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的一段话: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物疢疾莫能为仁义,唯人独能为仁义;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物旁伏折取天之阴阳以生活耳,而人乃烂然有其文理,是故凡物之形,莫不伏从旁折天地而行,人独题直立端尚,正正当之,是故所取天地少者旁折之,所取天地多者正当之,此见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是故人之身,首坌而员,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百物者最近地,故要(腰)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腰)为带。颈以上者,精神尊严,明天类之状也;颈而下者,丰厚卑辱,土壤之比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着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于其可数者,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
在这节引文中,董仲舒从象和数两方面,对天的“体征”以及天与人身体的类同性进行了细致的类比。除了这些类比之外,他也附带解决了如下问题:首先,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为什么“人独偶天地”?在董仲看来,天地中所生的一切生物,人是最尊贵的。之所以人最尊贵,是因为人形体高大,直立行走,形象显得光明正大,而动物形体低矮,趴在地上行走。这种形体的差异证明,人从天地得之甚多,而动物从天地得之甚少。只有从天地得之甚多的生命才最有资格与天地相类。同时,人因为从天地得到的最多,他也像天地一样具有了仁义之性,这也使他比其它动物更尊贵。其次,董仲舒,包括《淮南子》讲天人相副,其实讲的都不单单是人与天的关系,而是人与天地的关系。
那么,董仲舒和《淮南子》为什么只讲人副天数,而不讲人副“天地”之数呢?显然,这与汉代阴阳五行学说对地的定位有关。从这段话来看,董仲舒其实将人分成了两部分:人体的上半部“精神尊严”,所以与天相类;人体的下半部“丰厚卑辱”,所以与地相类。这样,虽然人在整体上与天地相副,但人之为人决定性的部分,或者说人与禽兽相区别的部分,集中在上半身。由此天也就成了人应关注的核心,而人副天地之数,也就在这种尊天卑地、尊阳卑阴的观念主导下被简化为人副天数了。第三,人与天的类同,不但表现在形体上,而且也体现在自然的时序变化及人类情感诸方面(这一点,《淮南子》也有涉及)。比如,人的四肢与四季相副,人的哀乐与阴阳相副等。
比较言之,人与天体征上的相类,是空间性的、静态的,人与四季及其情感的相类则是时间性的、动态的。显然,这种相类只有呈现为动态,才会使人体和天共同成为活跃的生命,才会使天成为有情感、有意志的天。从下面引文可以看到,董仲舒对天的情感和意志属性的界定,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情感和四季变化的类比上,比如: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是故春气暖者,天之所以爱而生之;秋气清者,天之所以严而成之;夏气温者,天之所以乐而养之;冬气寒者,天之所以哀而藏之。(《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春爱志也,夏乐志也,秋严志也,冬哀志也。故爱而有严,乐而有哀,四时之则也。喜怒之祸,哀乐之义,不独在人,亦在于天;而春夏之阳,秋冬之阴,不独在天,亦在于人。……故曰:天乃有喜怒哀乐之行,人亦有春秋冬夏之气者,合类之谓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
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理而一用之。(《春秋繁露·阴阳义》)
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光。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藏其形,所以为神;见其光,所以为明。故位尊而施仁,藏神而见光者,天之行也。(《春秋繁露·离合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