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门所谓蒸菜香飘4600多年存属无稽之谈站不住脚

(2014-09-09 15:46:38)
标签:

文化

沔阳三蒸

湖北仙桃

天门蒸菜

蒸菜之乡

分类: 沔阳民俗

天门所谓蒸菜香飘4600多年存属无稽之谈站不住脚

                                 ——仙桃沔阳三蒸与天门蒸菜之争述评

 

      有人告诉我,“金星”昨晚炮制了一篇反驳我的东西,叫《天门蒸菜——城市品牌营销的经典之作》,我读了。刚才又看到,“豪少”转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叫王仁湘的大家的文章——《石家河文化记载天门蒸菜悠久历史》。我历来对所谓大家是不敬的,对拿钱写软文的无良大家、伪大家更是鄙视,所以直接无视。

       我觉得这样的策划,侮辱了策划二字。“金星”说我预设了“蒸,是为了去除腥味”这样一个前提,我承认我错了,发明不需要理由,对牛顿来说,一个苹果足矣。但是“金星”也提醒了我,我认为,恰恰是策划人预设了“天门是蒸菜之乡”这个前提,仓促上阵,才漏洞百出,甚至自相矛盾!短短几百字的宣传口径,居然有“以子之矛戳子之盾”的故事在里面。一会儿说“已经飘香了4600多年”,一会儿又归功于1900多年的前“匡凤菜”,还都那么肯定,就差把王凤说成女人了。那么,究竟是4600多年前的天门人发明了蒸菜,还是后来的京山人?

       这样的策划也能成功,我觉得是策划界的耻辱,看看是哪几个人,我们一起打他屁股。但是“金星”硬要说是“经典之作”,我也无语,毕竟人家成功了,上了央视上了报。这让我更加怀疑大裤衩的智商。

如果我是策划人,会说“可能飘香了4600多年”,用“可能”可能好一些。

      到底有没有可能呢?依我之愚见,是没有的。石家河文化代表的水平再高,在年代上它超不过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都不好意思说那时候有蒸菜了,你好意思说?蒸菜可以乱吃,话是不能乱讲的。

好吧,就算你是对的,那又怎样?我们不妨演示一下,看你那碗蒸菜是怎么做出来的。

       第一,那时候没刀是吧?铁这东西,也是在3000多年前才出现,还是天降陨石,像中大奖一样。没刀,肉和菜都只能靠石头剁,显然刀工不够,蒸菜虽然取材广泛,但也不能粗枝大叶。也许是手撕吧,那得是一双巧手。

       第二,那时候有没有石磨呢?也许有,也许没有。蒸菜粉的颗粒要小是肯定无疑的,精致的石磨必不可少,制造扇形磨槽如果不是非铁器不行,至少也是一流石匠所为。我想,这样的石磨,这样一爿能够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的石磨,应该是部落首领才有的。一般的原始人,能把米去壳就很陶醉了,能那么无聊磨成粉吗?

       第三,那口甑究竟能做什么呢?仙桃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中也有甑,有鬲,但科技含量还没到那个地步,“豪少”那个转帖的作者,那位大家,只是从理论上讲的,就像皇帝不相信有人会饿死,说你没米吃你可以吃肉啊那样。我们承认仙桃一带成为陆地的时间稍稍迟一些,云梦泽水体渐次南移说明了这一点,但天门也早不了多少,而且云梦泽也不是想象中的一片汪洋,大家都是生活在洲上的。

         4600年前做蒸菜,几乎不能操作,哪怕你良田万顷仆从三千。退一万步,就算战胜重重困难,一碗热气腾腾的蒸菜真的做出来了,它也是相当昂贵的,贵比黄金!能吃到这碗蒸菜的,只怕是帝王了,比如楚王!但是楚王也没这福分,4600年前还没楚王,隔了两三千年呐!

          在我看,天门人说天门蒸菜,仙桃人说沔阳三蒸,都是正常的,就像“一个中国,各自表述”那样。所以仙桃网友才这么打趣:“你争,或者不争,沔阳三蒸都在那儿。”反过来,天门人也可以套用它。

但是天门人在宣传的策划上是有硬伤的,表现有三。

一是追溯历史,有不严谨之处。

        我们讲历史,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不能夸大其实。天门人以石家河挖出的“陶甑”来证明“天门蒸菜在天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已经飘香了4600多年”,是相当幼稚的。应该说跟前几年相比,天门人在表述石家河文化的历史时还是让了步的,前几年说的是8000年、6000年,现在改口4600多年了。也许是因同时代的屈家岭文化只承认四五千年历史,仙桃从沙湖、越舟湖挖出的石器、陶器和谷物化石也只鉴定为距今4500年,那么天门再说8000年、6000年似乎不妥,就改了。

       但是亲,4600年也不行啊!4600年前是个什么状况你知道吗?是蛮荒时代!4600年前,江汉平原还叫云梦泽,以泽为主,间或有洲,直到唐宋时期,云梦泽才彻底消失,生成陆地。那个时候我们的先民刚刚走出山洞在洲上落脚,用石箭狩猎,用石叉捕鱼,用石斧砍柴,用陶罐盛水,不生吃就不错了。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不可能沔阳人还在茹毛饮血为生存搏命,天门人已经在品味生活、喜奔小康了。

二是制造传说,有不科学之处。

        传说多是制造的,区别只在于是否科学。我们仙桃有个王母娘娘撒桃的传说,就不科学,在传说的基础上制造传说,肯定经不起推敲,甚至可以说弱智,难怪饱受诟病。但是陈友谅夫人创三蒸,却是科学制造。这个传说讲起义军困在沔阳湖区,天天吃水生物,腥味重,难以下咽,陈友谅的夫人就有了创新思维。这方面我们都有经验。我们偶尔吃点鱼会很享受,但养鱼的人家就不想吃鱼,他们吃厌了,吃得想吐。鱼尚且如此,何况其他水生物!湖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当时的历史背景,再加上女人的智慧,合力促成了发明创造,也就是说,沔阳三蒸不是职业发明家按图纸设计出来的,是被形势逼出来的,这就很合理,也很高明。

       传说得有根基,天门人的蒸菜传说就没有根基。他们说,蒸菜是绿林军首领王匡王凤两个大男人研制出来的,叫“匡凤菜”。二王是京山人,京山不是湖区,不存在腥味的问题,有吃的就行,蒸不蒸无所谓。没有发明蒸菜的要件和动力,这个传说也就缺乏说服力了。在这上面,天门人是带了点刻意的:为了跟沔阳三蒸撇清关系,宁可便宜京山人;又把发明蒸菜的时间放在公元17年,比陈友谅起义的1350年左右要早1300多年。制造传说是允许虚构的,如果不是过于牵强我们也不便反对,但是实在太牵强。

三是总结技法,有不客观之处。

       天门与仙桃的关系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那种(虽然天门和仙桃并不等同于竟陵和沔阳,但打个马虎眼也差不多),最早的沔阳郡就析于竟陵郡,到了明代,沔阳州又管辖过竟陵,特别是唐代,复州治所一会儿在沔阳一会儿在竟陵,总之二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现在天门人强调蒸菜的技法跟仙桃不同,就是在割裂历史。他们的观点是,沔阳三蒸指的是蒸肉、蒸鱼、蒸菜,天门三蒸指的是粉蒸、清蒸(一说汽蒸)、泡蒸,这就很不客观了。蒸菜的做法是很简单的,易学,易传,几百年了大家都是这么蒸的,突然谈起技法来,有点别扭。天门人谈技法,实际上是想另起炉灶,但违背基本事实的炉灶,是立不起来的。就说泡蒸鳝鱼吧,我就听说是从外地学来的。目前天门有这道菜,仙桃也有这道菜,大家都是学来的,学习和引进应当提倡,只是把人家的据为己有,人为地赋予它历史,是不厚道的。当然我只是听说,真相如何,容后调查。

       话说回来,天门人在推动蒸菜的发展上是有重大贡献的,他们善于总结,善于研究,善于宣传,把一道江汉平原的家常菜推到央视,推到当代人眼前,其付出是有目共睹的。别看主观上他们是为了打出自己的品牌,客观上他们也让沔阳三蒸这个老品牌变得新鲜起来。市场是无情的,不管这道菜的源头在哪里,哪里发扬光大了它,人们的眼睛就会看到哪里,哪里就会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好比天沔花鼓戏,潜江出了个胡新忠,大家的眼睛就看过去了,日子久了,天沔有被淡忘的危险。在弘扬蒸菜的力度上,天门人无疑走在前面了,仙桃人最好迎头赶上,不能躺在老品牌上睡大觉。(原作者猫郎、略有删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