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麦秆画在市场化中传承——访湖北工艺美术大师、邓氏麦秆画第七代传人邓小军
(2015-05-29 04:49:03)
标签:
湖北仙桃邓氏麦秆画麦秆剪贴邓小军邓友谱 |
分类: 沔阳名人 |
有趣的是,34岁前,邓小军与麦秆画并无过多交集。
高三那年,他不顾家人反对,选择参军。别人家的背囊里装着好吃好喝的,他带的却是麦秆与工具。
作为部队文书,他一有时间就倒腾起麦秆画,送给感兴趣的战友。
“在部队制作麦秆画,纯属个人兴趣,并未当做终生事业。”从部队转业后,邓小军干起化妆品销售。
凭借出色的口才与信誉,他的销售业绩不菲,年年排前三,从一名普通业务员做到山西分公司经理。
“在外兜兜转转了一圈,才发现心底对麦秆画不变的热爱”。2007年,邓小军放弃每月4000元的高薪,跟随父亲学艺。不懂经营,何谈出路
彼时的父亲邓友谱,从文化站退休后,招聘十来号人,办起了麦秆画厂。因销路不畅,经营惨淡,麦秆厂一度入不敷出,工钱都发不出来。
对儿子的“回归”,邓友谱暴跳如雷,眼前的困境和对麦秆画前景的担忧,让老人丧失信心,不肯接纳儿子。
“好东西总会有市场。”邓小军极力说服父亲。“必须走市场化道路,让麦秆画走出深闺。”邓小军想到北京奥运会这个绝好展示平台。
那一年,为制作《清明上河图》和500多个小品,家里借贷15万元。
随着知名度的打开,邓氏麦秆画院销售业绩节节攀升,去年,在政策影响下,仍实现销售收入20万元。
“民间艺术也要善于经营,如果艺人生存艰难,也很难静下心来搞创作。”邓小军认为,不具备造血功能的民间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在传承与市场化运作间寻找平衡
在从家庭式作坊向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邓小军是矛盾的。
他一方面期望通过产业化开发,使古老文化焕发新春;另一方面担心过度商业化会让这项民间艺术变味。
“不能为了追求利润而砸了招牌。”他说。在制作工艺上,严格按照流程进行,依麦秆本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巧妙地融入剪纸、国画、版画、雕刻、油画、烙画等诸多艺术技巧。今年,邓小军首度将邓氏麦秆引入互联网+,尝试多渠道运营。
眼下,原本活态的民间工正艺日渐式微,一些掌握着特殊工艺制作技巧的艺人,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导致一些年轻人不愿“步其后尘”,民间工艺面临人才断层。
鉴于此,邓小军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与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合作开设旅游创业产品设计专业,并担任导师,培养高素质麦秆人才。
一手抓经营,一手抓传承。邓小军立志让麦秆画在市场化中焕发新春。 (仙桃日报记者邓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