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仙桃市江汉皮影艺术团载誉归来举行汇报演出

(2014-07-02 14:18:10)
标签:

沔阳皮影戏

江汉平原

皮影戏

湖北仙桃

渔鼓皮影

分类: 沔阳文艺

 

仙桃市江汉皮影艺术团载誉归来举行汇报演出仙桃市江汉皮影艺术团载誉归来举行汇报演出

仙桃市江汉皮影艺术团载誉归来举行汇报演出

仙桃市江汉皮影艺术团载誉归来举行汇报演出
仙桃市江汉皮影艺术团载誉归来举行汇报演出


       6月26日上午,仙桃市江汉皮影艺术团为来自武汉和地方各界的领导,以及周边县市的老艺人等上演了几场精彩的演出。据了解,6月15日,在湖北省第二届皮影戏调演上,江汉皮影艺术团喜获最佳团队奖,卢才军、张凤云则凭借传统戏《双尽忠》获最佳演员表演奖。

      仙桃皮影戏(原称沔阳皮影戏)这门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虽经历近200年的历史沧桑,直到21世纪现代文明的今天,皮影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依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它那精美的影子造型,独特的表演技巧,浓郁的乡土音乐深受大众的青睐。
        仙桃皮影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仙桃的一批渔鼓艺人因家乡十年九水,年年外出逃荒,沿门卖艺求生。因此当时渔鼓艺人皮思金、皮思银兄弟仿效外地皮影模样,学用布鞋壳剪影子,用灯光照映白布操作影人表演,以渔鼓调行腔,渔鼓筒伴奏,即兴口头创作历史故事,被称影子戏,这就是最早的仙桃皮影戏。后又有张洪显、刘泡等人相继组班坐堂演出,逐步形成了仙桃皮影特色。咸丰年间,皮氏兄弟传人陈大焕、陈大海发展了皮影制作,用牛皮雕刻影子经技术处理呈半透明状涂上颜色,仿戏剧人物生、旦、净、末丑行当雕成人物脸谱,皮影剧目也确定为改编历史小说、传记等连台剧本民国初期,通过一批致力皮影艺术民间艺人的不断丰富,使皮影成为民间艺术中的一大流派,出现了不同演唱风格的皮影门派,后各行会自立行规派序、自组班社、自立门户收徒传艺,长年穿行于湖村、集镇茶社、酒楼演唱皮影。唱皮影已成为仙桃农村文化生活中的一大景观。

     仙桃皮影融传统绘画、雕刻、美术于一体,集电影、电视动画于一身,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是我国艺术菀里的一朵奇葩。沔阳皮影戏中的各种人物、动物和道具是用牛皮采用沔阳雕花剪纸的工艺手法精心雕刻而成。用上等黄牛皮为原材料,正派人物用阳刻手法,花脸、丑角等用阴刻手法,各行当脸谱造形和行头源于戏剧,文影装一只手,武影装两只手,雕刻工艺总体上讲究圆润,既要有装饰美,也要充分体现夸张、浪漫的手法。

       沔阳皮影戏内容丰富,有楚汉相争、三国、水浒、西游等300多个剧目。这些“剧本”实际上只有剧目的条文,在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唱、做、念、打浑然一体,其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又一主要特征。
         沔阳皮影戏的唱腔以渔鼓腔、歌腔为主,配打击乐伴奏,以一唱众和的形式进行演唱。渔鼓皮影以沔阳渔鼓调为主腔,后又融合了沔阳花鼓戏、汉剧、楚剧等唱腔,具有节奏欢快活泼、曲调高亢、豪放等特点。艺人根据呆(音ái)口本子中的条子(梗概)临场发挥,通常是一韵到底、通俗易懂。有时还即兴添进“浩水词”或“搭白”,如“唱了这一会,茶水无一杯,虽说东家茶水贵,可用罐子煨”。“歌腔”中的鸡鸣腔,高亢委婉、圆润激昂。凡学唱者,必先学会“公鸡打鸣”,以雄鸡鸣叫发音为起音,尾音为拖腔,跳度高达17度,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
        诙谐幽默、令人捧腹,观众百看不厌。有民谣这么说:“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摸黑回家撞鼓皮(墙壁),老婆挨眉(批评)捏闷脾(受气)”,足见江汉平原皮影的魅力。
2012年7月,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走进仙桃,专题拍摄了沔阳皮影戏的纪录片,并向海内外播出,极大的提升了沔阳皮影戏的知名度。仙桃市共有皮影艺术团20多个,皮影艺人近300人,常年活跃在街头、乡里,往日的“五里三台唱花鼓,村村垸垸演皮影”的盛景,又在仙桃大地重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