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沔阳道情

(2011-11-18 14:48:20)
标签:

说唱艺术

沔阳道情

湖北道情

曲艺

渔鼓道情

分类: 沔阳文艺

  

 

     沔阳道情又称湖北道情,是在沔阳打硪号子、沔阳花鼓戏沔阳渔鼓的唱腔、曲牌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在表演、曲目、曲牌音乐上不断积累演变而成的一种曲唱艺术。沔阳道情音乐性较强,板腔丰富,地方风味极浓。是湖北省影响较深、传唱最广、听众最多的地方曲艺形式之一。 

    沔阳道情形成于明末清初,又称沔阳渔鼓道情,是古老的道教文化和沔阳民间曲调相结合后,逐步衍变而成的民间说唱艺术,流行于江汉平原的仙桃(原沔阳)、天门、潜江、洪湖、监利等地。最初的沔阳道情主要靠艺人走乡串户沿街乞唱,是早期艺人逃避水灾的一种谋生手段。 
    经过几代艺人的变革,沔阳道情与沔阳渔鼓、沔阳小曲等唱腔曲调不断融合,唱腔丰富,曲调优美。形成富有江汉平原风味的音乐唱腔,得到了较大发展。 

  沔阳道情是道教的产物,古时是道徒传教、化斋必备一种基本技能。随着道情题材的扩大,道情作者和演唱者也在扩大。清乾隆年间,由于一批文人雅士介入道情创作,使道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后逐步衍变成民间的说唱艺术。  沔阳道情用沔阳地方语言演唱。主要为一人站唱,也有两人以上演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一人站唱时,左手怀抱渔鼓筒兼执三尺长的竹简,右手拍击渔鼓筒端的皮膜,交错应节。二人对唱时,另一人敲击磁碟,唱到尾腔时,多为众人帮腔。演出乐器有渔鼓筒,竹简(长约70cm-80cm,末端向外弯曲,上装有铜铃),另有二胡、四胡、大三弦等伴奏乐器。演唱时表演者左手怀抱渔鼓筒并打击竹简,右手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头击渔鼓筒。边唱边打竹简,控制速度和节拍,渔鼓筒只在前奏和间奏时才打。道具简便,演唱和表演比较灵活。
     沔阳道情的主腔叫“西韵”,依沔阳花鼓戏中的“西腔”而得名。在“西韵”的基础上,或取其头,或截其尾,或扩充其音调,或变换其节奏,或将其他曲牌加以改制,又发展出了“西韵头”、“西韵尾”、“西韵上下句”、“西韵花腔”、“西韵垛句”以及“秋蝉曲之一”、“秋蝉曲之二”、“数板”、“龙抬头”、“龙摆尾”、“喜盈门”、“荷花调”、“散板”、“双鱼尾”、“短腔”、鱼咬尾”等十多支曲牌等十数支曲牌。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也可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以造成音节上参差交错的效果。
      每个段子均以“西韵”作为唱腔骨架,并依其唱词内容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择用数支曲牌,围绕“西韵”穿插进行。各个段子的唱腔曲牌虽不尽相同,却有其共同的基本结构规律,即以“西韵”贯串全篇;“西韵头”开头,“西韵尾”煞尾,中间选择其他曲牌与“西韵上下句”交错。其结构布局大致是:“前奏曲”—“西韵头”—“西韵上下句”—其他曲牌与“西韵上下句”或“西韵尾”交错穿插—“西韵尾”。 
     曲目多来自移植其他曲种或戏曲,常演曲目有《水浒传》、《武松赶会》、《史家庄》、《韩湘子上寿》等,新曲目有《颂雷锋》、《闹元宵》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