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沔阳渔鼓史

(2015-08-04 10:03:31)
标签:

沔阳渔鼓

湖北仙桃

道情

龚本槐

文化

分类: 沔阳文艺
  沔阳渔鼓史

       沔阳渔鼓即道情,相传宋代为伴奏道情而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唐代的道士传道、化募时所唱的歌曲。据艺人说渔鼓系神话中的八仙所传,韩湘子所创。沔阳渔鼓演唱前奏中的口诀“湘子湘子韩湘子,洞宾洞宾吕洞宾”,就明显含有怀师忆祖之意。湖北的渔鼓道情影响最大者就是约在1800年以后的嘉庆年间,在沔阳形成的渔鼓。
        笃信“八仙”为祖师的沔阳渔鼓艺人,历代都严格按祖师样范制作“渔鼓”。即挑选直径三指半的紫竹(或用楠竹代)的第三段作料,先取一尺九寸,锯为两截,再加工接头,使之吻合后长一尺八寸,并刻上十三道装饰纹(传说表示神州的十三个省份),蒙以三性护心膜。携带时,必须一分为二放入袋内。若有人背“朝天杠子”(渔鼓两截连着未卸),便被认为是对祖师的极大不敬。在沔阳,还常以渔鼓的规格是否符合祖传要求,来鉴别渔鼓艺人是否出自正宗门派。若有人使用没有接头的渔鼓,则被斥为“浪上草”,随时有被驱逐的可能。
   竹简板为用竹片做的两块长短板,长的大约2市尺4寸,短的大约2市尺1寸半,两块宽度一样,约为1寸4分。两板前端都要弯曲3寸半至4寸或再短一些,用木柴烧火,在其夹有烟的火苗上熏烤,慢慢折弯,变曲度约为25度。这样做,主要是美观一点,这是较长的一种,演唱都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按此比例做大做小均可。
    约在1840年前后这一曲种,涌现出号称“三根半筒子”的知名艺人。其中张洪显、皮思金、皮思银为“三根筒子”,刘泡技艺稍逊,为“半根筒子”。当时其曲目一般是短篇唱本与即兴之作,后由皮氏兄弟用渔鼓唱腔演唱皮影戏,博得观众的欢迎,进而从沔阳影响到天门、潜江等地。由此方有连台长篇,其曲目取材于历史演义与传奇故事的居多,冤案故事占有很大的比例,群众称之谓“冤枉戏”。比较著名的曲目有《十三款》、《考棚案》等。其中《十三款》取材于光绪年间沔阳仙桃人柳炳元不畏强暴、拦船告状、为民伸冤的事迹。这一曲目后被改编成沔阳花鼓戏,成为保留剧目。
    沔阳渔鼓,自从发展到有连台长篇之后,于1931年左右,建立了渔鼓行会。沔阳行会以陈焕玉为首,潜江行会以陈国壮为首。沔阳、天门、潜江的渔鼓艺人,分别参加了这些行会。1931年湖北大水成灾,沔、天、潜为重灾区,两行会艺人流落到武汉、沙市、宜昌、黄石、鄂城、新堤等长江沿岸城镇谋生。其中,流落汉口卖唱的沔阳八潭人龚本槐,经多次周折,于1932年底逃至应城唱皮影。此时,应城有8个汉调皮影班子,和包括龚本槐在内的6个沔阳渔鼓皮影班子,各据1个茶馆。数月后,因彼此争取观众,常闹摩擦,龚本槐遂向沔阳6个箱主建议,按江湖规矩拜把换帖,于1933年冬,设案焚香,以各箱主年龄大小为序,结拜为6大房,以年龄大小分名次先后,分别为陈焕玉、高天香、王福成、龚本槐、汪喜春(应城人)、邓复生。次年又增补两名箱主,号为“应城八派”,即:“天、元、普、义、文、章、华、国”。并立下班规:一不准偷盗;二不准扯码头债;三不准淫女;四不准打偷场炮;五不准扯白(骗人);六要尊敬师傅。此后,各派之间,书目互相调剂,技艺时常切磋,使沔阳渔鼓有所发展。
   沔阳渔鼓的唱词每段四句,一段一韵,声韵和谐,句式有五五七五句、连续七字句、十字句,夹有三、四字垛句,唱腔原有平腔、悲腔、鱼尾腔、琵琶腔、杂花腔等20多种曲牌。后来著名皮影、渔鼓大师龚本愧(中国曲协会员)发展创造了新平腔、女平腔、凤尾腔、数板、联板等20多种曲牌,增加二胡、京胡、扬琴等弦乐伴奏。  
     1958年,沔阳渔鼓参加全目曲艺会演时,由省音协改名为湖北渔鼓。
      龚本槐(1907一1993) ,沔阳长埫口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沔阳渔鼓皮影大师、湖北渔鼓渔鼓王。父亲龚培林,号龚堂,是沔阳著名的渔鼓艺人。龚本槐自幼聪慧,生在渔鼓世家,耳濡目染,7、8岁时就会沔阳渔鼓的平腔、悲腔、鱼尾腔、琵琶腔、杂花腔等腔系的各种唱法。13岁正式随父学艺时,他已是唱(渔鼓的各种腔调)奏(渔鼓、云板演奏)俱优的一把好手。他还改革皮影的制作工艺,将白纸影改成染色硬纸影,后改成牛质皮影。其作品造型美观,雕刻精细,线条流畅,色彩鲜明,脸谱服装戏剧化,既夸张又逼真。龚培林传徒龚本槐,龚本槐传徒夏祖勤、陈松柏等30余人。1953年调入沔阳县文化馆工作,组建皮影队,编出唱本《两兄弟对比》在新华书店发行。《武松打虎》在湖北省皮影会演中获创作、演唱一等奖,同年4月调中南局会演又获一等奖。
1958年龚本槐被湖北省民间歌舞团聘为曲艺教授。
       1960年后沔阳渔鼓定名为“湖北渔鼓”和“湖北道情”,成为全省四大曲种之一。1962年,湖北省文化局整理了龚本槐的《棉絮案》、《高坡岭》、《一家贤》、《女拐男》等作品。湖北省曲协录制整理了他的《沔阳渔鼓》唱腔集。其中沔阳渔鼓《皇历迷》,在全国刊物《群众演唱》上发表。1963年湖北省13县(市)皮影队在沔阳召开现场观摩会议,龚演出的皮影戏《洪湖赤卫队》、《夺印》、《抢渡大渡河》等新编剧目,博得好评,并多次奉调进省城演出。1965 年5 月,湖北省委宣传部调龚的皮影队为中央、省级领导演出皮影戏《龟与鹤》、《两朋友》、《风雨同舟》等剧目,受到好评与接见。
     沔阳渔鼓演唱时,男演员左手抱渔鼓,敲竹简板,女演员击瓷碟子,歌唱声与渔鼓、竹简板、瓷碟子声合成一种特别悦耳的乡音,即热烈又动听,若加上帮腔,声势如云涌浪翻,春燕舞空,那浓浓的民俗民风味甘如美酒,令人陶醉,恍若置身于浩荡湖面,撑篙飞舟,摘莲撒网,尽赏乡情,回到童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史旺传
后一篇:沔阳皮影戏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