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正月十五吃团子

(2012-02-06 18:18:35)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正月十五吃团子作者:洄龙人氏

    春节过了十来天,热闹与喜庆的氛围正慢慢消散之际,紧随而至的元宵节又兴起高潮。俗话说“年小月半大”,传统意义上的年,是要过完了正月十五才结束的。与其他地方不同,元宵节的花灯、采莲船、舞龙灯等不是每年都有,汤圆好像也很少有人吃,但团子却不可少。
    团子是一种用大米制作的风味小吃,外形如同特大号的汤圆,有成人拳头大小。团子的做法也简单,选用上好的中谷米浸泡后磨成粉,在锅内蒸至半熟盛出,趁热有粘性时揪下适量一块,压扁加馅团成圆球状,再上笼蒸熟即可食用。馅主要有包饭、萝卜两种,配以腊肉、熏干子等,再加上干辣椒和葱姜蒜末在锅内炒熟,香辣可口。包饭馅更是有趣,就是用磨粉时析出的较大的碎粒,在锅内炒成金黄色而成。包饭馅的团子可谓是米包米,但内外色香味形有着天壤之别,如果不说,外地人是无论如何也猜不出这美味的包饭原来是大米。
    正月十五吃团子的习俗好像只在江汉平原一带流行,据说其来源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相传陈友谅起兵征战之时,为解决军中粮食短缺,利用沔阳多湖泊的优势,以遍地的鱼虾螺蚌代粮充饥。但鱼虾螺蚌腥味难闻,多食不利,友谅之妻为解夫忧,多番尝试后发明用米粉拌鱼虾螺蚌蒸食的方法,解决了军粮之需。此法流传民间后,经沔阳人发扬光大,进而形成了风味独特的“沔阳三蒸”,成为当地腊月三十团年时必备的主菜。后来有人把制作"三蒸"后剩下的米粉搓成圆团,内填菜馅,蒸熟后吃,特别有风味。于是这种制作方法逐渐流传开来,人们取其团圆之意,把它叫做“团子”,作为每年正月十五的团圆饭。
    不管是史实,还是传说,毕竟团子年年在吃。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每一种食物都是有寓意的,团子就取其外形,象征团团圆圆的意思。古时的人们都有一种安土重迁的思想,但由于天灾或战乱,不得不出外谋生,但不管身处何方,都要叶落归根。现代人的这种家乡情结更甚,于是演变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春运。以前人们回家过年,一般要等到正月十五后再出门,如果说春节是团聚的开始,那元宵节就是离别的开始,此时此刻的团子,其实吃的是一种心情,是一种文化,寓意家庭和睦友爱、团团圆圆。而且,团子还可以作为干粮,即便在荒郊野外,也可随时随地燃起枯枝落叶,焐热即食,让远行的人在寂寞旅途慢慢品味家的味道。
    小时候,我们就最爱吃烤团子。烤团子是一件极需耐心的细致活,如同做瓷器,用火钳夹住冰冷坚硬的团子,在柴禾灶的火苗旁不停地翻动。此时的火候很不好掌握,翻慢了,团子容易烤糊;翻快了,一不留神团子就会掉进火堆里。我们总是心急火燎、毛手毛脚的烤不好,于是央求奶奶帮忙,围在一边目不转睛盯着团子在灶膛里慢悠悠地转动。很快我们就坐不住,四散着跑开玩,等到奶奶叫时,表皮焦黄的团子刚刚拿出,还嗤嗤冒着热气。奶奶用围裙接住,扑打掉上面的草灰,两手互相掂了掂,等不是很烫了才肯给我们。我们早就急不可待,伸手抢了去,在奶奶一连串的“慢点”声中,将团子掰成两半,趁热往嘴里送。虽然烫得是呲牙咧嘴,还是笑呵呵地边跑边吃。
    我们家每年都要做团子,都是母亲做,我们围在一边看,看得心痒便洗了手学着做。母亲做的团子不仅均匀好看,而且味道好,除了调料的功夫,其次是舍得,皮薄馅多,包饭里面一块块泛着油光的腊肉丁,总让同样拿着团子的邻居小伙伴羡慕不已。为了照顾我们不同的口味,母亲每次要备不同的馅,包饭的味道平淡些,父亲喜欢吃,萝卜的要辣些,那是我们的最爱。不同口味的团子,母亲还用筷子戳个小洞做记号,方便我们吃。团子蒸熟喽,揭开蒸锅盖,在蒸汽迷漫中,很容易便找到自己做的团子,拨拉到碗里,待在一边细细品尝。每年的团子母亲都做得早,也做得多,蒸熟后要装满一个大脚盆。让我们挨个给几个叔叔家送去些,邻居家也要送几个尝尝鲜,还有无儿无女的黄婆家。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如同这首闽南歌谣唱的一般,我们将团子作汤圆,每年的正月十五之际,都要品味家的温馨。

[转载]正月十五吃团子
这是蒸好的米粉,稍微揉搓后就可做团子了
[转载]正月十五吃团子
包饭馅
[转载]正月十五吃团子
萝卜馅
[转载]正月十五吃团子
准备上锅蒸
[转载]正月十五吃团子
蒸熟的团子,有没有注意到上面的记号,有孔的是萝卜馅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