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沔阳皮影戏之渔鼓词

(2014-01-02 13:09:30)
标签:

沔阳皮影戏

沔阳渔鼓

湖北渔鼓

渔鼓词

湖北仙桃

分类: 沔阳文艺

  沔阳皮影戏之渔鼓词

     图为沔阳皮影大师蔡海林、卢才军在演唱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沔阳皮影分文学创作及口头文学创作两种。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渔鼓皮影演唱剧目多达三百多种。这些剧目少有现存的文学脚本,大都是只有剧目的条文。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或剧情即兴发挥,展开情节和刻划人物。渔鼓(筒子腔)皮影四句即换韵,歌腔则要求一段情节,且文学性较强,故江汉平原皮影艺人有“口头才子”之美誉。行话分天文、地理、人物、动植物、衣食、住行、言谈、举止、戏曲等。 

     沔阳皮影戏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以沔阳渔鼓腔最为流行,以打击乐伴奏,一唱众和的形式演唱。早期渔鼓皮影戏无管弦乐伴奏,只有渔鼓筒和云板打板眼,鼓、钹、大锣、小锣、马锣打闹台、间奏和唱腔过门。特别是简板和渔鼓筒两件乐器的声调轻重、节奏缓急,能烘托气氛。开始皮影戏班由三至四人组成,两人掌影子兼演唱,一人操渔鼓、云板、一人“打夹手”(锣鼓等)。建国以来,引进民族器乐(二胡、京胡、扬琴、笛子、唢呐等)伴奏和增添女艺人唱女词,皮影戏班人数增至五至八人,进一步增强了皮影戏唱腔的艺术效果;加上服装灯光面景、扩音设备,使沔阳皮影戏极富艺术感染力。

     沔阳皮影戏的唱词都是从群众口法、歇后语、比喻语中提炼出来的,幽默风趣,观众感到格外亲切。据传,沔阳渔鼓初期要流行于汉江沿岸区域,后逐渐遍及全沔阳州,大约形成于清代嘉庆初年。开始演唱渔鼓无职业艺人,只是被“十年九水”外出逃荒的沔阳灾民作为沿门叫化的一种演唱形式。
     沔阳渔鼓1958年更为湖北渔鼓,初期的演唱形式是“单口打溜”。“单口打溜”唱词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固定唱词,如《八仙词》、《两头忙》,艺人称之为“呆词”;一种是“浩水”,即即兴创作,见什么唱什么,灵活多变,重在迎合主人心理和逗笑。唱腔主要有[平腔]、[哭灵腔]、[道士腔]、[鱼尾腔]、[琵琶腔]、[观音腔]、[杂花腔]。唱词有“三、三、四”的十字句、“二、二、三”的七字句和“五、五、七、五”的长短句三种。
    沔阳皮影戏中的男女悲腔,酷似江汉平原妇女哭声和沔阳花鼓戏悲腔,哀怨凄凉,催人泪下。特别是皮影戏的每段唱词尾句的“抖包袱”(艺人叫“扣子”),为一唱众和的“帮腔”(称为“甩腔”),以“哎、咳、呀、哟”等衬词,补充延伸词意和乐意,扩展曲式结构,在长达十多个音节或几十个音节的和唱中起伏跌宕、气势雄浑、节奏明快、声情并茂,分外悦耳动听,使人久听不厌。
     沔阳渔鼓腔(又称筒子腔)的曲牌种类有男女平腔、男女悲腔、丑平腔、琵琶腔、快活腔、观音腔、汉韵腔、双勾廉腔、双鱼尾腔、龙抬头腔等十六种音调。按不同的腔调分十字句、七字句、五五七五字句或五五七字句。1923年筒子腔与歌腔合流,其词格韵有先、消、板、修、歌、麻、洋、语、亲、乖、为、克、四、中、福十五种韵脚。 
     后经著名渔鼓艺人龚本槐发展创造,又有了新平腔、女平腔、数板、联板等二十几种曲牌。除杂花腔系由不同类型的民歌、小调组成外,其余四种唱腔多为上下句结构,具有板腔特点,偶句尾常用衬词、众人帮腔组成的甩腔(也称扣子)。如不用甩腔连续演唱则为滚板或联板。甩腔部分带以对口或众人帮腔的形式演唱。
     在“沔阳渔鼓”的五类唱腔中,可以说是“调中有调”、“腔中有腔”。
    如《平腔》有男平腔、女平腔、丑平腔、新平腔等。曲调活泼、节秦明快,善于叙事、对话和表现喜悦、急躁等多种情感。男平腔是渔鼓中的主要唱腔,以叙事见长,旋律明快简洁、语言性强;女平腔是女角色的主要唱腔,在皮影戏中通常由男艺人用假声演唱,唱腔柔婉,轻盈;丑平腔是皮影戏中丑角的唱腔,旋律风趣滑稽,甩腔别致,尾句常以怪诞拖腔或插入“崴呀嗬子崴呀”等衬句,以朦听众,具有鲜明的喜剧风格。
     《悲腔》为表现不同人物悲痛、忧郁、伤感、凄凉的唱腔,有“男悲腔”、“女悲腔”、“丑悲腔”、“男哭灵”、“女哭灵”等。依行当亦有多种唱法,〔女悲腔〕细腻婉转转、〔男悲腔〕高亢朴素、〔丑悲腔〕诙谐风趣。“男悲腔”、“女悲腔”通常是成年男女角色的悲调,“男哭灵”、“女哭灵”则是未婚少男少女角色的哭腔,词格为七字句、十字句、五七句三种。  
    《鱼尾腔》分“单鱼尾”和“双鱼尾”,此腔一般在戏的开场和结尾处运用,旋律开朗向上,迂回刚美、富于喜庆、祝福的特点。“单鱼尾”两句一甩腔,“双鱼尾”一句一甩腔,词格是七字句,为徵调式调性。其曲调由于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的生动运用,倚音的巧妙装点,显得明快秀美、轻巧流畅,故有喜腔之称。
     《琵琶腔》有“单琵琶”调和“双琵琶”调,词格有七字句、十字句和五五七五句。“琵琶调”的说唱性较强,其曲调的叙述部分有吟诵特点,而甩腔则奇峰突起,跌宕起伏,多用以表达激越的情绪。特色在腔尾上,其甩腔高低有致,跌宕起伏,诙谐夸张。在皮影戏中是丑角的哭腔,在现代渔鼓演唱中被改编成热烈欢快的喜调。
     《杂花腔》是观音腔、欢乐调、小调的总称。多为沔阳民歌小调、俚歌俗曲嬗变而来的“单曲体”。有皮影戏的“花腔”、“聊子”、“倒板”、“杂花调”(花脸的唱腔),有神仙道士的“观音腔”、“道士腔”、“还魂腔”等。曲词大都具有朴素。粗犷的气质,与上述四类唱腔都不相同,是渔鼓腔的辅助唱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