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沂水县志卷之八
人物
方外(1) 侨寓(2) 方伎(3)
仙释之属(4),无关四民(5),羁旅之人(6),非吾本境。然畸人硕士(7)或有托而逃焉,或因事以寄焉,则其纯粹者要亦不得而没也(8)。前志所载仍存之。
[注释]
(1)处世俗之外者如僧道等为方外。
(2)非本籍之人而寓居此地者为侨寓。
(3)方伎为业医卜星相之人。伎同技。
(4)意为属于修仙拜佛之徒。
(5)四民为士、农、工、商。
(6)羁旅之人即旅居外地之人。
(7)畸人为异于世俗之人。硕士即贤人。
(8)意为确属畸人硕士,亦不能予以湮没。
方外
晋
竺法汰[东莞人。道貌魁梧,湛深禅学。时领军王洽、东亭王珣、太傅谢安咸敬礼之。临寂,预示其期,以太元十二年卒于精舍]
隋
胡燦[沂水人,本韦姓。仁寿初,诏送舍利于蒋州栖霞寺。遍访江表丛林,得经一百余卷,并前录所遗及诸缺本,于是到处传写,北方诸乘始完]
唐
张道通[齐人。天宝时栖息于东莞织女山洞中,年三百岁。人作迎仙观于其下]
国朝
卧石山人[康熙四十一年冬,来沂,居岜山磵谷中。每卧石上,人问其姓氏、里居,不语,袖中出笔研(砚),书于掌云:“居山不必言家业,学道何须说姓名。”或问君将安归?复书云:“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他乡。”时岁歉,督赈大臣来沂水,独步山中,赋诗以赠,并构木室居之。四十二年秋遁去。后数年,有识之者曰:“君非向居岜山者耶?”山人以手画地云:“予岂岜山客,乾坤一野人。”寻复去,不知所终。其与人唱和,自署“卧石山人”,遂以名之]
侨寓[无]
方伎
北魏
徐
謇[东莞人,字成伯。与兄文伯皆善医药。慕容白曜平东阳,获之,表送京师。显祖欲验其所能,乃置诸病人于幕中,使謇隔而脉之,深得病形,兼知色候,遂被宠遇,官中散。后以治高祖疾,有救摄危笃之功,进鸿胪卿、金乡县开国伯。謇常有药饵及吞服道符,年垂八十鬓发不白,延昌初卒]
北齐
徐之才[謇兄文伯之孙也。善医术,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辨捷。天统四年,官尚书左仆射。方术明悟奇验,不能殚述。年八十卒。赠司徒、公录尚书事,谥曰“文”]
沂水县志卷之九
纪事
掌故(1)
“古今来兴废存亡之迹,不可一端尽也,多则棼(2),略则漏。将以揭庶政之网维(3),垂千古之法戒,使读者一披阅间,而千百年之故了如指掌,非编年(4)不足以志之。”此《郡志》之言也。按《郡志》纪事,合人事天象为一,宋、元以下,则但纪灾异,少人事。今仍分隶作两项,较明晰易见,从旧《邑志》也。余见例言。
[注释]
(1)国家之典章制度、大事纪要曰“掌故”。
(2)句意为纪载多则头绪纷繁。棼音分。
(3)句意为用以阐明诸政治纲领。
(4)记事以年代顺序编写为编年。
周
鲁隐公八年秋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
闵公二年秋八月,共仲奔莒,莒人归之,及密而死。
文公十二年,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郓。
成公四年冬,城郓。
九年,楚公子婴齐帅师伐莒。庚申莒溃,楚遂入郓。
襄公十二年春三月,莒人伐鲁东鄙围台。季孙宿帅师救台,遂入郓,取其钟以为公盘。
昭公元年春三月,季武子伐莒取郓。
秋,莒展舆立而夺群公子秩。公子召去疾于齐,齐公子鉏纳去疾,展舆奔吴。叔弓帅师疆郓田。
五年,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
秋七月,公至自晋,莒人来讨。戊辰,叔弓败诸蚡泉。
定公十四年,田常割齐,自安平以东至琅邪(琊),自为封邑。[安平在临淄以东十里,琅邪(琊)今沂、密等县是]
秦
始皇既并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琅邪(琊)郡。
汉
高帝六年冬十二月,以胶西、胶东、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外妇子刘肥为齐王。封丁复为阳都侯。
文帝元年置城阳国。[城阳统县四,曰莒、曰东安、曰阳都、曰虑]
景帝中元五年,封王信为盖侯。
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阳王子吉为东莞侯。
昭帝元康三年,封张彭祖为阳都侯。
宣帝甘露四年,封鲁孝王子强为东安侯。
王莽天凤四年,琅邪(琊)樊崇起兵于莒,同郡人逢安,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各起兵,合数万人,从崇攻莒不下。遂去至姑幕,击莽探阳侯田况,大破之。遂北入青州。
东汉
光武建武三年,以阳都侯伏湛为大司徒。
明帝永平二年,以盖县益琅邪(琊)国。
十五年二月,东巡狩。三月,耕于下邳,进幸阳都。
桓帝延熹三年,琅邪(琊)贼劳丙与泰山贼叔孙无忌攻没琅邪(琊),属县发城阳、阳都五县兵讨平之。
献帝建安四年,曹操遣臧霸入青州,破东安。
晋
武帝泰始元年,封叔父伷为东莞王。
咸宁三年,徙东莞王伷为琅邪(琊)王。
太康十年,分琅邪(琊)置东莞郡。
惠帝永熙元年,以东安县公繇为尚书左仆射,晋封东安王,寻免。
东晋
元帝太兴二年,泰山太守徐龛以郡叛,破东莞。遣太子左卫率羊鉴为征虏将军,督徐州刺史蔡豹等讨之。
太宁二年春正月,后赵将兵都尉石瞻取东莞。
安帝义熙五年,刘裕伐慕容超,至琅邪(琊),次东莞,登团城。超败绩,遂执之,青州平。
宋
文帝元嘉二十二年,魏徙青徐之民以实河北。
二十三年魏寇青州,御史中丞何承天,请徙青兖旧民及冀州新附在界首者于大岘之南,以实内地。
明帝泰始三年,始失青、冀、徐、兖四州之城。辅国将军张谠守团城,不附于魏。八月,魏东徐州刺史成固公戍圂城。[详前古迹内]冬十一月,分徐州置东徐州,以辅国将军张谠为刺史。[谠时守团城,就置东徐州,以刺史命之]
四年,魏尉元遣使说张谠以团城降魏,魏以中书侍郎高闾对为东徐州刺史,同镇团城。
五年,魏师陷东阳,沈文秀被执,青、冀之城尽入于魏。二月,魏以慕容白曜为都督青、齐、东徐三州诸军事,抚御有方,东人安之。[时东徐州统东莞、东安二郡]
七年冬十月,命北琅邪(琊)、兰陵二郡太守垣崇祖经略淮北,崇祖自郁州将数百人入魏境七百里,据蒙山。[《魏收志》:“蒙山时属东安。”即新泰县]魏东兖州刺史于洛侯击之,崇祖引还。
齐
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诏南青州等六州严纂戎备。[时南伐齐也。南青州即东徐州,魏主更名,仍领东莞、东安二郡]
梁
高祖天监五年,遣将军角念屯蒙山,招纳徐、兖之民,降者甚众。[《魏收志》:“蒙山时属东安。”]梁角念与魏毕祖朽战于蒙山,梁师奔溃,赴沂水,死者四千余人。[黄《邑志》有“沂水”字。相勋录本去“沂水”字,按《通鉴》载此事,文亦异]
十年,琅邪(琊)民王万寿杀东莞、琅邪(琊)二郡太守。刘晰[《梁纪》误作邓晰]据朐山,魏徐州刺史卢昶遣郯城戌副张天惠、琅邪(琊)戍主傅文骥赴朐山,诏振远将军马仙埤击破之。[按时梁、魏交争,青、徐郡县降叛不一。观五年角念既屯蒙山,则东莞、琅邪(琊)当暂亦属南,但史无其文耳]
普通五年冬十月,彭宝孙拔魏东莞。壬戌,裴邃攻寿阳之安城。丙寅,马头、安城皆降。
隋
大业十年冬十二月,东海贼帅彭孝才转掠沂水,留守董纯讨平之。[隋改东莞为东安县,寻改为沂水县,见前邑名]
十二年,鲁郡贼徐圆朗攻陷东平,分兵略地,自琅邪(琊)以西北至东平尽有之。[沂水系琅邪(琊)境内地]
唐
高祖武德二年,海岱贼帅徐圆朗以数州之地请降,拜兖州总管。[沂水至是属唐]
德宗建中元年,平卢节度使正已拒命。[正已有沂、密等十二州之地,唐沂水至是为正已所据,传至师道垂六十年]
宪宗元和十四年,平卢将刘悟斩李师道以降。[沂水至是始入版图]
昭宗乾宁四年,朱全忠破朱宣,尽有兖、郓、沂、密之地。[沂水自是入于朱全忠,历五代至宋,皆为中原之地]
宋
高宗建炎二年,金人陷青、潍州,京东郡县皆入于金。[沂水自是属金]
四年,金立刘豫为齐帝,以京东地畀之。[沂水自是属刘豫,豫废,地仍属金]
宁宗嘉定四年,金益都盗起。
五年,泰安刘二祖等掠淄、沂诸州县。
七年,金潍州民李全兵起,掠青、齐州县。
十年,李全帅众来归,袭金青、莒等州,取之。[沂水至是仍入于宋]
理宗宝庆三年,李全以青州降蒙古。[沂水至是遂入于元]
元
至正十七年,刘福通将毛贵陷青州。
二十一年,察罕帖木儿收复山东。
二十七年,明兵徇山东郡县,皆下之。
明
武宗正德六年春三月,霸州贼刘六、刘七、戚晏明等数万人攻日照、蒙阴、费县、沂水,皆破之。九月,刘六等复破沂水等十城。
崇祯十四年,兖州土寇史二、姚三等率众十万掠沂水,张问行击败之。
十五年,大兵破沂水等城。
国朝
顺治七年春正月,榆园贼杜冲等寇安东。夏五月入沂水,焚毁南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