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本槐(1907一1993)
,湖北沔阳(今仙桃市)长埫口镇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沔阳渔鼓皮影大师、湖北渔鼓渔鼓王。父亲龚培林,号龚堂,是沔阳著名的渔鼓艺人。
龚本槐自幼聪慧,生在渔鼓世家,耳濡目染,7、8岁时就会渔鼓的平腔、悲腔、鱼尾腔、琵琶腔、杂花腔等腔系的各种唱法。13岁正式随父学艺时,他已是唱(渔鼓的各种腔调)奏(渔鼓、云板演奏)俱优的一把好手。他还改革皮影的制作工艺,将白纸影改成染色硬纸影,后改成牛质皮影。其作品造型美观,雕刻精细,线条流畅,色彩鲜明,脸谱服装戏剧化,既夸张又逼真。
1950年调入长埫口区文化站工作,组建皮影队并出任队长。抗美援朝期间,曾随国家慰问团赴朝鲜演出慰问志愿军。曾结拜“六大房”,以年龄大小分名次先后,分别为陈焕玉、高天香、王福成、龚本槐、汪喜春(应城人)、邓复生。第二年又增补两人,号为应城八派:天、元、普、义、文、章、华、国。
龚培林传徒龚本槐,龚本槐传徒夏祖勤、陈松柏等30余人。解放前,他怀抱渔鼓沿门赶酒,茶馆清唱。七七事变后,随同黄玉堂等艺人流浪黄陂、应城、孝感、武汉等地。解放后,沔阳县人民政府将四散的皮影艺人组织起来,还拔优成立县级皮影队,办皮影剧院,固定于仙桃、彭场等大集镇演出。沔阳皮影艺人从此有了施展才华的场所,生活也有了保障。沔阳皮影队自一九五二年在长埫口成立后,参加土改运动,清匪反霸等宣传工作。1953年,参加湖北省皮影会演,自编自演《武松打虎》,获节目、演唱等奖。同年被选为县人民代表。
1958年,自编《乘风破浪》,先后获地区、省会演一等奖。其中一段《造车记》,由湖北广播电台录制成唱片。当选为沔阳县政协委员,湖北省曲艺家协会理事。1962年,湖北省文化局整理了他的《棉絮案》、《高坡岭》、《一家贤》、《女拐男》等作品。湖北省曲协录制整理了他的《沔阳渔鼓》唱腔集。其中沔阳渔鼓《皇历迷》,在全国刊物《群众演唱》上发表。一九五八年参加全国曲艺汇演,把沔阳渔鼓推向全国,正式定名“湖北渔鼓”。他的渔鼓各种唱腔在《湖北说唱音乐集成》第一集上刊登。
1953
年调入沔阳县文化馆工作,组建皮影队,编出唱本《两兄弟对比》在新华书店发行,短篇《皇历迷》被中央级刊物转载。《武松打虎》在湖北省皮影会演中获创作、演唱一等奖,同年4
月调中南局会演又获一等奖,年底当选为县人大代表。
1954 年创编《三好四保》向灾民巡回演出。在农业合作化中又创编《合作化好处多》,其唱本在省、市、县内文化部门交流。
1957 年加入中国曲艺家协会,并任湖北协会理事,同年当选县政协委员。
1958 年被湖北省民间歌舞团聘为曲艺教授。1960
年后沔阳渔鼓定名为“湖北渔鼓”和“湖北道情”,成为全省四大曲种之一。
1963 年湖北省13
县(市)皮影队在沔阳召开现场观摩会议,龚演出的皮影戏《洪湖赤卫队》、《夺印》、《抢渡大渡河》等新编剧目,博得好评,并多次奉调进省城演出。
1965 年5
月,湖北省委宣传部调龚的皮影队为中央、省级领导演出皮影戏《龟与鹤》、《两朋友》、《风雨同舟》等剧目,受到好评与接见。
1980 年龚带皮影队在杨林尾演出时,因舞台事故,跌伤胸部,嗓音受损,从此结束演出生涯。
1989 年2 月其艺术成就及个人生平被录入《中国文艺界名人录》。
1958年龚本槐还同皮影艺人高凤成、杨双林等人一起进行皮影艺术革新:第一次对渔鼓皮影音乐记谱、配过门、加上乐器伴奏;在声腔上对男女的唱法作修饰处理;在雕刻上借鉴戏剧舞台布景对皮影戏景物造型作了大的改进。此外,还尝试利用现代灯光、色片对皮影舞台气氛加强演染。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江汉平原渔鼓皮影艺术一次全面的改革复兴时期,其影响是深远的。原沔阳皮影曲艺队在他的带领下改革创新,是江汉平原最有艺术的皮影队。文革前期,沔阳皮影曲艺队走遍湖北各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