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荆州花鼓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片

(2011-06-23 10:57:37)
标签:

荆州花鼓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汉平原

声腔

沔阳花鼓戏

湖北仙桃

文化

分类: 沔阳文艺

    仙桃市原名沔阳县,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东接武汉,西邻荆州,北依汉水,南临长江。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总人口150万。极具荆楚文化神韵,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荆州花鼓戏就诞生在这里。

    荆州花鼓戏原称“沔阳花鼓”,俗称“花鼓子”,后命名为“天沔花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称“荆州花鼓戏”,是湖北江汉平原一带备受观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该剧种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荆州花鼓戏发祥于清嘉庆年间沔阳州一带(即今湖北省仙桃市)。闹年的花鼓、采莲船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以及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荆州花鼓戏的源头。它吸收了一些“三小戏”,并从以往的小丑、小旦行当,增加了小生行当。
     荆州花鼓戏的声腔,具有江汉平原鲜明的地域特点。其主要声腔“高腔”是在当地流行的“薅草歌”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戏曲声腔。在民间,盛传着“听了花鼓戏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的美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