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文人的三种“血型”

(2011-09-13 21:42:41)
标签:

中国文人

儒释道

属性

杂谈

分类: 文化闲谭

    中国文字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钟鼎文,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了文字,便有不事稼穑、靠脑力劳动讨生活的文人。文人的生存之道不外乎以下几种:第一,做官或做官的附庸(刀笔吏、师爷之流);第二,做教师,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第三,做医生,悬壶济世。其他还有沦为给人占卜算命的终为文人自己所不齿。文人靠的是笔头,当然也靠舌头。文以载道,文人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作用就是创造并传播文化尤其是文学。从商周时代的钟鸣鼎食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继而到秦汉时期的一统江山,再往后南北朝的四分五裂和民族大融合,在变迁中痛苦并快乐着,中国文人逐步被定型。如果将性格比作血液,里面便主要有三种血型:儒(A型)、仙(B型)和佛(O型)。三种类型的名字很有意思,可以望字生义:儒者,人所需者也;仙者,山人也;佛者,不是(弗乃不是之意)人也。

 

    儒家创始人为孔夫子,讲求的是守规矩,克己复礼。仁义礼智信,说的是做人要承担社会责任,要为别人活着,为规矩活着。后来,儒家演变为儒教,开始讲究“存天理,灭人欲”,成了统治者剥削人、压迫人的工具,难怪鲁迅从中看出了人吃人的可怕本质来。

 

    仙乃道家,老子、庄子肇其端。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逃离现实,跑到山里面羽化成仙御风而行。后来,道家演变为道教,讲求修炼仙丹,敬奉并依靠神仙解人苦难。由原来向内求变成向外求,完全走了形,变了样。

 

    佛家是外来的,源于古印度地区一位得道的修行者叫做释迦摩尼的学说。东汉以后,伴随着佛经的不断输入和翻译,在与中国传统的道家、儒家学说碰撞和交融后形成汉传佛教。佛教讲凡人皆有佛性,只要通过“戒、定、慧”,自我修炼,就能成佛,远离各种苦难,内心澄净,得大自在。

 

    儒、仙、佛,三种境界,大有不同。儒只讲入世,活在今生今世,不问死后事,关心的是后继有人,世世代代能传承自己的血脉即可。仙讲避世,逃离现实,进入神仙世界得以长生不老。佛讲的是跳出三界外,出世而又不离世。真正的修行者不是离群索居,而是居于世间,发慈悲之心,敬畏生命,帮助别人,成就自己。活在未来也活在当下。

 

    对于文人来讲,儒、仙、佛的三种血型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不断发酵、在痛苦的抉择中不断求证而逐步定型的,有的还有摇摆、反复,有的还有混杂,并不十分纯正。

 

    诸葛亮是儒家的代表。虽然躬耕南亩但心系天下,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为座右铭,一直谋划着如何恢复汉室,致天下太平。一旦遇到明主刘玄德,就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恪守规范,忠于职守,是儒家的一大特点,确实可做社会的楷模,但有时会失之于死板和教条。岳飞以武功出名,但骨子也是一文人,他的《满江红》传诵千古,就是不知权变,有些愚忠,最后不能做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不能乘胜前进一举收复江山,长使英雄泪满襟。

 

    李白被称作诗仙,却不是仙家的典型人物。在他的人生历程中也有一个演变过程。起初,他醉心于功名,虽然游历山川,访仙问道,但心向朝廷,梦想着建功立业。朝廷一召唤,便放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进了朝廷成为御用文人,又不甘心就做擦脂抹粉的事情,就常常放浪形骸,一醉方休,“天子呼来不上船”,结果惹怒了权贵被放逐。于是乎,大唐盛世成就了一个内心充满幻想而又很单纯的游吟诗人。实际上,他的心灵一直无处安歇,像那寂寞的歌词一样 “老无所依”。其实,最有道家风范的文人应是陶渊明,他厌倦了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官场生活,回归了田园,把大自然当作寄托灵魂的地方。他对佛教理解但并不认同那个极乐世界,创造了桃花源的理想世界。虽然生活有时变得很困窘,但仍不改其乐。

 

    佛教虽是外来的思想和宗教,但却成了众多文人的心灵归宿。有的看破红尘直接出家,更多的是成为居士在家修行。自觉觉他,自度度人,向往一方净土,守护内心安宁。近人李叔同实乃一个奇人:年少时是一个浪荡公子哥,年长点变成了才思敏捷的文化达人,及至盛年离开爱妻皈依佛门成为能传承一派佛学的“弘一法师”。这一辈子随着四季变化而演绎了不同角色,离世时留下“悲欣交集”的偈语。

 

    虽然很多文人都熟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信条,但内心的理想与外界环境总是不断碰撞,最终被固定成型,或者是儒(A型)或者是仙(B型)或者是佛(O型)。能将这三种血型融于一身,而没有走火入魔的文人似乎非苏东坡莫属。苏东坡恪守内心的信条不为权贵所容被不断放逐时,他没有悲愤之情,总是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示人。他流传下来不仅是那些高雅豪放的诗词,还有与佛印和尚互相取笑的故事,另外还有美味佳肴东坡肉。当他指着自己的大肚皮问别人里面装的什么东西时,有的猜是学问,有人猜是诗书,而只有他的侍妾朝云最了解他,说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东坡听后哈哈大笑。

 

   (豆子整出一篇长文来,内心颇有些纠结。一则功力不够而题材大难以把握、还显粗糙,二则文字冗长浪费别人时间。思来想去还是端出来,敬请博友们拍砖,以后再加以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四季的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