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安时期“三曹”作品的出世与赏析
(2011-12-26 11:56:09)
标签:
杂谈 |
摘要:我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上至先秦,下至清代,始终是波澜壮阔,奔流不息。而汉魏六朝时期,是我国古诗发展的重要时期,遥遥八百年间,积累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为唐诗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建安时期出现的“三曹”父子为首的建安文学,更是将汉乐府民歌中兴起的五言诗推向了繁荣,以他们为首的文人创作,将创作中心由辞赋转移到了诗歌,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从此奠定了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主导地位。总而言之,建安时期的文人诗既受了乐府民歌的影响,同时开始向文人化的精致华美转变,而曹氏父子,作为建安时期政治的中心,魏晋时期文坛的领袖,引领着文人,开创了一代文学风气———“建安风骨”。
关键字:建安文学
正文: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曾耸立唐诗这座辉煌壮丽的丰碑,将诗歌的艺术发展到了顶峰。然而辉煌的唐诗只是我国古代诗歌波澜壮阔的一部分。上承先秦诗歌巨著《诗经》《楚辞》的横空出世,下启唐诗宋词明曲的波澜壮阔,这浩瀚诗海的中国古代诗歌史在为我们展现了艺术表现的精彩卓绝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古代名诗的隽永韵味。其间,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创作所掀起了文人诗歌高潮,作为一个重要转接点,取代大汉以辞赋为主的文体,奠定了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主导地位,进入了一个文学自觉的创作时代。而以“三曹”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便是从这个富于创新精神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所谓风骨,就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劲的特点,而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感慨悲凉的情感及其在艺术上表现的特色。在一个处于社会变动,且在一股思想解放和重视个体价值的思潮涌动的背景下,建安文学将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与渴望不朽的功业结合起来,积聚形成了异乎寻常的感染力。
三曹中,曹操直古悲凉。身处东汉乱世的他,不仅是汉末大动乱的目击者,而且也直接参与了军阀混战。“生于乱,长于军”的他,接触了广泛的社会现实,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较深的感慨与同情。他在政治上有打破志愿,施展抱负的志愿。他的诗很少有华美的辞藻,而喜欢大处落款,内涵厚重并且气势宏伟。前期,他古朴大气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拯世济世的雄心,而后期的作品则更多的是在发表惜材如金的雄才大虐的同时,悲叹人生短暂,忧时伤乱。如《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概当以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生命的短暂是人生的永恒主题,从古到今一直困扰着人们,尤其到了东汉后期,混乱的时局,使得人们生命意识的进一步觉悟,对于生命短暂的感慨就更加深沉。而已是暮年的曹操,面对着时间的流逝,感到光阴的珍贵。怅惘的回往自己短暂的一生,到底有什么是值得珍视的呢?人生如梦,而度过的岁月太多,已经所剩无几,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只有以酒解忧,排遣心中的郁闷。他想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渴望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重建天下的雄心。然而弥足珍贵的短暂光阴似乎并不给他将个人有限的激情,生命完完全全的投身于壮丽的事业,崇高的价值中去的机会。诗的上阕以“人生几何”发问,以“天下归心”结尾,诗中流动着的一片悲凉慷慨,感人至深。
曹丕,便娟婉约,善于写游子思乡,思妇怀远之情。他的七言诗《燕歌行》,语言浅显清丽,缠绵婉转。“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秋季是很容易引起伤感的季节,这首诗以秋季为背景营造出了凄凉寒冷的氛围,女主角触景生情,泪下沾裳,抚琴自疗。黑夜中,遥望星空遐想万分。这首思妇诗将妇人形象描写的栩栩如生,将妇人的柔情温婉展现的淋漓尽致。
曹植,更是文韬武略。身处那个文学空气浓厚的家庭里,得到了文化与政治上的熏陶。在曹丕称帝以前,他的生活比较自由,大多时间与邺下文人过着把酒迎欢的生活。作品的情感在这一时期比较平和。早年处于年连动乱之中的他,经历了社会所遭受的巨大破换,因此给他得前期作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送应氏.》就尤为出色。“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从东汉都城到洛阳,i一度繁华无比的地带,经战乱之害,竟成为了废墟,一派萧条凄凉的景象。然而,对洛阳的凭吊,实际却包含了对整个社会,整个汉末历史的哀伤。但总的来说,曹植前期作品当中是更多的书写个人的知趣与抱负的,这与后期他得作品是截然不同的。前期的代表作《白马篇》歌唱理想,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诗中那个有着高超武艺的和视死如归的侠少,闪耀着英雄主义的光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笔法形象的勾勒出了男主角的英武雄姿,其中也承载着他希冀施展抱负的决心与勇气。然而曹植在后期,因受曹丕猜疑,而受打压。骨肉之情,流浪之苦使得他真实的感受到了被迫害的哀伤与人生的痛苦。这一时期的作品往往是表达对自己被打击排挤的压抑苦闷的心情的宣泄,要求解放的强烈精神。“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七步诗》中,他便将其内心的悲哀与愤恨委婉的通过借喻形象生动的表达了出来。在《野田罗雀行》中,以罗网中的黄雀比喻自己和友人的处境,而斩断罗网的少年则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反抗精神。
曹氏父子以其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与对诗歌创作的热忱,加强了诗歌内在感染力,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特色,并将以其为中心的建安文学风格推向繁荣,在魏晋时期大方异彩,成为这一时期独特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