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塑料薄膜民间传说沔阳渔鼓渔鼓筒文化 |
分类: 沔阳文艺 |
渔鼓做成之后,正好碰上王母娘娘开蟠桃会,“八仙”赶来为她祝寿。韩湘子吹玉萧,吕洞宾击云板(简板),钟离权拍渔鼓应节而歌。这九天仙乐飘向花果山,美猴王睁开火眼金晴一看,原来是众仙为王母庆寿。孙大圣见王母娘娘这老婆子没有请他,便一个筋斗翻到寿堂之上,举起金箍棒就打,一棒正好打在了钟离权的渔鼓之上,渔鼓被打了个粉碎。一位仙人见状,便向钟离权献上一根仙竹,说是可作渔鼓。于是请来人间名匠鲁班依样制作渔鼓。鲁班接到仙竹,将竹尖给姜太公作了钓鱼竿,竹蔸给和尚作了卦,取仙竹中间三尺九寸作了渔鼓。为了防止炸裂,王母娘娘将她的两个手镯箍在了渔鼓的两头,又用裙带系在渔鼓上作背带。从此,竹质渔鼓便取代了骨质渔鼓。
靖康初,民间以竹径二寸,长五尺许,冒皮于首,鼓成节奏,取其声似,日“通同部”。又谓制
作之法曰:“漫上不漫下”,通衢用以为戏云。
《宣政杂录》所载用竹制作的鼓,是用皮蒙住竹筒的一端,即所谓“漫上不漫下”,它使用的乐器是一根小碗般粗细、长约1米、一端蒙上猪肠衣薄膜的通节竹筒,附上一副拴有两个铜制碰铃的长竹简板,演唱时左手执板击节,竹简蒙皮端向下,筒身斜依左臂,右手五指根据演唱需要拍击蒙皮,发出嘭嘭的乐声为伴奏。
说唱道情使用的道具,除渔鼓外还有简板。明王圻《三才图会》记“鱼鼓简子”的制作说:
为了携带方便,解放前就有一些民间艺人将此筒体改为两截套接的形式。流传于湖北境内的“渔鼓筒”,多由一段“整竹”制成,而“汉江”流域的“渔鼓”艺人所使用的“渔鼓筒”则多为“两截头”。它不仅携带方便,且因中间可以伸缩,还可以适应艺人嗓音的高低。渔鼓筒由骨质变为竹质,由一节变为两截,这是渔鼓道情史上的一大变革与进步。民间传说将其功归之于吕洞宾。道情艺人说,吕洞宾与韩湘子在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唱道情,孙悟空本来不信什么道情不道情,于是大闹天宫,将紫竹渔鼓拦腰打成了两截,吕洞宾修整渔鼓时,将两截渔鼓的断面磨平,中间用王母娘娘的手镯套上接了起来。从此渔鼓筒变成了两截头,其长度也由原来的三尺九寸变成了现在的三尺八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