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省旅游局陆令寿先生的大作《沔阳之“沔”》,据了解,今年4月7日《仙桃日报》曾经刊发过,10月12日《仙桃周刊》又刊发了这篇文章。最近互联网上也四处传载,为这篇文章叫好。我看到这篇文章后在想,人家一个外乡人,对“沔阳”有如此深厚地感情,写出了如此感人肺腑的文章。我作为一个在沔阳出生,在沔阳生大,又在沔阳生活的人,怎么能无动于衷呢?因此诱发了我对“沔阳”深深地眷念。
“沔”是形容先秦时期以前云梦泽的滔滔洪水。在先秦时期以前,江汉平原是一片国泽,当时叫云梦泽,号称九百里云梦泽,可见云梦泽之辽阔。云梦泽是江汉平原上古湖泊群的总称,云梦泽东部起今武汉以东的大别山麓和幕阜山麓以至长江江岸一带,西部到今宜昌、宜都一线以东,包括江南的松滋、公安县一带,北到随州、钟祥、京山一带、南至以大江为缘。那时长江和汉水在这一带是融为一体的,长江和汉水的水都流入到了云梦泽。每到夏季,上游的洪水汹涌澎湃的注入云梦泽,加之本地的暴雨,使云梦泽的水盛得满满地,古时候对这种现状有一个字来形容,叫做“沔”。沔:“康熙字典”解释为“水流满也。”可见当时的“沔”字并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形容词,是形容云梦泽的滔滔大水。后来渐渐地成为了云梦泽的代名词,指云梦泽中逐渐显露出来的陆洲。唐代诗人王维曾经写过一首《汉水临眺》的诗:“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正是对当时环境的写照。

“沔水”是指从陕西宁强注入云梦泽的汹涌澎湃的汉水河流。“沔”字渐渐地成了地名字后,古人把从陕西宁强流入的水系称为“沔水”。据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记载:“沔水出自武都沮县东狼谷。东南入江。今陕西汉中府略阳县是其地。有沮水出焉。沮水出东狼谷。沔水出东狼谷。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沔水一名沮水。”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云梦泽已缩小一半,唐宋时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此后有的小湖逐渐淤平,有的则有扩展,洪湖就是在清中叶以后迅速扩展成的大湖。明、清两代,由于荆江北岸穴口大多堵塞,荆江泥沙改向南岸排泄,江汉平原又开始出现了众多的湖泊群。明代茅江口(今新堤镇)因修筑新堤而堵塞,江汉平原的地表迳流,大部汇集于原已消失的太白湖,明末清初已成为周围二百余里的浅水湖泊。清乾隆年间改称赤野湖,周围还有六十多公里。清末光绪年间,已因泥沙的长期淤填被分割成若干较小的湖沼。与太白湖淤浅消失的同时,明嘉靖年间,在今洪湖县境开始有洪湖的出现,清末光绪年间却已扩大成为周围二百里的大湖。直至目前,江汉平原上仍星罗棋布地分布着被称作“鄂渚”的二百多个浅小的湖泊群,正是古云梦泽被分割、解体而残留的遗迹。在水系不明朗的古代,汉水与长江的一部分不但被称为沔水,还称为夏水。据《水经注》记载,“故道从湖北沙市东南分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沔阳县治附近入汉水,自此以下汉水也兼称夏水。旧说夏水即今长夏河,按长夏河源出江陵县西北,东南流至沔阳县南入长江。”这说明当时的汉水是从监利县北面、沔阳县的南面流入长江的,这时的沔阳处在夏水之北,所以称为沔阳。
每到秋冬季,云梦泽的水减退了,陆洲显现出来,也显现出许多湖泊和河流。迁徙来的“沔中蛮”为了生存,不断地围堵洪水,开挖河道,引水出江。到了第二年夏,洪水和暴雨袭来,又使堤坝被冲毁,陆洲和河流发生改变,到秋冬后,人们又开始围堵洪水,开挖河道,引水出江。这样使河流不断的改道,河道很不确定。现在的襄河(即襄阳以下的汉水)大约是在清代才定型的。
“沔中蛮”是指居住在云梦泽中陆洲上顽强生存的沔阳人。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长江和汉江之间形成了一个三角洲,三角洲不断伸展,水域范围逐渐减小。在云梦泽中逐步出现一些陆洲,同时也出现许多河流流入长江。在陆洲上逐渐开始有人居住。当时称在这上面居住的人为“沔中蛮”。这时我想起了难怪外地人把沔阳人叫为“沔古佬”的,是因为沔阳人太古老了,在这里我才真正找到了答案。
为什么叫“沔中蛮”呢?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蛮”是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字面上有粗野,凶恶,不通情理的意思。中原地区古人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也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沔中蛮”即指云梦泽中陆洲上居住的所谓“南方少数民族”,这可算是最早的沔阳人了。
“沔阳”是建制后以“沔”命名的汉水之北的地域名称。据《沔阳县志》记载,沔阳最早置郡设县是在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因地处沔水以北而称沔阳郡,分竟陵郡置沔阳郡,领云杜[领云杜[作者注:今京山县。《京山县志》记载,西汉置,故治在今湖北京山县新市镇,属南郡。东汉,曹魏,晋因之。刘宋属竟陵郡。梁朝天监二年(503)为沔阳郡治所。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废云杜县。]、沔阳二县,沔阳县由云杜析置。
又因为历代皇帝根据自己管理的需要,不断的变动机构,改换机构名称和变化辖区范围。历史上的沔阳,曾经改过许多名字。曾叫过建兴、玉沙、复州、沔州。沔阳曾经置过府、州、郡、县、镇、专员公署等。曾经辖过许多个县,也曾经被他县管辖过。翻开沔阳的历史,就可以看出,历史上的沔阳行政区划变更频繁,辖区范围差别也很大。曾经辖到北至竟陵、京山、钟祥,南到通山、通城,西至潜江、江陵,东到汉阳、汉川、江夏。小到只有现在仙桃市的三分之一。“沔阳”在历史上也曾经被许多地方辖过。但不管怎么变,一个“沔”字始终没有被变掉。
“沔阳大道”、“沔城”、“沔街”是沔阳消失后遗留下来的痕迹。“沔阳大道”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叫“大寨路”,后来改为“四化路”,1986年沔阳县改为仙桃市后又改为“勉阳大道”,有人说这个名字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又改为“沔阳大道”,至今。有了“沔”后人们才放心了。
“沔城”是历朝历代置沔阳、沔州、复州等府、州、郡、县时的治所,具有悠久的历史。1952年4月县治由沔城迁至仙桃,从此沔城销声匿迹,以至后来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农村。1984年1月,恢复区、乡建制时,设立沔城镇,才得以保留了“沔城”二字,至今。
“沔街”,2010年7月,刘口村与湖北仙晟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由刘口出地,企业出资启动该村城乡一体化建设。今年3月,从刘口高架桥往西一条古香古色地文化美食街建成,并开业,取名为“沔街”,许多人赞不绝口,更有人写诗作赋,抒发自己的情怀。
一个“沔”字道出了沔阳地域的辽阔,一个“沔”字道出了沔阳悠久的历史,一个“沔”字道出了沔阳历史的辉煌,一个“沔”字道出了沔阳人自强不息和顽强生活的精神,一个“沔”字道出了沔阳是不能忘怀的情思。
沔阳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它渐渐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多么可惜!多么遗憾!但愿史长久,千年怀沔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