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齐鲁分疆地之五-千年葛沟古镇纪略

(2014-02-09 18:22:00)
标签:

转载

分类: 史志乡情

   自临沂北行约七十里,于沂河左岸,有古镇曰葛沟。沂河源自沂源,南流而入黄海,蜿蜒曲折一千余里,沿途村镇众多,何以称葛沟为古镇耶?葛沟村碑记曰:“该村早称葛沟镇。据《据续山东考古录》载:‘中邱邑又名诸葛城,又名王僧辨城,今葛沟镇。春秋隐公七年,城中邱。’村南原有一阁,南向,东西长约十五米,宽约十米,拱形门洞,可三马并行。门额为‘齐鲁分疆’。抗日战争时期被毁,已荡然无存。据传古时沂河狭如水沟,阁立沟畔,故名阁沟,后演变为今名。”如此记为实,称葛沟为古镇则可也。

   既为古镇,应有古迹。然则有则有之,古镇历经千年沧桑巨变,诸多古建旧址虽在,地上已是片瓦无存。今访之村民,即使耄耋老人亦难言其详矣。因多为传说,绝少实物,难以确记,故为纪略云者。古迹者何?曰齐鲁分疆阁,曰普明禅院碑,曰阎君殿碑。
        据《沂南文史资料》,古镇南首,原矗立有一古建筑,此即为“齐鲁分疆”石阁是也。全阁皆以长条青石筑成,阁基巨石每块重达两吨。阁基东西长十五米,南北宽十米,高十五米,拱门高五米,东西宽亦五米。石阁凌空高筑于南北通衢之上,三马并辔同行,宽绰有余。拱门南面上方横嵌石匾,镌刻四字曰“齐鲁分疆”。拱门北面上方亦有石匾一块,镌刻着几行小字,村民或曰为“普济宫”云云。石阁北侧,拱门两旁原有石碑四块,今已无存,碑文无人能知,仅知其一为明朝重建石阁时所立。如欲登临石阁,拱门西南侧有石阶,宽两米,阶高三十五厘米,共十三阶。拾级而上,达一平台。平台面积约两平方米。自平台向东再登三阶,即可达石阁顶层。顶层四周有女儿墙十二垛,约与人高。石阁顶部有房屋三间,琉璃筒瓦,花脊龙头。房屋长七米,宽三点五米,脊高五米,门北向。房内正中,观音塑像面北端坐莲台,俗谓之“倒坐观音”。观音坐像两侧,还立有痘疹娘娘。因阁中供有观音,故此齐鲁分疆阁又称观音阁。
    然则,一阁而二名,何也?以唐天佑先生观点,自春秋战国直至汉初分立诸王,葛沟皆非齐鲁疆界划分之地。然此阁匾额何以称“齐鲁分疆”也?盖分疆者,分野也。古之占星家家以天象变化占卜人间吉凶祸福,将天上星宿与地上州国相对应,在天称作分星,在地称作分野。《汉书·地理志》记齐鲁分野时写道:“齐地虚、危之分野也,鲁地奎、娄之分野也。”葛沟在古代是青州、徐州北南分疆,青州、兖州东西分疆之地,即城阳郡与东海郡、城阳郡与泰山郡三地分界的地方。可见,“齐鲁分疆”并非古之齐鲁二国疆界划分之地,实乃古地理学的专有术语,为齐鲁分野之标志地也。葛沟齐鲁分疆石阁是研究我国古天文学、古地理学家的实物凭证,这样珍贵的文物在全国亦极为罕见。然令人扼腕者,抗战期间,日伪在葛沟构筑据点,于1941年将石阁大部拆毁,用拆出的石料在古阁东南侧普明寺中修建炮楼。日伪炮楼筑成不久,八路军与地方抗日武装即一举攻破该日伪据点。因当时敌我拉锯,争夺激烈,为防止日伪重修炮楼,八路军及地方抗日政府发动邻近乡县群众近万人,不仅将炮楼及普明寺全部拆毁,亦将石阁残基,甚至将葛沟古镇围墙拆除一空,将石料全部运往沂河西岸苏家庄、石沟一带。石阁古迹从此荡然无存。石阁既为古齐鲁分野之建筑,阁中观音及痘疹娘娘塑像所来自何?盖石阁古已有之,明代重修,其前其后,又不知重修几次。普明禅院废弃期间,寺僧曾在古阁中居住,观音塑像或许是此时所立。故观音则后来者也,而痘疹娘娘又后来者也。村民见阁中并无他物,将观音及痘疹娘娘皆供奉于此,以祈福祛病,遂使古阁不伦不类矣。
    古阁东南数十米处有一古寺,寺曰普明禅院。抗战时期,该寺为日伪所占据,并用自古阁拆来的石料建成一坚固工事,村民称之为“汉奸围子”。该“汉奸围子”及普明禅院后亦被抗日武装全部拆毁,但留有石碑两通。在“文革”破“四旧”时,一通石碑被毁,今仅存石碑一通。石碑碑文大部仍清晰可辨。兹录如此,以告世人。碑文除记述禅院由来及增修佛殿缘由外,另有捐款人及工匠姓名等。
    《普明禅院增修佛殿碑记》碑文曰:寺曰普明,由旧也。旧有普明乎?曰有。有何在?在直北观音阁西北隅,河水冲激坍塌无存矣。夫普明,大寺也,此则旧名小寺。大小异处,何以袭其名乎?盖西方如来一而已矣,则佛光之普照不止而已矣。且两寺僧众同一法眷,大寺没故,小寺亦普明也。然则此寺之规模固自昔已然乎?曰,然也。方余总角时,曾嬉戏于此,见草殿三楹内无神像,无墙垣,一切山门禅堂之类俱蔑如也。幸赖余族兄太学生讳嶷者,鸠工庀材,修整一新。而寺僧向住观音阁,遂迁于是焉。名曰普明,而小寺居□禅院矣。此其前曰□也,非现今增修之谓也。曷言乎增修也?迩年来,时和年丰,人民乐恺,思欲易草殿而恢扩之,故凡砖瓦木石之料,修具泥水□塑之工咸集矣。前则影壁,外则山门,一切更张而改观焉。由是巍然焕然,满眼金碧,堂矣皇矣,法像庄严。小寺亦何减于大寺乎?□竣首事者,属余为文,余因总其始末而为之记。岁进士补儒学训导陈洞撰书  嘉庆十二年三月十六日立
    据碑文所记,石碑所在为普明小寺,而另有普明大寺。普明大寺建于何朝何代,今已不可考。大寺在观音阁即齐鲁分疆阁之西北,原矗立沂河岸边,为洪水冲激坍塌无存。今在古阁正西沂河几近河心处,有一巨石,村民称之为“庙子石”。普明寺僧常踞此巨石以桶取沂河之水为日常所用。村中民谣曰:“大沂河,三尺宽,一步跨到河那边。”据传,早年时两岸村妇在河中洗衣,常将洗衣木槌扔来扔去,互相借用。村碑所言葛沟村名曰:“古时沂河狭如水沟,阁立沟畔,故名阁沟,后演变为今名。”如此看来,村碑所记并非虚言。即使现在,葛沟段沂河河道仍然十分狭窄,窄处也不足二百米。原普明大寺为洪水冲毁后,在古阁东南建普明新寺,此为小寺也。新寺不知何故荒废,寺僧居于古阁之中。清嘉庆年间,在村中士大夫的倡导下,村民捐款,增修新寺,使古寺得以重生,直至毁于日寇侵华之时。在葛沟所有古迹中,《 普明禅院增修佛殿碑记 》石碑可谓是硕果仅存。即此仅存石碑,今立于颓屋畜圈之间,为院墙之一段,不曾为人所珍视。抚碑思古,令人长叹不已。
    普明寺在镇南,村民称之为南庙。村北亦有一庙,村民称之为北庙。北庙者,何庙也?据《沂南文史资料》之《葛沟一村地震碑》一文所记,碑文为:“山东青州府莒州沂水县葛沟镇旧有阎君殿,兹因康熙柒年陆月拾柒日地震惨变,庙宇崩颓,神像损坏,目击心酸。众姓发心,攒资重修,复塑金身,□诚乐助,共成胜事。康熙玖年叁月初壹日立。”《资料》又云:“阎君殿系‘恒甫香院’西廊房,一九二八年被当地农民协会将院内神像拉倒,砸了廊房。”“恒甫香院”者,何也?《沂南文史资料》语焉不详。据碑文所记,此处原有阎君殿,为康熙时大地震所毁,故此庙应为阎罗王庙。此碑为地震后重修阎君殿所立。因碑文言及康熙七年山东大地震之事,故又称地震碑。解放后,该庙改为学校,先为学堂,后设为葛沟联中(初中),再后又设为葛沟中心小学。一九八三年学校修缮时,发现此碑,此碑被垒砌于屋墙之中。中心小学迁建他处后,原址上除新建沂河管理站一处之外,村民亦在其上垒墙建屋,原有房屋拆除一空,石碑终于不知所踪。
    葛沟古镇之古迹,除齐鲁分疆阁与普明禅院碑及重修阎君殿碑外,另有古迹数处,今一并记之。 村之西北,濒河处有一高地,与阎君殿仅一街之隔,建有龙王庙一座,不知建于何年,亦不知毁于何时,形制规模亦不详。盖夏季沂河常突发洪水,毁岸伤人,故村民建龙王庙以祈求平安。古镇东侧中间偏南处,有土地庙一处。土地庙所占土地为村民范氏所捐。该庙为长方形院落,院中有房两间,一前一后,前为土地神办公之处,后为土地神生活居所。此庙亦毁于破“四旧”之时。现仅存庙门石顶一方。镇东门外一里处,有古庙遗址一处,村民称为“老庙子”。此庙亦不知建于何年毁于何时,形制规模亦不详。据传,该庙曾为盗匪所据,官府进剿时将古庙一并焚毁。除以上古迹外,古镇尚有围墙、壕沟环绕。在战乱不息的年代,村民为求自保,而集全镇之力建围墙,掘壕沟。因古镇之西紧邻沂河,故围墙仅设北门、东门及南门,在土地庙处另辟有小东南门。围墙已然全无踪迹,仅有壕沟尚在。
    葛沟,余之家乡也。余常年在外,一年之内回乡不过三两次。今岁春节,余又回家。但见污水横流于街巷,垃圾充塞于沟渠;新街两侧,店铺鳞次栉比,霓虹闪烁,商家又增不知几许;旧村之内,老屋椽朽墙圮,蒿草又枯不知几处。余既不见当今文明之何在,又难觅历史古迹之所踪。拜年归来,余穿行于新街旧村之间,闻听鞭炮震耳一似于余童年之时,踟蹰徘徊,感慨系之矣!
     余幼时不知古迹为何物,长大不知古迹之所在。古迹者,何也?古迹者,历史也,文明也。在世界诸文明中,中华文明自成一体。先有盘古氏开天辟地,后有娲皇氏抟土造人,及至公孙轩辕氏,推历法,播五谷,造舟车,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定百官,自尔至今,凡五千年矣。历史既久,古迹亦多。华夏大地上,可谓是家家有古董,处处有古迹。然则,所谓古迹者,建而毁,毁而建,建建毁毁,毁毁建建,如此反复,其谁知之!知之又何如!诸多古迹其名未易,然此古迹已非彼古迹矣。古迹之毁坏,既因天灾,更因人祸。王朝初立,盛世之时,往往大兴土木,营建寺观亭阁。及至天下大乱,群雄争霸,兵匪横行,人祸所及,梁椽焚而为烟,砖瓦碎而为砾。更有新朝再立,瓦砾之上,又有古迹替矣。于是,人皆知以古迹为史之不可全信也。然而,中华文明何在也?曰,在古籍中也。黄帝之时,仓颉造字,天雨粟而鬼夜哭。何也?文字之功,在于记事,助得救失,使民智日开,则鬼神无从欺人焉。故中国史籍堆积处高如山岳,翻阅时浩如烟海。由此看来,中华文明为书本纸质文明也。然文字果真有如此之神力乎?如文字所记,确为真实,鬼神哭之可也。然而,文字既可记真,亦可作假,自古至今,伪书多矣。《尚书》者,儒家之经典也,今人证之为伪。更有乾隆修史,极尽毁删篡改之能事,故有乾隆修史历史遂亡之说。于是,人亦皆知以古籍为史亦不可全信也。古迹不可全信,古籍不足尽凭,中华文明又何在也?曰,在古墓中也。古之皇帝皇妃,达官显贵,生时尽享荣华,死后亦备极哀荣,生时所用一切物事,死后全部归葬于墓穴。古墓深埋于地下,决非与房屋宫殿、书籍纸张一般易于毁坏,虽说古墓多被盗掘,以致十墓九空,但墓中之物应非假也。故殷墟之有甲骨,而知史之有商也。然则,殷墟非墓也。今有魏武之墓,人或以为真,或以为假,令世人困惑齿冷不已。因之,欲寻中华文明之所在,难矣!
    历史者,人类之记忆也。有记忆,有历史,则为文明之族,则为人类。无记忆,无历史,则为蒙昧之族,则为兽类。即不为兽类,亦为荒蛮之族。故反顾历史,所以见往而知来,览古而知今也。然历史何在也?在古迹,在文字,在古物。其间虽有缺失伪假,若能“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常思恒虑,以殷为鉴,亦必能吊古迹,思古人,求真实,知兴亡。然国人多不知古迹、古籍、古物之可宝贵也,亦不知古迹、古籍、古物之可珍惜也。即古之曾有而今已不用者,甚至为糟粕者,亦应陈于馆内,以使人见之省之警之。然始建而终毁,昨记而今焚,朝作而夕坏者,多矣。非惟如此,古迹露于道旁,人皆见之,有谁得而思之?古籍陈于案上,人皆读之,有谁得而虑之?古物售于市中,人皆利之,有谁得而想之?余唯见红尘蔽日,人人皆汲汲于功名,碌碌于富贵也。
    余尝游数处古迹,所见无非游人也。古迹大门之内,假僧拦门索钱;古迹大门之外,商家猬集求财。平常之时,游人如鲫;闲暇之日,游人如粥。尤其可叹者,但凡道观佛寺,更是游人如堵。来而游之者,何人也?一为懵懂颟顸而无所知者,见庙即跪,见神即拜,既不知生之何为,亦不知死之何义;二为并无信仰而唯利是图者,用时即来庙烧香,过后即全然已忘;三为汪洋大盗,贪国大奸,好事不做,坏事做尽,心中终日不宁,故来礼神以求平安。凡此之类,皆不知如何始得平安,只知妄求神佛。此三类人者,即使古迹历尽,古籍阅遍,古物占全,于其人生又有何益哉!
    余三生有幸,生逢盛世,当知日后必有倡议重建葛沟石阁庙宇者,亦当知石阁庙宇重建之后,必定游人如织,香火旺盛。余但愿重建之后,石阁庙宇不再因战乱人祸而复遭毁坏,来而游之者焚香祷告之时亦应抚今追古而有所思益。
    文明者,人类之于其自身、于宇宙万物之态度也。若人于游历古迹、阅读古籍、把赏古玩之时,能参天地之常、自然之识,悟中庸之道、和谐之理,则大同世界至矣。
 

 春秋时莒国图。图中中丘即为今葛沟所在地。
房前石头为齐鲁分疆阁之残余石条。今滨河大道建于古阁西侧,这是在修建大道时出土的。
 今葛沟滨河大道上仿建古齐鲁分疆古阁。与古阁实不相类。
 沂河中庙子石。传说普明禅院(大寺)中寺僧在此以桶汲取沂河之水。
 《普明禅院增修佛殿碑记》石碑。
 土地庙遗址。近处有沟槽的石头,即为庙门石顶。
 评论这张
摘自网易博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