坐神台,生命延续数月,乡里以为神人,不仅争相观望,而且顶礼祭拜,祈求赐福,聆其教化。其中傅家庄(今属界湖街道办事处)李氏女因病求助,经刘氏女指点嫁于王门后病愈。因此,灵验名声大震。
官府为刘氏女入葬并重修庙宇后,刘王李三族又捐资修冢,建亭立碑,以之光耀门庭,期望永垂万世。每年清明节时,吕丈坡王氏族人都来祭拜老母,百年以来延续不断。
刘秉玉之女生年不详,据《刘氏族谱》记载:“卒于光绪年间,葬于历山顶即老母奶奶坟。” 光绪年间即公元1871年——1908年期间。
老母崇拜
刘氏女化为历山老母的根源,是民间对骊山老母的崇拜。
在中国神仙体系中,神和仙是有所区别的。神是先天自然之神,或生来就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真圣,按神仙体系集大成者葛洪《抱朴子》的说法,神是属于神异类,“非可学也”,比如三清尊神、玉皇大帝、南极仙翁等天界尊神,就不是世间的凡人通过修道能够修成的。仙是后天在世俗中修炼得道之人,也称后天得道仙人,凡是通过长期的修炼,最终达到长生不老的人,就是仙人。骊山老母是骊山上的神,是先天自然之神,而非后天修炼而成的仙人。她既是道家神仙体系中重要的女神,也是民间崇奉的重要神灵,她在中国民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道教宫观里通常都有供奉。
骊山老母的原型
神和仙都是人类以实际社会中的某些人为蓝本虚构出来的。骊山老母的形成蓝本即是商末周初人骊山女。
《史记·秦本纪》记载:商朝末期,胥轩在西戎之地与戎人一起生活,被称为戎胥轩。他与骊山女生了个儿子叫中潏,因此亲附西周,为西周镇守边陲,受到后世崇敬。
据陕西文史研究丛书《骊山女娲文化论文集》作者考证,唐代以前,骊山老母还仅是一个神话故事。今骊山西绣岭的“老母殿”(现称老母宫)是初唐时期专为纪念“骊山老母”而始建的。从此开始,骊山老母逐渐衍化成了神,被道家和民间所崇拜。如:唐朝记载神仙的著作《集仙录》记载:骊山老母天姿绰约,风华绝代,尝作阁道于骊山。秦始皇帝游此遇之,惊其艳,欲侮之。因受老母施法以惩,乃罢。自此之后骊山女化为老妪,人遂以尊称为老母。又如:骊山老母殿里的唐代《骊山老母授经碑》记载,唐代学者李筌曾在骊山脚下巧逢老母,老母向他传授了《阴符经》秘义。
还有一说,骊山老母是上古时期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女娲。如,南宋学者罗泌《路史》云:“女娲,立治于中皇山之源,继兴于骊。”宋朝宋敏求《长安志》记载:“骊山有女娲治处,今骊山老母殿即其处。”
追根求源,对骊山女乃至骊山老母的崇拜,根源于中国原始母系社会的女神崇拜,是对母系社会的集体记忆。这种原始崇拜女人风气,使得女人在道教各个仙境均有一席之位。
从骊山老母到黎山老母
对骊山老母的崇拜,主要是黄河流域的中游地区,亦即中原一带。随着骊山老母的神化和对老母崇拜的深化,唐宋以来,骊山老母又衍化出了不同的名称和形象,如黎山老母、北斗老母、无极老母等。在骊山老母衍化的新形象中,“黎山老母”是一个最为丰满的形象。
黎山老母的形象多出现在小说戏曲中,其形象已不再是传说中上古时期的神话形象,而成了风姿绰绰、高深莫测、藏有秘籍的女仙形象。如,传说中的唐代西凉国寒江关守将的女儿樊黎花、宋代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白蛇传》中的白素贞都是黎山老母的弟子。这些新形象的“老母”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指点迷津、授以秘籍。这一特点的根源,显然是骊山老母授予李筌《阴符经》秘义这一神话的延伸。而骊山老母指点迷津、传授秘籍等神话,显然是女娲造人神话的衍化和丰满化。
老母转化
刘氏女在历山大庙打坐去世后,世人不仅神化了她生前的行为,而且把她神化成了“老母”转世之身,又把她逐渐转化成了历山大庙的主神,最终成了“历山老母”。刘氏女是光绪年间去世的,也就是说现在崇祀的历山老母仅有不足140年的历史。
神和仙都是人类以实际社会中的某些人为蓝本虚构出来的。在古代,当某些人的作为令人感到不解或恐惧或感激,人们便会将其影响力无限扩大,最终成为神或仙。刘氏女就是因为有超于常规的行为,又有偶尔或者附会出来的灵验,所以被后世不断神化而形象越来越丰满,最终转化成了历山老母。
陕西关中一带,农历六月十三日是骊山老母生日,届时前后几天有盛大的庙会,附近的老百姓纷纷到骊山老母殿进香求福、求子。今陕西一带民间,还有久旱不雨时向老母祈雨降福的习俗。庙会神事活动,不仅在陕西一带已源远流长,而且中国西南、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的信仰民众,也时常不断的来这里祭祀骊山老母。
在台湾,人们供奉骊山老母,主要是作为救灾救难、指点迷津的万能神来崇拜的。骊山老母影响巨大,香火很旺。根据可查到的资料,台湾供奉的老母的庙宇有:台北无极慈母宫、嘉义黎山圣贤宫、南化葫芦山骊山老母宫、嘉义大埔黎母行宫、永康玉骊宫、屏东三圣宫、枫港圣天宫、台东天圣宫、梨山慈元宫、华冈老母宫等等。这些老母宫名称不一,崇祀主神的名称不一,但主神的实质都是骊山老母。
在大陆,民间不仅供奉救灾救难、指点迷津的骊山老母,也崇拜法力无边、撒豆成兵、不食人间烟火的黎山老母。如山东省境内新泰市汶南镇的朝阳洞,就传说是黎山老母修炼过的地方。
陕西关中一带有六月十三祭拜骊山老母的传统,沂南县铜井一带也有六月十三日祭拜“老母娘娘”的民俗。这不是一个巧合,而是证明了“历山老母”与“骊山老母”、“黎山老母”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启 示
“老母”由人而神,又由神到人,再由人到神,在循环往复中,逐渐注入了现实的人的心灵需求,而经久不衰。
人们把自己的崇拜和敬畏,置于高处,予以神化,然后再自我增加崇拜和敬畏之情。在不断地循环中,人们有了崇拜和寄托,有了信念和信仰。神在保佑人类的同时,也被人类不断赋予更多的内涵。他们幽居在人类心灵的高端,在俯视和引导着人们行为。这也许就是神灵崇拜经久不衰的原因,和经久不衰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