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脚知州禹殿鳌
(2012-01-27 10:24:13)
标签:
李飞知州禹殿鳌沔阳州田赋文化 |
禹殿鳌上任之初,沔阳州是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水乡泽国,地势低洼,是诸水汇集的水窝子。日久,田地淤涨、田界不清,肥瘠不明。以致田赋混乱,且陈年积欠。贪官污吏乘机敲诈,巧取豪夺。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人们盼清官兴利除弊,救民于水火。
禹知州上任未烧三把火,州衙内也不见他的人影。衙门没了知州,乡下却常有个串乡的郎中。郎中意不在治病,只关心乡村的生产、百姓的生活、田赋的拖欠……郎中寻求的是治乱之策,不善医道求官道,让人倍感蹊跷。
时隔不久,沔阳乡下凡与郎中有过接触的人,都被请进了州衙。见州官似曾相识,方知那串乡的郎中,就是知州所扮。他深入民间微服私访,看了田地,访了老农,听了意见,找到了沔阳田赋拖欠的症结:就是土地数量不清、等级不明、负担不合理。他已请示上司,获准在沔阳州推行“土地清丈法”。要大家转告众乡亲,让“土地清丈法”家喻户晓。
禹知州雷厉风行,对丈量土地诸事作了周密的部署:培训人员、备齐工具、自筹资金。并对丈量土地的吏员提出严格要求:要察情敬事、一丝不苟、不徇私情。务必做到计量清楚,等级评定准确,吏员、田户双方认可。
禹知州以身作则,靠一双脚南来北往,奔走在各乡各垸之间。亲临清丈一线,实地稽察,发现疑难问题,及时就地解决。
清丈土地历经3年,禹知州就奔走了3年,全州5个乡,方圆百里,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功夫不负苦心人,清丈土地圆满完成。丈量土地41000余顷,查出瞒田11000余顷。理顺了田赋关系,即土地数量落实到户,优劣等级落实到田,粮田、渔田赋额均摊。老百姓心悦诚服,自愿踊跃缴纳赋款。从此,沔阳州的田赋,民无拖欠,官无参罚,清除了田赋中的弊端。
乾隆四年,禹殿鳌成功地推行土地清丈法传到了朝廷,乾隆皇帝亲自召见了他。金銮殿上,皇上亲切地问:“禹爱卿凭一双脚,奔走于乡间,是什么力量让你如此执着?”殿鳌说:“臣以为,为官者要勤走路,步行办事,更能接近下层,将自己溶于民众之中,利于知民情、理民事、解民忧。”
乾隆听后,龙颜大悦:“好一个铁脚知州,果然名不虚传。朕命你在沔阳连任10年知州,用铁脚走出个勤政爱民的好官!”禹殿鳌遵旨谢恩。
禹殿鳌不负皇命,10年任期,他勘察了沔阳的河流、湖泊,该治理的得到了治理;查看了大小民垸的堤防,该复修的得到了复修;每逢春耕秋播,他走到田头地角,劝农勤于耕种,不误农时,不荒田地……禹知州苦心经营10年,沔阳州才得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居乐业。皇上念其政绩显著,授命他为黄州知府。
离任时,万人夹道欢送。沿途高唱赞歌,颂其德,感其恩。众人颂清官,一人唱反调,沔阳州有个侠盗叫李飞,突然挡道,当众揭露禹殿鳌,为官10年,家藏万金。人们听了惊得目瞪口呆,不相信这是真的。李飞说:“大伙被禹殿鳌的假象迷惑了,俗话说,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禹殿鳌在沔阳任10年知州,并非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李飞将夜探知州府,发现禹家藏有万金的秘密,对人们讲了一遍。
昨晚,夜深人静,李飞施展轻功,跃上禹知州的房顶,轻轻揭开瓦片,见房内灯火通明,知州夫妇正在打点行装。禹夫人指着一口木箱问:“这木箱……”禹殿鳌神秘地说:“这是我珍藏10年的宝贝,价值万金。别的可以不要,带上它,这官位呀,就坐得稳、做得长。”一语道破天机,好个禹殿鳌,今天终于原形毕露了。
李飞看准了木箱的颜色和形状大小,本想盗出,将万金物归原主。转念一想,不可,不能打草惊蛇。他要留下木箱,在众人欢送清官时,出奇不意地搜出木箱,公诸于众,箱内的万金就是禹殿鳌贪赃枉法的铁证。
老百姓深知禹知州的为人,尽管李飞说得有鼻子有眼,大家还是不信,骂他胡说八道,陷害好人,还要动手揍他,抓他治罪。禹殿鳌制止了众人,他说:“李飞的话无错。”众人又是一惊,难道禹知州……大伙不敢想下去了。
李飞很快从禹殿鳌乘坐的车上搜出了木箱,当众打开箱盖一看,傻了眼,箱里没有价值万金的宝贝,原是一箱书信。李飞不知所措,又不甘心,他估摸这些书信里定有文章。展信一看,原来都是禹父写给禹殿鳌的家书。看完几封信,他被禹父朴实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最让他动心的是,禹父每封信的末尾处,都叮嘱儿子一句话:为官者,要勤走路,走正路。李飞小心地放好书信,将木箱恭恭敬敬还给禹殿鳌,扑通一声跪下了:“您是清官,我服了!”
禹殿鳌扶起李飞,他告诉大家:“家父是个穷秀才,无啥财富给我,每封信都忠告我:为官者,要勤走路,走正路。我以为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和训谕。古人云,家书抵万金,我将家书视为万金,珍藏在箱里,牢记在心里……”
是啊!家书抵万金,家书上的金玉良言更值万金。众人恍然大悟:原来禹知州的一双铁脚,是遵父命走出来的。
作者简介:涂明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仙桃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前一篇:仙桃赋
后一篇:[转载]沔城·上谕免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