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新闻晨报》采访:《27岁女孩独闯斐济原始岛》

(2011-11-17 21:22:41)
标签:

旅游

分类: 采访
http://s7/middle/779a09f3hb1ee8f1355f6&690

晨报记者 关健

 

   我不看攻略,因为我不想走别人走的路;我不做计划,因为旅行不能被计划,只能跟着心走;我不喜欢相约结伴,太多的迁就和束缚会阻塞你的毛孔……”

 

27岁的北京女孩巴道(化名)在网帖开篇写下这段话,随后的照片和文字将她独自闯入斐济原始岛屿的故事一一展现,通过换宿这种旅行方式,她与路人建立起一个没水没电的乌托邦

此前,她已经连续历时15个月将足迹留在南太平洋各国。她说,旅途并不像微博和游记的字面描述得那么美好,也有痛苦,但她感谢这些挫折见证了自己的成长。

 

斐济之旅:没水没电的乌托邦

 

 近日,网上一个不断更新的帖子《就这样,一人走进了斐济的原始小岛》吊足了网友的胃口。记者通过同名微博联系到作者巴道,她有一个很好听的满语姓氏,因名字中有个字,又酷爱旅行,故网名巴道。

去年9月,为了排遣旅途上的不顺与焦虑,她挑选了这个机票最便宜的南太平洋岛国斐济,想给心情放个假。此前,她已独自在新西兰旅行近一年,遭遇了护照被盗和车祸。

巴道坦言,动身之前,她对斐济的全部概念是一个岛国外加从网上找到的反映当地治安方面的负面新闻,这让她忐忑不安。但往返近3000元人民币的机票已买,她只好硬着头皮往里闯,却收获了五个星期的快乐时光和当地人的朴实与真诚。

她的目的地是斐济东端一个偏僻得连当地人都没去过的小岛Qamea,从下飞机起,她的行程就像寻宝图一样曲折。她居住在一个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的环境,一同生活的还有几位其他国家的旅行者。

种地、开渠、吃椰子、读书、浮潜和唱歌,这群人的每日议题仅此而已,简单而快乐,巴道喜欢称之为乌托邦。他们自给自足,从山坡上的水箱里收集雨水,烧开后饮用;生食后院种的青菜和自己制作的面食。

在斐济期间,会游泳、但惧怕海水的巴道还突破了心理的小障碍,在外国朋友的鼓励下,她花费2600元、用10天时间考到了一张浮潜证。旅行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巴道说,她在斐济每天都在为吃什么而抓狂;成群的蚊子以特有的方式欢迎她的到来,把她咬得浑身是包。别人只看到了阳光和海滩,没看到旅途上的困难。

回帖中,网友对巴道的勇气充满钦佩,她也在鼓励网友尝试这种旅行。这个我待了4年青春的地方,照片上的地址好熟悉啊。一位在这个冷僻的地方待过的网友在帖子里有感而发。巴道兴奋地问:你在QAMEA还是TAVEUNI(当地地名)?你是倒海参的,还是开超市的?

 

独特旅行体验:种地换来床铺

 

巴道在斐济Qamea小岛上的居住方式是换宿”——种地换床铺。换宿这个在国内尚属陌生的词汇其实在国外自助旅行中已很普及,即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当地人提供的免费食宿,被认为是既融入当地生活又节省开支的好办法。

在新西兰旅行期间,巴道从一群旅行者的交谈中得知了换宿,并深深地喜欢上了这种方式。而此前,她采取的是边打工边租房的模式,曾在当地生产草莓、苹果、猕猴桃的水果农场里兼职包装工。

第一次的换宿经历让她难忘。那是在新西兰奥克兰以北约两小时车程的一个农牧场,主人家有四口人。在两周的换宿里,城市里长大的她第一次喂牛、喂羊、喂鸡、挤牛奶、锄地、种大蒜,第一次与当地家庭融为一体,感受新西兰孩子所受的教育。

换宿的选择多种多样。据巴道回忆,在斐济那个乌托邦里有一位举止怪异的奥地利老头,他此前已经通过在游艇上换宿的方式旅行了两年;在新西兰,她的一位朋友通过为当地人照料那些名贵的比赛犬来换取食宿,还有人选择帮助别人做奶酪的方式换宿。

在巴道看来,换宿的最大优势并不是省钱,而是能借此贴近当地生活,更真实地感受风土人情。况且,换宿的操作流程并不复杂,一些如“WWOOF”1972年在英国成立的一个组织,为让都市人体验农村生活而推出一种以工换食宿的工作假期)的网站专门提供此类信息,只要提前在网上和房东协商好即可。

 

独行者现代版插队

 

原来,为期五周的斐济之旅只是巴道的一道饭后甜点,她的主菜在新西兰烹饪。从200912月至今年2月,她历时15个月在南太平洋旅行,第一站、也是停留时间最长的一站是地广人稀的新西兰。除了斐济,她此后还去了瓦努阿图看火山口,到马来西亚过春节。

巴道戏称,她这是现代版的插队我妈起的这个名字。她笑着解释说,由于这段旅行时间很长,左邻右舍隔三差五地来问,闺女是留学去了?是不是移民了?解释得有些烦了的母亲索性回答,她去新西兰农村插队了。

对于女儿的行走,父母是支持的,巴道说,他们习惯了。

21岁那年,巴道开始了一个人的旅行,在游历了云南、西藏、青海后返回北京。在她眼里,正是从那时起,真正的旅行才算起步,尽管她此前已跟父母和朋友去过很多地方。

当时,西藏带给她是不是前世生在这里的冲击感,而一个人的旅行也并不缺少朋友,一位从事虫草生意、名叫桑扎的藏族男子曾与她一路同行半个月,两人至今仍保持着电话联系。

那以后,她独自到过尼泊尔、印度等不少亚洲国家。欧洲还没碰?不急,发展中国家变化快,我想先去看看。她回答道。

所到之处,新西兰之于她最深的感情,因为那里见证了她的挫折与成长。正是站在那广阔的原野上,她才突然明白,原来此前一直以为的工作最大是不对的,生活本身才是她想得到的。

说起旅行,巴道滔滔不绝;但谈到自己的事,这位喜欢戴黑框眼镜的女孩却低调得守口如瓶,只说自己是一位科班出身、电影领域的自由职业者,可以随意安排旅行的时间。

 我为什么要看旅行攻略呢?我要按照别人的路再走一遍吗?巴道喜欢说,旅行应该是由心出发的,她不知道下一个目的地是哪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