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美娇:花鼓戏,我把青春献给你

(2011-06-19 11:44:32)
标签:

音乐

鲁美娇

湖北仙桃

沔阳花鼓戏

剧团

文化

分类: 沔阳名人

 

     本网讯(仙桃日报) 斗转星移,万物变迁。她已经告别戏坛17载,但是其优美的嗓音,出神入化的表演仍令仙桃戏迷们魂牵梦萦。为看她一场戏,在观众爆满的情况下,一老戏迷这样央求售票员:“没坐位不要紧,我只要听听她的声音就满足了”。她,市花鼓剧团曾经的招牌人物——鲁美娇,用歌声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乐章,让花鼓戏这朵艺术奇葩越开越艳。近日,记者走进了这位戏坛艺人的家中,与生活中的她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对话,同时也了解到光彩流溢的舞台背后那些辛酸却鲜为人知的故事。

           30余年从未离开剧团半步
     尽管年近古稀之年,鲁美娇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仍是神清气爽、和蔼可亲。一件淡蓝色棉袄裹在身上,脖子上黑白相间的丝巾是精心地别上去的,与同龄人相比,鲁美娇依然美丽,这大概得益于30多年的艺术熏陶。

“我退休都17年了,你们还记得我?”

     在记者说明来意后,鲁美娇惊讶地问道。殊不知,鲁美娇在仙桃人民眼里,已经与花鼓戏融为一体,成为其代名词。

     1985年某一天,仙桃宾馆。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下,齐刷刷坐着一排人,他们均目不转睛注视着台上。随着一阵清脆而有节奏的锣鼓声,鲁美娇饰演的“王兰英”扭着俏丽柔软的身姿碎步踏上舞台,轻启皓齿唱着:“人生世上能几何,堪叹光阴日如梭。为人欲把轮回躲,慈悲渡人是我佛……”哀怨的眼神,清晰的吐词,精湛的演技,将一位孝敬婆婆、深爱丈夫却无奈沦为丈夫杀父仇人之女的古代悲剧人物王兰英刻画得淋漓尽致,令在场观众为之动容。

    “这真是一种艺术享受!”看完《斩经堂》后,这群观众发出“啧啧”的惊叹声。原来他们是北京文化界专家,这次专程请鲁美娇登台演出。戏看完了还不过瘾,戏迷们甚至盛情邀请她到北京去演出。

      50年来南征北战,鲁美娇随剧团走遍了荆楚大地,武汉、荆州、潜江、监利处处留下她的身影。她用动人的歌声将沔阳花鼓戏发扬光大,将艺术之花遍地抛撒。她主演的《秦香莲》、《斩经堂》、《站花墙》、《十三款》、《补锅》等作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丰富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即使在剧团异常艰难的时期,她也从未动过离开舞台的念头。1959——1961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用扁担挑着孩子下乡演出,在天黑路滑,冷饿交加的晚上,只能苦苦哀求农户卖点柴火取暖。那是一段怎样的经历呀!演出是没有出场费的,每顿只能吃南瓜,很多人熬不住或倒下或悄然离去,而鲁美娇没有。“当时心里只想演好戏,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不管多困难也要挺下去!”回忆起那段时期,她思绪飞扬,感慨万千。老伴随即接过话茬:“从艺30多年,她从未想过离开剧团半步!”直到1989年,鲁美娇因身体抱恙,被迫提前退休。

     唱戏要对观众负责
       演戏生涯到底演出多少场数,她自己也不记清了,但是一出观众耳熟能详的《秦香莲》,她吟唱了70多次。

  “唱那么多次不腻烦吗?”记者问道。

   “我们做演员的要对观众负责”,她简短作答。

    多年来,鲁美娇说得最多,教学生最多的也是这句话。“观众是买票来看演出的,要让他们感到物有所值”,她解释。

     在戏剧界,化妆是一件既繁琐又浩大的工程。因化妆品原因,演员身心都受到巨大的摧残。为了减少时间,减轻脸部负担,有些演员干脆“轻装”上阵,用衣袖遮住脸庞,演完就走。鲁美娇还是那句老话:“我们做演员的要尊重观众,用质量征服别人。”

     悲剧最易显示演员唱功,鲁美娇擅长饰演唱功繁重的“青衣”。由于剧情需要,哭戏太多,多年积累下来的职业病——鼻炎、风湿等常常像幽灵一样缠绕着她,造成晚年生活诸多不便,被迫退休。

鲁美娇退休的消息传出后,顿时炸开了锅。每逢演出,观众必囔道:“鲁美娇怎么没来?不仅观众不习惯,她本人也不习惯,没有戏唱的日子,她只能靠电视节目消磨时光,听听戏剧节目成为她每天必修课程。善解人意的儿子看在眼里,特意为母亲买来电视机、影碟机,以便她将戏曲界精美的作品收录下来,在家里练习。目前,鲁美娇录制的作品多达30多部。

“当一个好演员,要不断地学习苦练,严于律己,从点滴做起。”

     从踏上演戏这条征途起至今,鲁美娇对自己一刻也没放松过。1956年,该镇唯一年纪最小、戏曲基础最差的她被抽选加入沔阳花鼓剧团,并有幸被当时花鼓戏精英“一朵云”(陈兰庭)收入门下。从此,她开始苦练“内功”,将休息时间全搭上了。“一朵云”没有看错人,鲁美娇天生一副好嗓子,是演戏的苗子。经过一月的精心准备,初次登台的她在沙湖剧场为观众献上一道精美的精神大餐《拜月记》,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只要有鲁美娇的戏,必定场场满座。为满足观众的需求,68高龄的她可以唱个全场,中间不停歇,足见内功的深厚。

     “只要把握好分寸,身体还吃的消”,她笑着说。

    平均算下来,退休后的她,每年也有六七次的频率在戏迷爱好者中亮相,让他们一饱耳福。

        花鼓戏要锤精品出人才
     去年12月23日,省文化厅、省艺术研究所、仙桃、天门、潜江、荆门、监利等地花鼓戏专家、院团负责人齐聚一堂,大话花鼓戏。专家们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保留原生态精髓的同时改进唱腔、音乐等表现形式。

     鲁美娇大力称赞这一观点,采访中她多次谈到花鼓戏要锤炼精品,培养后备人才。

     退休17年,她的心却一刻也没离开过剧团,剧团的兴衰与否牵动着她每一根神经。“老鲁,你还管那些干吗?把自己儿女照顾好就够了”。老艺人们这样劝她。“我的根在剧团,死了就不管了!”她直截了当地说。

为培养后起之秀,她几乎竭尽所能。鲁美娇选择徒弟很苛刻,没有真才实学,再好的关系户一概不予考虑。她精心挑选、倾力打造出来的三个徒弟无论在唱功还是表演方面,都有她当年的神韵。(省政协主席王生铁曾作评价)

     花鼓戏能声名远播,靠的是形神兼备、唱做念舞的精湛技艺。“当一名好演员一定要入戏,与剧中人物合二为一;熟悉剧情,把握每一个角色环境;说唱方面切忌吐词不清,花鼓戏要想走出去,听得懂是最基本的”。采访最后,鲁美娇将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演戏技巧倾囊相授,献给广大同行和戏曲爱好者。同时她希望花鼓剧团能多制作高端产品,用活老艺人,引进新人才,把特色文化花做强做大。(邓一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