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京剧形成产生影响的楚调艺人王湘云

(2013-06-21 17:56:38)
标签:

湖北沔阳

京剧

秦腔

楚调

汉剧

分类: 沔阳史志

 

      京剧与湖北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早在清朝乾隆中期,湖北的“楚调”就已经在北京流行。乾隆年间,吴太初《燕兰小谱·咏四喜官》中便记有“本是梁谿队里人,爱歌楚调一番新”的诗句。当时在北京受到欢迎的湖北沔阳艺人王湘云等人,为汉调艺术在北京的活动开了先声。到了嘉庆、道光年间,米应先、余三胜及李六、王洪贵、龙德云、童德善、谭志道等一批出色的湖北艺人携着他们的代表剧目如《战长沙》、《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等相继进京,引起强烈反响,所以有了“班曰徽班,调曰汉调”(见《梨园旧话》)的概括。
     沔阳人王湘云是楚调艺人中较早进京的名伶,他的成名是在乾隆五十年(1785)以前。清人吴长元的《燕兰小谱》写道:

“陈王二刘,时称四美,以冠花部,允协舆情”

“王”指湘云。此言王湘云等四人在昆腔以外的地方剧种即“花部”中独擅一时。王湘云还与四川进京的著名秦腔艺人魏长生同时献艺竟技,京师有“蜀伶浓艳楚伶娇”之说。楚伶王湘云擅长《卖饽饽》,唱荆江秧歌、沙湖沔阳小曲。因王湘云身材矮小,扮演的少妇、闺秀均柔美动人,故京都人称“桂官曰娇”。桂官是王湘云的艺名。王湘云在京师居南城虎坊桥西粉房琉璃街,他技艺超群,有丰厚的收入,并与京师的士大夫时相往来。乾隆五十年,皇帝颁旨禁花部“乱弹”诸腔,花部艺人被迫加入昆、弋戏班,王湘云则脱离演艺界,进入商海。

 

生活于嘉道年间的礼亲王昭琏《啸亭杂录》卷八烟兰小谱有载:
    自魏长生以秦腔首倡于京都,其继之者如云。有王湘云者,湖北沔阳人。善秦腔,貌疏秀,为士大夫所赏识。有宗臣某,尝拆其园中楼阁为其偿逋债。湘云性幽蔼,善绘墨兰,颇多风趣。余太史集为之作《烟兰小谱》,以纪一时花月之盛,以湘云为魁选云。后湘云改业为商贾,家颇富饶,至今犹在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沔阳道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